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保护科学管理促进保护区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时间:2022-07-19 12:56:50

加强保护科学管理促进保护区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摘 要:阐述了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资源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分析了雾灵山保护区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举措和意义。

关键词:保护区;科学管理;雾灵山;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57-02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城市之间,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 246.9hm(142平方公里),主峰歪桃峰海拔2 118米,为燕山山脉主峰。森林覆盖率93%,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京津地区的绿色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1984年建立河北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5年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建设和发展,使雾灵山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近几年,雾灵山保护区管理局走出了一条以保护为宗旨、积极开发、永续利用、自我完善的新路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保护为根本,确保生物多样性安全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金雕等陆生脊椎动物17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人参等高等植物1870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座“物种基因库”。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既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因此,保护好雾灵山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成为保护区管理局的根本首要任务。

1.建立起了完善的资源保护体系。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区—管理站及社区护林组织形成了较完整的资源保护组织网络和管理体系。管理局—管理区—管理站—管护人员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采取学校家庭联动式防火宣传模式,经常性的深入乡村开展联防工作,每年组织周边乡村干部召开一次“护林防火联防会议”,与周边乡村和护林员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防扑火能力建设,成立专业扑火队组织,完善防火装备;加强宣传教育,张贴宣传标语、出动防火宣传车、利用乡村有线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使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

2.建立起了森林防火和资源保护电子监测系统。使保护区真正实现了防火监测数字化,资源监控网络化,防火指挥科学化。

3.建立起了完善的资源保护制度。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的指挥、宣传、扑火和案情侦破系统逐步完备,值班住宿、防火瞭望、电子监测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由于资源保护成绩突出,保护区管理局先后被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授予“森林防火先进集体”和“三年无森林火灾先进单位”,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

二、科学规划,积极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雾灵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遍游雾灵山。明洪武年间,中丞刘伯温曾到雾灵山巡视,并留下巨型摩崖石刻“雾灵山清凉界”碑。清顺治二年(1645年),雾灵山被清王朝划为 “清东陵”的后龙风水禁地,封为皇家风水宝地。抗日战争时期,多次派高级领导到雾灵山组织抗日活动;、、姜春云等先后到雾灵山视察。

雾灵山是大自然的缩影和沙盘。在平地里从南到北几千公里的植被变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景致变幻,只需在这里从山下到山上几十公里便可以尽情无遗地展现出来。在海拔落差1 600余米范围内,从山下到山上依次排列松栎混交林带、阔叶林带、落叶松云杉林带、亚高山草甸灌丛带,带谱界限清晰,季节分明,规模宏大,景色壮丽,集峰、石、林、泉、瀑、涧与各种野生花卉为一体,是座立体式的多资源的大花园,形成了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人文古迹为点缀,自然景观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风格独特的山水画卷。

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雾灵山周边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局按照“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编制了《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方案》。在保护区实验区开发了仙人塔、五龙头、龙潭、清凉界四个生态精品景区150多个景点。

目前,雾灵山生态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已具备一定规模,年接待游客20万人,年经济效益1 000万元,年社会经济效益3亿元。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就业、产业调整、百姓致富创造了新亮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拓出了新的增长点。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雾灵山保护区已完成一期、二期、三期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保护、科教、交通、旅游等系列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保护区多功能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

1.管护设施不断完备。投资1 600万元完成了防火指挥中心工程、基层管理区、管理站工程、落松台至清凉界防火公路工程建设。

2.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投资7 000多万元建成了龙潭景区观光索道工程、防火、旅游公路的硬化工程、精品景区建设工程、山门、生态博物馆工程。

这些工程的建设为保护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为保护区跻身全国一流的自然保护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50千米的生态旅游和资源保护公路工程,彻底解决了制约雾灵山森林防火和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工程,集实时监控与远程指挥于一体,使雾灵山森林防火自动化、资源监控现代化水平居于全国领先;生态标本馆的建成,成为展示生态建设成就的“窗口”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基地;旅游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使旅游景区设施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知识性和参与性,使雾灵山真正成为了享誉京、津等周边地区的生态旅游胜地。

四、依靠科技,促进保护区快速发展

科学研究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基础,是保护区工作的灵魂。保护区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围绕保护对象开展了常规性研究和专题研究,全面掌握了保护对象的习性和规律。同时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联合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充分发挥保护区的优势和价值。完成了科研课题12项,获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奖7项,出版了科研专著6部。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奖5篇,省部级奖16篇。这些科研成果为保护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保护区持续、健康发展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科研教育实习基地、生态道德教育基地,也是林业的“窗口”。保护区管理局始终把管理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在现有管理局—科(局、办、管理区)—管理站管理模式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行以岗定人,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奖惩机制。保护区政令畅通,人心凝聚,为保护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长江三峡库区人口预测动力学模型及其计算研究 下一篇:浅析中国高校负债的风险、异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