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路在何方

时间:2022-07-20 10:17:39

课外阅读,路在何方

案例描述

这是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书名叫《亲爱的汉修先生》。书的内容是:雷伊在小学二年级时读了一本课外读物——《亲爱的汉修先生》,他很喜欢作者汉修先生,便写信与他联系。到了六年级,为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跟汉修先生联系得更加密切了。在信中,雷伊说出了他父母离异的实情、自己转学后的不适应以及他内心的孤独。通过和汉修先生的书信往来,雷伊不但学会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理解了父母无法共处的原因,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而且还练就了一手好文笔。一篇描写他和爸爸坐卡车出游的文章使他获得了小作家征文的荣誉入围奖,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成为名作家的决心。

教者设计的教学活动流程是:(1)出示喜欢、不喜欢这本书的问卷调查数据及理由;(2)简介纽伯瑞奖与一般奖项设置的不同;(3)到书中找这本书能获得纽伯瑞国际大奖的理由;(4)出示颇具影响力的对此书的评价以及相关读后感片段;(5)成果交流。以读书要有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要敢于怀疑作结。

说课时,教者细细叙述了自己的想法,暂且不论这堂课活动安排、操作程序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庞杂,仅就教者说的一句话就让人瞠目:“说实话,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但就是找不到能统领全书的大问题,不知从哪个角度切入带领大家阅读。上完课,我都不清楚这节课到底要做什么”。

显然,教者对课外阅读课的目标定位不清楚,没能厘清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价值取向,没能真正领会课外阅读独特的育人功能。

深层思考

一、 课外阅读的价值应指向哪里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拓展与补充,对学生丰富语言、积淀语文素养可谓是意义深远。虽然每位语文教师都深谙此道,但将课外阅读当作课内阅读来实施则成了有些教师的通病。课外阅读不等同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在实施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现在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全面解读、深度阅读,恨不得将自己解读到的语修逻文等知识、技巧统统教给学生。试想: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要跟着你上天入地、事无巨细地地毯式搜索,连教学一篇课文有时都很难做到,更何况是一本厚厚的书呢?长此以往,那些阅读水平跟不上教学节奏的同学便对课外阅读丧失自信,失去兴趣。没有了兴趣,接下来的一切发展目标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自主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享受阅读的愉悦应成为课外阅读的价值旨归。

二、 课外阅读的目标应如何定位

很难想象,教者自己都不知道这节课外阅读课的目标是什么,还洋洋洒洒地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课外阅读内涵虽丰富,但一本课外阅读书作为学习的材料进入课程的视野,自然应赋予它课程的意义。而课程在进入年段、班级时,它的价值指向又有了新的定位。教者应根据书的特点、难易程度、教材中应该落实训练的点将书中有教学提升价值的点进行梳理,从而制定出切合孩子认知结构、思维水平的阅读活动。

如上述案例中,教者出示了三段书评:“极佳的故事,非常深刻;很有立体感,技巧出色,确实是一部佳作。”“幽默的风格使这部作品更加出神入化了。”“这是一个男孩经历了父母离异、生活发生变化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他的书信和日记中接触到他的内心世界。”然后又去书中找此书能获得大奖的理由。学生没看几分钟,又出示了几例读后感片段让学生赏析。可以说,整个过程教者都在忙着一件事:将准备好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至于每个活动呈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则是不太明了。

难道学生找出的那些理由就是本书获奖的理由吗?教者自己心中都没谱,还让学生去寻,岂不是毫无目标意识!

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实则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教者此节课的阅读目标是什么,必须心中有数。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能在你的指导下从文章中找到一个个散落的点,然后用一根适切的线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比如,上述案例中,教者提到语言幽默,我们就可将重点放在品析它幽默的语言上,此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可定为:体会主人公雷伊幽默的语言特点。这样,每位学生都能围绕一点展开理解、联想,谈谈书中的人物,想想身边类似的“语言组块”。这样扎扎实实地一课下来,学生受益匪浅。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水平、谋篇布局能力都会不断提升。因此,课外阅读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目标集中,力争做到“一课一得”。

三、 课外阅读的活动主体应是谁

设计有效的阅读活动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何为有效?学生爱做、乐做、想做的活动,他们乐此不疲地参与,并保持浓厚兴趣,偶尔还能有所创意的活动。要实现有效,势必要考虑到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动性。反观现在课外阅读中表现过于积极的是谁?答案不言而喻。纵观一些公开课、研究课,课堂上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到文中苦苦寻觅,疲于翻找,有时教者还为学生没达到自己的预设而黯然神伤。可以说,现在的学生正过着“被主体”的生活。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笔者认为“主体”并不是所谓的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主动”到文中寻找答案,而是由学生积极地参与读书活动的设计,以凸显学生主动设计活动的能动性。

如在《亲爱的汉修先生》阅读中,完全可从全书最大的语言形式——写信入手。书中所有的信都是“有去无回”,教者可着重引导学生明白每封信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书信的内容、情感后,学生自然会对为什么写信有充分的认识,而此书的价值提升也可水到渠成,毕竟并不是明确提炼出的价值才是灵丹妙药,才能指导学生的行为。

此活动结束,可将读书活动迁移到课外,发动孩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写信,内容不在多少,每次只要交代清楚想要交流的内容是什么即可。这样形式新颖、别具一格的训练既符合四年级上学期关于书信的写作目标,又可增进学生与他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学生对写信的目的、如何写信有了实实在在的体认,他们会认识到书信交流是基本的生活、交流方式,而书信中蕴藏的核心价值观自然会伴随他们的生命健康成长。

上一篇:依托网络技术的项目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iPad智能学习终端的网状、交互、融合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