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及内涵研究

时间:2022-07-19 08:54:13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及内涵研究

摘 要: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世界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美国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造就了华裔女性作家双重的文学创作方向。一方面,华裔女性作家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负面描写彰显作者本身对美国本土文化的敬仰和认同;另一方面,部分华裔女性作家却希望通过人物形象的再次塑造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英勇无畏”的女性形象,改变流行于美国等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认同,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做出贡献。

关键词: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国文化;文化符号;内涵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83-03

文化是一个社会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其内容涵盖政治、历史、地理、风俗、建筑、法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在反映特定地区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美国亚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及立场的转变深刻地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20世纪中叶,部分华裔女性作家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经历和现实体验,更为了强化自身对美国本土文化的认同、彻底融入主流文化中,其作品中的华裔形象大多是“刻板”和“消极”的。而到了70、80年代,部分华裔女性作家立足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其创作渐渐的向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方面开始转变,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女性智慧、勇敢形象的塑造,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等西方世界的传播。

一、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中国文化符号概述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对于中国文化的书写和表现主要以消极符号和积极符号为代表进行具体创作。一方面,华裔女性作家排斥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文化中迷信、愚昧、封建无知的描写。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处于社会思想的主流地位,女性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低下,不具备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更不具备话语权和决策权,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遭受着传统文化迷信、愚昧的迫害,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时,传统女性人物的人生多是悲剧性结局。因此,华裔女性作家总会从性别角度出发,在文学创作中深刻反映封建、愚昧、无知、重男轻女的思想。另一方面,华裔女性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创新与宣扬。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对中国文化中勇敢、正义等积极的文化符号进行了描写,运用女性视角对其诠释解读,将中国女性勇敢、无畏的精神深刻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对长期充斥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中国妇女软弱、逆来顺受的形象进行了彻底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益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中国文化消极符号――以《华女阿五》为例

《华女阿五》是黄玉雪的代表性作品,是一部自传体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故事⑹觥N闹性擞么罅康钠幅介绍中国传统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特别对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进行了介绍。作者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将自己和父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和认识深刻体现在作品中,最终的落脚点是对儒家思想中“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道德规范的批判,尤其是对女性饱受封建传统文化迫害的情况进行了刻画和描述,对中国文化中一贯奉行的“家国天下”的文化给女性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损害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在《华女阿五》中,作者积极探讨了女性独立、婚姻自由以及自我奋斗等主题,对中国文化中家庭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限制女性自由、压抑女性人格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进行了否定和批判。”[1]此外,黄玉雪还将自身所经历过的家庭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困惑在作品中表达出来。其中最为明显的中国文化符号是对中国葬礼祭祀文化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迷信”思想。“迷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生活乃至建筑房屋的选择都有着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迷信对现今生产生活的影响已经微不足道,但是不能否认其仍然存在。黄玉雪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迷信”思想与她自身所接受的西方宗教思想进行了对比,试图通过这种对比分析,积极探讨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三、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中国文化积极符号――以《女勇士》为例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女性作家汤婷婷的代表作,“汤婷婷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简洁的白描展示了美国华裔女性的现实生活”[2]。在《女勇士》中,作者讲述了女性为争取家庭地位的改变、获得社会的认同进行了积极奋斗的故事,其对主要女性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都是从最初的在父权压制下的沉默不语到最后主动争取话语权,女性形象的改变与成长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勇敢无畏女性思想的萌发。作为华裔女性中的一者,汤婷婷通过在《女勇士》中对“无名姑姑”悲惨故事的描写,呼吁家庭和社会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认同与尊重。由于意外怀孕,无名姑姑遭到家人的抨击,觉得有愧对于祖先、无法在世人面前挺胸抬头,最终无法接受封建男权家庭的压迫,选择抱着孩子投井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在讲述中,作者的母亲不允许她把“痛恨洋鬼子”的话说出去,这也表示部分中国女性在西方主流文化的压迫下保持沉默、处于失声的状态。此外,作者积极构建了两位典型的中国女性代表人物――“花木兰”和“蔡琰”,对女性的地位进行了重塑和构建,对中国文化中女性应保持沉默的思想进行了反驳。在整个《女勇士》的故事过程中,女主人公从一开始的沉默到最后的勇敢无畏、奋起反抗的形象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伟岸形象,对美国流传的中国女性地位卑下、思想固化的形象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蔡琰在被迫嫁给匈奴人之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乐观生活,创作出了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胡茄十八拍》。蔡琰在坚持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匈奴文化,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成为中国传统女性的杰出代表。蔡琰的形象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忧患意识,以及能够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归宿的坚强勇敢的精神。《女勇士》突破了以往华裔文学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描写,在对中国文化宣扬的倾向上做出了根本的态度转变,为中国文化在美国等西方世界的传播及宣扬争夺了话语权。

四、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中国文化符号内涵分析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的转变代表着华裔女性作家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态度及立场的转变,无论是积极的文化符号,还是消极的文化符号,都有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意义。

消极的文化符号往往是西方文化看待中国文化的一种“刻板印象”,“迷信的人一般都是无知的,比较愚昧,对事物的理解往往依靠‘神’的旨意,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信仰,相信上天宿命的安排”[3],这种思想贯穿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成为部分西方人眼中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基于美国西方世界长期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愚昧、迷信思想的刻板印象,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家在接受美国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对这种长期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其是对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的严重损害。在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中,迷信思想对国民心态和行为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迷信思想被披上了文化的外衣,大多数信奉迷信思想的人将迷信活动称之为“玄学”,变成了中国的学问,并将迷信中有代表性的算命活动声称是通过《周易》和八卦进行推理。中国文化中迷信、愚昧的思想与女性的压抑和女权主义思想是截然相反的。但是,在现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华裔女性作家及文化传播者可以积极的对隐藏在这些迷信文化思想之后的积极意义进行挖掘。如中国的封建迷信文化从侧面解读,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儒雅、求和、崇尚“静”的文化思想,代表中华民族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华民族一向拥有卓越而朴素的自然主义信仰,古代圣贤以老庄哲学为代表对迷信思想进行了清除和另一种解读诠释,为后世留下了呵护心灵、完满精神以及地域偏执的良方。”[4]中国的老庄哲学抛出了迷信的思想,运用中国人崇尚“静”的文化思想将朴素的体用观念对当代人更好的运用科学造福人类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这种侧面的解读能够改变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看法,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文化符号代表的内涵则更值得解读,部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女性意识觉醒、追求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认同、打破沉默等事例进行了讲述,表现了“追求平等独立、崇尚自由的中国女性形象,特别是中国传统女性能够积极的适应多元文化,对促进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5],展示了中国传统女性不槲鞣绞澜缢认知的一面。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长期生活在美国,其思想也受到了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因此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过程中,在作品的描述中,她们对来自父权社会的压制进行了勇敢的反抗,其作品对传统女性人物形象从一味的服从到打破沉默、积极争取话语权刻画的十分丰富,反传统的意味非常浓。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多元影响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家中的中国传统女性的地位从人格依附及从属地位有了清醒自觉的意识,女性对于自身的生存方式和生命价值有了新的感悟和思考,女性意识在自我觉醒和自我探索中不断进步。“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家在接受西方主流女权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对中国女性形象进行了解读,对于纠正中国女性的世界认同感有着积极的作用”[6]。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通过对中国传统女性的描写和刻画,反映了存在于女性身上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女性文化,对造成女性悲剧的封建、迷信和愚昧的消极传统文化进行了抨击,积极探讨勇敢、无畏的消极文化中现代女性思想。美国华裔女性作家打破了中国文化中存在的迷信给女性造成的压迫的消极文化困境,对中国传统女性勇敢、无畏的形象进行描写,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化崛起的有力支撑。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英勇无畏的中国女性思想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女性文化的认同,改变了美国等西方世界主观上对中国文化存在的偏差,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同时,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在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双重构建上进行的,其多元的文化视角对于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对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中的错误看法和刻板印象起到了重要的纠正作用,对于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有益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

参考文献:

〔1〕张晓南,赵新红,郭晓慧.浅论黄玉雪的小说《华女阿五》中的东方主义[J].时代文学月刊,2011,(5):109-110.

〔2〕陈晶.浅析汤亭亭《女勇士》中华裔美国人的文化适应模式[J].学术交流,2011,(3):192-194.

〔3〕董向慧.中国人的命理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阎瑾,杜军.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构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5〕苏佳莹,刘卓慧.多元文化语境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变迁[J].海外英语,2014,(14):208-209.

〔6〕王思懿,韩国勇.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J].学理论,2011,(36):180-181.

上一篇:词汇翻转课堂教学实证研究 下一篇:探析马克思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双重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