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19 01:15:1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摘要:情绪调节自我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认知、人际交往、社会认知、心理和身体健康的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4-0059-05

情绪是一种被唤醒的状态,代表着个体适应环境的生物动力。当情绪的表现与环境要求相一致时,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与环境要求相一致,必须进行情绪调节。Gross认为,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1]个体是否能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自我效能感便是其中之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由Bandura提出,它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观自我感受。[2]自我效能与某一领域的更好的机能相联系,如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对疾病的应对和学业成就。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3]情绪机能的自我效能感是情绪胜任力的基础,影响实际的情绪过程和结果。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情绪调节策略,适时地做出反应,以维持积极良好的情绪。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它已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笔者试图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类: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NEG)和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POS)。Caprara又将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信念细分为两个维度,即管理生气/愤怒的自我效能感(ANG)和管理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DES)。[4]他构建了一个二阶因子模型,经研究,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西方学者的二阶因子模型在中国样本上的拟合并不理想,文书锋等人的研究支持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划分为三个维度:调节积极情绪的效能感(POS)、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DES)和调节生气/愤怒的自我效能感(ANG)。[5]

由此可见,不同文化下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是有差异的,而且DES和ANG在内容上也有所不同,在做跨文化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情绪作为一种独特的主观体验,是需要个体不断进行调节的对象,是个体的主观动力过程。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执行某一行为操作的自我把握感和控制感。个体情绪调节效能感的双重主观性决定了影响情绪调节效能感高低的首要因素来自内部。

(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内部影响因素

1.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和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6]人格特质的两个维度,即外向性和神经质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最为密切。已有研究表明,外向性与表达积极情绪的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7]

人格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可以通过情绪敏感性、特质一致性效应及特有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来进行解释。情绪敏感性是指对情绪信息的觉察性,彰显情绪——认知关系中认知为主体、情绪为客体,表示情绪认知能力。[8]以往研究表明外向性对正情绪,如快乐、自我肯定等有较强的敏感性,因而会有较多的积极情绪;神经质对负情绪,如恐惧、悲伤、内疚、敌意等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会有较多的消极情绪。这些表现出人格特质对情绪信息加工的特质一致性效应,即个体会选择性地注意、回忆及处理与他们内在人格特质相和谐的信息。另外,人格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通过情绪调节策略这一中介变量发挥作用。人格的差异决定了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不同,高外向型人格会增加积极应对策略的使用,减少消极应对策略的使用,神经质个体则与之相反。[9]

2.情绪弹性

情绪弹性是指个体在面临消极情绪刺激时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及从消极情绪体验中快速恢复的能力,包括积极情绪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两个维度。[10]目前在涉及情绪弹性的文章中,大多数把情绪弹性与心理弹性看作是同一种心理现象。

积极情绪是情绪弹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是个体调节由压力引起的消极情绪的重要资源。日常的积极情绪能调节压力反应,使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联系变弱,特别是在压力增加的时候这种关系更加明显。[11]心理弹性高的个体被认为具有高水平的积极情绪,帮助个体在面对持续的压力时更好地控制消极情绪,提高情绪调节的效能感。与此相反,心理弹性水平低的个体积极情绪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较低,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3.性别和年龄因素

性别和年龄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证明。文书锋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568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女生表达积极情感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于男生,而男生调节生气/愤怒的自我效能感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要好于女生。[12]在年龄维度上,则因研究被试的不同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得分呈现出随年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13]纵向研究则表明,男性以一种更加健全的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进入成年阶段。但进入老年期后,男性反而表现出比女性更低的个人效能感。女性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从成年早期到老年期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14]性别和年龄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较为复杂,被试不同和研究方法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外部影响因素

1.父母因素

首先,父母对孩子情绪状态的敏感性和言语沟通对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对孩子情绪反应的方式是积极敏感的,并给孩子有效的言语指导,可以形成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15]同时,父母对孩子情绪调节的敏感性和关心,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身情绪有意识地注意和调节,从而促进良好情绪的保持。其次,重视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及策略的使用。个体通过“社会参照行为”,从父母的情绪调节方式与策略的使用中得到自身调节的线索。“社会参照行为”即个体通过了解他人对某一情境的解释,并以此来形成自己对这一情境的理解的过程。[16]情绪调节效能感高的父母会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个体以父母作为良好情绪调节的社会参照,能够获取在何种情况下选用何种情绪调节方式的信息,这些行为会逐渐内化,最终成为个体良好情绪调节的重要组成成分。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容忽视。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前提是使用正确的情绪调节策略,而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情感温暖与理解型教养方式与解决问题,即成熟型的情绪调节策略呈显著的正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及过度干涉和保护则会导致子女采用不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导致负面情绪水平提高。[17]

2.社会支持

支持性的社会关系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情绪和行为机制的质量与效果。[18]因为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为个体的情绪调节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促进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和消极情绪的排解,另外,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在应对消极情绪时积极寻求支持的可能性越大。彼此之间进行积极互动,能获得有关自我的积极信念和管理消极情绪的乐观信念。因此,高水平的社交效能感可以获得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可利用的社会支持会促进个体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提高个体在特殊领域的处理效能感。[19]

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

高情绪调节效能感与高情绪智力、高积极情绪和低消极情绪相关;低情绪调节效能感与低情绪智力、低积极情绪和高消极情绪相关。可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有显著差别,而积极情绪是一种建设性资源,对个体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Fredrickson提出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设理论指出,积极情绪能扩展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使个体冲破一般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增强认知灵活性;消极情绪一般会缩小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和认知范围。[20]同时,个体在积极情绪下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一般效能感的范畴,它通过作用于具体效能感——人际关系效能感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影响。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人际关系效能信念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21]因为个体越是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那么他就越有理由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应对人际交往环境。而人际关系效能信念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因此,具有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对情绪进行调节对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

情绪调节效能感高的个体能够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对各种情绪做出反应,可以有效地适应社会情境。此外,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社会恢复力、乐观的心态和较高的创造性。这些资源有利于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为争取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密切社会联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在亲社会行为方面,Caprara和Steca的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通过作用于人际关系效能感和共情效能感而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22]因为个体处理情绪和人际关系的效能感越高就越容易理解他人的行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做出亲社会行为。

(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和身体健康

情绪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目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抑郁、主观幸福感和压力应对。

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和抑郁存在高相关,低消极情绪调节效能感一定程度上直接引发抑郁情绪。Caprara和Pastorelli指出,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还通过学业效能感和共情效能感间接引发青少年女性的抑郁情绪。[23]主观幸福感是评价个人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和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的效能感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压力与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密切相关。当个体面临带来压力的新任务时,是把它当作挑战加以迎接还是当作困难加以回避取决于人们对具体行为取向的自我效能感的觉知,而具体行为取向的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采用问题定向的积极应对策略,而效能感低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情绪定向的消极应对策略。[24]前者会促进压力的有效解决,后者则会导致对消极情绪的过分注意与重视,容易引起抑郁。

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情绪与生物因素一样可以导致慢性疾病。研究表明,对未来的积极预期总是与积极结果相联系,而且会更好地保持健康和延长寿命。[25]另外,在情绪与癌症的大量实践研究中都证明了积极情绪不仅能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而且对于癌症的治疗和降低复发率都有很明显的作用。[26]

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未来研究展望

(一)增加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测量的多维度性

目前情绪调节效能感的测量只涉及数量有限的消极情绪,而其他一些以自身为对象的负面情绪,比如害羞、尴尬、恐惧等则没有研究。积极情绪的观测项目也很有限。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增加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多维度性。

(二)加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目前对其干预性措施的研究很少。Mccra? ty设计了一套情绪自我控制的新程序,它包括两项技术:Cut-Thru和Heart Lock-In。其中前者主要通过改变传入感觉来调整情绪系统自动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后者则激发个体保持体内的积极情绪的水平、清晰度和有效性。[27]经过调查,这种技术有效减少了压力带来的消极情绪的水平,增强了个体的积极情感。以后应进一步加强干预方面的研究,提出更多有利于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三)重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特殊领域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会对工作领域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工作绩效。但目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特定领域的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较少。Heuven对154名乘务人员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是情绪工作需求与情绪不协调之间的中介变量。同时,自我效能感是情绪不协调与心理健康或工作参与之间的中介变量。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削弱情绪不协调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工作的热情,而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则会导致情感的耗竭和工作热情的下降。[28]

参考文献:

[1]Gross,J.J.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J]. Psychophysiology, 2002, (39):281-291.

[2]Bandura,A.(Ed.)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M].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10.

[3][18]Bandura, A.,Caprara, G. V.,Barbaranelli, C.,Gerbino, M.,&Pastorelli, C. Role of affective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on diverse spheres of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J]. Child Development, 2003,(3):769-782.

[4][14]Caprara, G. V.,Giunta,L. G.,Eisenberg, N.,Gerbino, M.,Pastorelli, C.,&Tramontano, C.Assessing regula? 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in three countries[J].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008,(3):227-237.

[5][12]文书锋,汤冬玲,俞国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9,(3):666-668.

[6]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40.

[7][13]张萍,张敏,卢家楣.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5),568-570.

[8]蒋重清,杨丽珠.情绪易感性辨析[J].心理科学,2006,(3):668-670.

[9]邵华,刘晓明,赵金波.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应对策略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5-139.

[10]张敏,卢家楣.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的研究报告[J].心理科学,2010,(1):24-27.

[11]谭.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压力适应[J].教育心理研究,2009, (1):249.

[15]杨慧芳,刘金花.西方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62-64.[16]董文,桑标,邓欣梅.影响儿童自我调节的因素[J].心理科学,2009 ,(2):304-307.

[17]贾海燕,方平.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 (5):1095-1099.

[19]Bandura, A.,Pastorelli, C.,Barbaranelli, C.,& Caprara, G. V. Self-efficacy pathways to childhood depress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2):258-269.

[20]Fredrickson, B.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emotion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218-226.

[21]Caprara, G. V.,& Steca, P. The contribution of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beliefs in managing affect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to positivity and hedonic balance[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6, (25):603-627.

[22]Caprara, G.V.,& Steca,P. Self-efficacy beliefs as determina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conducive to life satisfac? tion across ages[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 (24):191-217.

[23]Caprara, G.V.,Pastorelli, C.,Regalia, C.,Scabini, E.,& Bandura, A. Impact of adolescents’filial self-efficacy on quality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atisfaction[J]. Jour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05, (15):71-97.

[24]刘霞,陶沙.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5,(5):637-649.

[25]Caprara, G.V.,Steca, P.,Gerbino, M.,Paciello, M.,& Vecchio, G. Looking for adolescents’well-bing: self-efficacy beliefs as determinants of positive thinking and happiness[J]. Epidemiologia e Psichiatria Socile 2006, (15):30-43.

[26]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 2007,(5):810-815.

[27]Mccraty, R.,Choplin, B.B.,Rozman, D.,Atkinson, M.,Watkins, A.D.,The inpact of a New Emotional Self-Management Program on Stress, Emotion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HEA and Cortisol[J]. Integrative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998:151-170.

[28]Heuven, E.,Bakker, A.B.,Schaufeli, W.B.,Huisman, N.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performing emotion work[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6, (69):222-235.

上一篇:对我国成品油价格变化的分析及思考 下一篇:开放教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