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联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诊治

时间:2022-07-20 12:04:50

早期联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诊治

【摘要】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内科保守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症防治疗效观察及可能机制。方法选用66例SAP患者,随机分或2组(各33例):实施内科常规治疗为对照组;联合早期双歧三联活菌灌入为病例组。病例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讨论早期联用双歧三联活菌可以减少SAP并发症。

【关键词】双歧三联活菌;重症急性胰腺炎

【中图分类号】R957+2R65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3-0071-02

肠道微生态紊乱是胰腺炎继发的重要因素,而预防肠源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是防治SAP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之一。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早期联用可使SAP相关并发症减少,我院目前对该项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收集从1999年3月~2006年1月我院消炎科、普外科胰腺炎患者218例,其中66例患者Balthazar,CT分级多为D、E级,依据中华医学会胰腺学组颁布的重症标准,同时参与Ranson评分3分以上或APACHEⅡ评分8分以上者评判为SAP,均为内科保守治疗。其中男性30例,女性36例,年龄21~78岁,平均48岁,胆源性胰腺炎48例,有嗜酒史8例,高脂血症2例,无明显诱因8例。

1.2研究方法

1.2.1病例随机分成2组(各33例)实施内科常规保守治疗为对照组;联合早期双歧三联活菌(贝飞达胶囊)鼻空肠管灌入为病例组。即在入院后4~7d(平均5.7d)早期肠内营养(EN)基础上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灌入。

1.2.2内科常规保守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于禁食,胃肠减压,记录24h生化指标,血气分开,及中心静脉压等监测,液体疗法维持体液及酸碱平衡,奥美拉唑、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外分泌,乌司他丁抑制胰酶活性,前列腺素E1等改善胰腺、肠道等微循环,早期肠内营养加一定比例的肠外营养,合适的氧疗,预防感染,必要时机械通气。

1.2.3统计学处理用SAS8.1系统分析数据,表1数据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处理水平间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在临床检测中体温大于38℃,血白细胞大于20×10q/l,胰膜刺激征范围大于等于2个象限者,CT上出现气泡征,血培养、腹水培养阳性,细针穿刺抽吸物涂片找出细菌均可判断为感染,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内科常规保守治疗的并发症高于病例组,如感染,腹泻,多脏器功能不全,腹腔脓肿,肝功能异常,急性呼吸窘迫等。

3讨论

SAP时发生肠道微生态紊乱,破坏正常菌群平衡,主要表现为机会病原菌过度生长,而厌氧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减少。许多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紊乱可能导致肠道移位抵抗能力下降,提示是胰腺炎继发败血症或其他肠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1]。肠道是胰腺感染的源头,而过度生长的革兰氏阴性菌是重要致病菌,这些细菌过度生长并抑制正常的肠道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削弱宿主免疫功能,附着并定植于肠道上皮的细菌突破黏膜屏障移位至肠外,导致严重受损的胰腺感染,同时大肠杆菌过度生长而产生大量脂多糖,成为内毒素血症的来源[2]。并导致感染中毒性肝损伤,肠道机会病原菌过度生长,导致腹泻(包括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发生SAP时,由于肠黏膜屏障损伤,发生肠道衰竭,细菌及内毒素自肠道移位进入血液循环及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肠道巨噬细胞和肠相关淋巴组织过度激活,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等的释放,从而过度激活中性粒细胞,加重全身炎症综合征{SIRS},造成多脏器损伤,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3.4]。

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具有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体现在:①抑制性物质的产生:如双歧杆菌可产生种抑制性物质如抗微生物合物;阻止病原体的生长等;②粘附部位的阻断:益生菌通过与病毒或细菌竞争上皮细胞上的结合部位来预防感染;③刺激免疫:实验状态下长双歧杆菌可以加强裸鼠的免疫性,短双歧杆菌YIT4064可以加强大鼠针对轮状病毒的抗原特异性IqA抗体,总之益生菌可以通过稳定肠粘膜,改善其通透性和增加消化道免疫来改善消化道粘膜屏障,最终阻止致病病毒和细菌的生长[4]。而条件致病菌引起的腹泻是抗生素最常见副作用,益生菌通过释放抑制性物质或细菌素来阻止致病菌生长。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常规胃超声检测并胃镜配合诊断早期胃癌的一点... 下一篇:直肠黏膜内脱垂与脱垂性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