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优化性决策综述

时间:2022-07-19 06:14:22

土地利用优化性决策综述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全面梳理,系统概括其发展历程和阶段,总结了土地资源优化决策的概念、内容、特性、衡量标准以及模型等方面的主要进展,研究了当前研究中的前沿问题,阐明了建立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基本要求以及其复杂性。

【关键字】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决策系统

一、土地利用优化性决策发展背景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对科学有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成为当前土地利用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尽管国内外存在着大量的关于如何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研究,不少学者分别从配置理论、方法等角度进行过探讨,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制度设置。本文参考相关资料,提出了土地开发利用优化决策系统,以便于进行科学规划,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工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等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随之而起的是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凸现。在此背景下,Mumford 和 Steiner 等学者提出的适宜土地利用模式逐渐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途径是基于对资源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按照“适地适用”的原则将不同土地分配到不同的适宜土地利用类型上。

二、土地利用优化性决策方法综述

(一)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热点问题

1、 研究区域问题 从当前研究的热点区域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多于经济落后地区,城市地区多于农村地区,缺乏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而这些区域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则更具实际意义,今后应加强研究区域空间上的平衡。

2、 优化配置机理问题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尚存在不合理性。现行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允许国有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并建立土地使用权的二级市场,但目前,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政府力量对土地市场干预过多;另一方面,又存在很多管理缺位,导致土地隐性市场的出现,同时具体的管理手段低效,使得土地市场呈现僵化和无序并存的状态。

3、 公平与效率兼顾问题 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核心就是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最能实现其价值的地方,最终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土地资源的配置既包括全国区域内的土地资源配置,也包括同一个区域内部的土地资源配置。国家在制定土地资源配置政策时,应该既从全国的角度出发,又兼顾到地方利益;既要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兼顾配置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要注意区域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如何实现这种公平与效率将是优化配置研究中的重要难点。

4、 结构平衡与优化措施问题 农业生产和建设用地扩展等引起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如何界定合理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体现为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比例)成为土地资源配置研究中的热点,所以土地资源配置不仅要关注城市内部的土地资源配置,更要关注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5、技术与方法问题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当前对优化配置的概念和内涵研究颇多,但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土地利用配置动因机制研究尚显不够。目前的研究进展还停留在对策性的分析上,缺乏定量的分析,难以为指导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提供较好的方案成果,在实践研究中相关研究的方法模型系统、定量化技术实现、过程与结果可视化等方面仍需要加强。

(二)土地利用优化决策内涵

建立一个土地开发利用优化决策系统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1、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在土地开发利用中,应注意只注重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或片面强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应力争达到三个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处理好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土地开发利用的良好近期效益有利于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而长远利益才能使土地开发具有后劲和增强应变能力。因此,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通过制定土地开发利用优化规划是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建立土地开发利用优化决策系统过程中,应全面分析各片土地的自然条件、当地社会经济条件、投资效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根据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内部受益率最高或偿还周期最短的原则来择优选择开发方案和引进投入资金。

4、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土地的开发利用必须结合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利益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项目,同时建立起合理的开发模式要反映在系统的内容结构和外部的功能上,因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不仅是时间上的安排,也是空间上的优化。

(三)土地利用优化决策方法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于科学有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3S”技术发展为土地资源利用和决策过程中分析空间数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将数学方法和GIS功能相结合,实现土地资源数量上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成为相关人员的研究热点,推动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科学研究的发展。Wang Xinhao等运用多目标规划方法与GIS相结合建立了GIS/IFMOP综合模型,研究在流域尺度上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该模型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计算出未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再用GIS模型将结果配置到合适的空间位置。这种模型有利于环境规划和管理者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Fuhu Ren构建了GIWIN-LRA模型,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该模型最大的优点是将GIS的功能与决策过程结合起来,使空间数据可以通过GIS的技术功能直接服务于土地资源的管理者。Jerry M.Faris构建的ULAM模型是将土地资源配置模型与运输模型结合起来,主要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目的是实现随着人口和经济增长城市土地利用的自动化配置过程。此外,Chuvieco运用线性规划模型与GIS模型结合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在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也将GIS技术和多种优化模型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土地资源空间的优化配置。郑新奇等通过对耕地质量的适宜性评价,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对不同耕地质量中的种植结构进行面积控制,借助Arc/Info和MapInfo等工具实现耕地优化配置的自动化,使原来停留在理论探讨上的土地优化配置问题在方法论上有了补充;阎弘文和温熙胜先后将RS和GIS技术运用到土地优化配置中,首先利用RS航片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判读,并对土地质量进行适宜性评价,在获得数据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对城市各用地类型的面积进行优化计算,最后在GIS支持下实现各类用地空间的优化配置。

三、土地利用优化性决策展望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一些新的模型,如预测模型、模拟模型、将实践经验与数学规划模型混合的复合模型、大系统模型等运用于预测系统,并对相关算法进行研究,形成一些有特色的建模技巧、理论和方法,建立滩涂优化规划一体化决策系统,从而实现土地规划决策程序化、规范化,提高规划决策可靠性,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胡业翠,刘彦随,邓旭升.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2):51-57.

[2] 刘彦随.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J].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3] 赵涛,郑新奇,邓祥征.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分析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2004,6(2):53-57.

[4] 秦明周.农用土地配置系统分析与持续发展策略[J].经济地理,1996,16(1):102-105.

上一篇:钢结构管廊在建筑工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下一篇:如何做好实测实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