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的实践措施

时间:2022-07-19 11:29:38

加强我国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的实践措施

【摘 要】农田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不仅关系到农业发展用水的需要,还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在确保农业综合能力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本文结合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实际,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的常态问题,并从大力发展田间节水技术、实行三费合一水价政策、动员社会积极投资参与和加大地方政府扶持力度等筹措途径方面,提出了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相关实践思考。

【关键词】水利设施建设;农田灌溉;中小型农田;农村经济;农田节水率

0.引言

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区域经济的增长都有着积极意义。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相继发生干旱事件,导致农业减产、农民减收的情况逐年严重。针对这一现象,实施强化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力度,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1.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的常态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兴修灌溉、排水、除涝等水利设施,不仅有助于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现代农业发展,同时能造福一方民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然而,当前大形势下还存在以下常态问题:

1.1设施管理水平不高,整体节水效率不明显

根据我国《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要求,大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要达到0.5,中型灌区达到0.6,小型灌区达到0.7。然而,受人力和物力限制,部分地区普遍存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相对较低,防渗配套设施差等问题,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的节水效率相对较低,很多地方的灌溉水利用效率难以达标,同时,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技术应用也未得到全面推广普及,灌溉水渗漏十分严重,继而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农田水利用水浪费严重。

1.2水利设施投入不足,设备功能呈下降趋势

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惠民性的事业,农田水利建设涉及面广、任务较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相关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渠道单一,农田建设的投资占整个水利投资的比重较低,解决资金的供需矛盾难度较大,导致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基层水利设施建设负担较重。据相关资料表明,由于设施设备的老化失修、设备报废等原因,我国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总体质量水平呈下滑趋势,其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仅为50%左右,致使大部分偏远地区长期被陷入“无水可灌”困境之中。

1.3水利工程管理薄弱,农业投产积极性不高

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上,至今部分产权仍未得到实质明确,致使相关水利设备维护管理责任无法细化和贯彻落实,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过程困难重重。加上在农村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时,原有的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管被撤销,改为由农民自行负责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水资源。但诸如“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统一管理组织尚未全面组建,导致农业用水、用电费持续走高,部分农民难以承受,严重打击了他们对农业投产的积极性,也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渐出现管理单位征收水费困难、工程正常营运困难等负面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田水利的进一步发展。

2.提高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功能作用的实践措施

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心环节,相关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入大量资金进入农田水利建设。时至2014至2015年度,我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了总投资3346亿元,同比增加了12.1%左右。为使之持续保持这一增长态势,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下述建议供参考借鉴:

2.1大力发展田间节水技术,切实提高水利设施管理水平

具体地说,即发展灌溉范畴的节水技术,包括各类水利灌溉的节水技术,采用灌溉回归水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可流失水资源重复利用等优化调度措施,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管道灌溉等工程节水技术。其次,发展农业综合技术措施节水技术,包括科学利用灌溉用水、采用抗旱节水的高产物种、研发高产低耗的栽培技术等。通过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水费征收等方面的健全,促进农业节水管理环境的不断完善,为发展田间节水技术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大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农田水利建设的事权划分,严格保护农业灌溉水源和排放工程设施,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工作责任,使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2.2实行三费合一水价政策,深化农田水利建设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制度改革,首要做好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务必确保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护到位,即农户自建自用的水利工程,产权与管理归个人所有;受益户较多的水利工程,可组建合作组织,由合作组织管理,产权归合作组织所有;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则可组建企业法人,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来管理或者拍卖给个人经营管理。其次,要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正确划分不同性质的水管单位,实行管养分离。同时,完善农田水利服务站建设,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尽可能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发挥农民自建、自管、自用的优势作用。此外,应大力推进水价改革,把按亩计收的征工折款和支斗渠以下维护管理费并入水价一起以支斗渠口计量,按方计收,实行“三费”合一的“一价制”水价政策,切实解决“搭车收费”、收费项目多和分摊不公等问题。

2.3动员社会积极投资参与,吸纳社会资金兴办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农田水利涉及农村每一块耕地、每一个农户,必须要充分依靠村级组织、社会组织和广大农民的力量,要积极鼓励社会投资的参与。所以,不仅要大力支持发展民营水利,吸收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对农村供水工程、荒山、荒坡、水库等进行经营性开发;还要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机制,鼓励通过“谁投资、谁受益”、拍卖工程冠名权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集社会全体合力共同兴办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有序发展。

2.4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运用国家政策推动水利发展

即引导农民自主投资投劳,灵活运用“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农田水利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出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的总量和增量要有明显提高;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投资的比例,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使财力、物力等更多地流向农业;做好各项水利建设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根据“公益性的事情政府办、建设性的事情农民办、资金性的事情社会办”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3.结语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力手段,是“强基础、惠民生、管长远”的民生工程,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程恩翠,于丹丹.农田水利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2).

[2]张全红.加强制度创新 推行自主治理――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制度变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06).

[3]李宗才,韦春生.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4]陈孝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探讨[J].机电信息,2010(06).

[5]彭小波.对村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事一议”制度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上一篇:农村面源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探究 下一篇:有关农药残留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与其防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