网店征税大势所趋价格优势渐消失

时间:2022-07-20 04:35:36

近日,一则河北某市国税局约见38家天猫商城的大型网店要求补税的消息令全国开网店的商家们头疼不已,顿时,互联网中掀起一波讨论热潮。不过该国税局马上对此消息进行澄清,指并未有这样的举动。这下可着实让卖家们体验了一把过山车的跌宕感觉,虽然是虚惊一场,但对网店进行征税的举措可谓是大势所趋,如果征税成为必然,那么网店的经营成本势必上扬,进而会削弱一直以来以“低价优惠”著称的网购影响力。

补税风波惊动网商

相信所有开网店的卖家这几天都辗转难眠,“河北省某市国税局日前约见了38家天猫(原淘宝商城)中的大型网店要求补税,这些网店多是一般纳税人,需按要求补17%增值税加企业所得税”的消息在网络中蔓延开来后,基本全国的网商都坐不住了。虽然这则报道最后被澄清,但是卖家们的心情依旧不能平复。试想,一家年销售额过千万的网店,如果按小规模企业5%的核算方法,只需要补交六七十万的税,但是如果按一般纳税人核算,估计要交税两百万左右。

这次风波过后,将征税这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网商眼前,也令众卖家开始时刻关注网店税收的消息。

其实,之所以卖家会因此而头疼是因为征税的结果会直接导致网店成本的上涨。有位店主算了笔账,以进驻天猫商城为例,除了符合该电子商务平台规定的法人等资质,需要缴纳10-15万元的保证金、3万或6万的年费、0.5%-5%的技术服务费,以及开店所需的广告费、人工费、快递费等,因此没有50%的毛利率恐怕很难赚钱。去年,一度炒的沸沸扬扬的天猫商城提高年费事件也令卖家心凉了半截,该事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今我国网商的生存状态。

征税乃是势在必行

不久前,武汉市国税局对一淘宝女装店开出国内首张个人网店税单,开创了国内对个人网店征税的先例。这家店是当时淘宝网女装的销售冠军,年销售额超过亿元,而对其征收430余万元巨额税款引起一时轰动。

其实,对网商征税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均属普遍现象。在日本,《特商取引法》规定,网络经营的收入需要缴税,若年收入不足100万日元可不缴税;在英国,《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所有在线销售商品都需缴纳增值税,税率与实体经营一致;在美国,《互联网免税法案》中规定除虚拟商品外,一般商品都需按照实体经营标准纳税;在澳大利亚,除非交易额低于一千澳元可不用缴税外,其余网店均要按照规定缴纳税费。

对此,某互联网数据调查公司分析师指出,缴税天经地义,而且也是大势所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商的经营成本,但从独立性的B2C网站如京东商城和当当网来看,他们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目前的毛利率水平大约在10%左右,这意味着虽然网店需要上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各种税种,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当然,对于网店征税也需要进行细分,区别对待企业级网店和个人网店。因为,对于企业级商铺,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经营,纳税是企业的义务;但是对于个人卖家来说,一方面要鼓励其创业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制定针对小商家特点的纳税政策,以长远利益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出发,给予合理的政策扶持与宽松原则,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资深电信市场营销和战略咨询专家王煜全表示,纳税是必须的,即便会影响经营利润,但如果一个商家永远要靠优惠,一收税就没利润,说明这个业务模式根本不成立。因此,对网店进行征税,也有助于电商的优胜劣汰,毕竟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经营水平和特色的商家才能有机会生存下来。

价格优势或将不再

网购所带来的实惠已经成为人们“默认”的一种消费方式。正是电商打出的促销宣传牌让消费者习惯了这样的价格优势。只是,随着电商业不断的壮大与发展,这种传统的吆喝营销手段将逐渐成为过去式。

“网店越来越难做,价格优势已经越来越弱。”这便是网店卖家向我们吐露的心声。确实,在物流、人工成本等节节攀升的当下,本来就是以价格取胜的网货,如今也只能提价才有利润空间。一位多年经营网店的商家表示,目前我国电商的价格优势其实已经不明显,已经不完全是原来所说的降低了实体开店成本,如今网店的开店成本和推广费用基本比实体店略低或持平,有的甚至比开实体店还高。而且现在的低价基本是基于“补贴”的,有的是偷税逃税、有的是烧投资人的钱、有的是商家的利润(例如团购)。如果这些“补贴”都取消了,网店的经营将会越来越艰难。

因此,随着成本持续上扬,相同产品在网店和实体店差价会不再明显,未来网购可能会失去大批追随者。如果对网店进行征税的措施一经实施,商家的利润水平会被压缩,“便宜”的空间也会变小,所以网购的“低价”优势会被进一步淡化。

但是有电子商务专家指出,网店的生存状态与缴不缴税无关,优胜劣汰都是迟早的事。电子商务处在一个摸索期,有摸索就必定会有死亡,尤其是完全靠低价竞争的商家死亡率会极高。

其实,对网店进行征税,有助于电商行业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也是对线上与线下商家经营行为的一种规范。不过,纳税也带来了连锁效应,它所导致的成本增加不排除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可能。

上一篇:市场应以平常心看待GDP增长下调 下一篇:“iPad宝宝”频出视力保护成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