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心理教育的心理干预论述

时间:2022-07-19 12:46:05

医学生心理教育的心理干预论述

1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如前文所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讲座、宣教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等方式和途径实现教育目标,虽然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其心理健康仍令人担忧,当代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依然很突出或已表现出了心理障碍(偏执或神经症等),还有的学生自杀或有其他危害,尽管心理问题明显和障碍的发生率在10%左右,但其后果很严重。这说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或有限,非常迫切需要结合心理干预技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存在很多问题或有局限性,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况且传统教学更多的是给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而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需要其主动获取维护健康的相关经验、感受、体验和技能,心理干预技术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很少或难以提供历练和实践,通过心理训练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心态调整、社会适应、人际互动和抗挫折能力等心理功能,逐步健全人格,以乐观的心态积极迎接挑战,而这恰恰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所在。另外,一般教育或简单咨询难以解决心理问题明显或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常常隐藏在一般学生中(有很大隐患),有时学生自己也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极端行为或事件发生后,问题已很难解决或被迫进行危机干预,所以在日常教育中急需要加强心理干预。

1.2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和促进心理健康

传统的心理健康宣教模式对提高一般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心理问题较重或心理障碍者用这种单一的方法难以奏效。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提示,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维护或促进心理健康。我们多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例也表明,利用心理干预技术能够解决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经过几次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另外,通过心理干预促进心理健康,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当今医患冲突激烈和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极其重要。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我国又处于转型和快速发展期,医学生承受着学业、生活、就业和竞争等巨大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上升,媒体也经常报道高校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或危害校园或社会安全等事件,类似问题如不尽早干预,后果不堪设想。医学生将从事高压力、高风险和高责任的职业,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心理问题严重或障碍,而且未能改变,那将对己、对他人和社会都可能有很大危险性或损害性,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干预,当然包括心理危机干预。

2心理干预在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中的建议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心理干预是其中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2.1加强心理干预,维护心理健康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一直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主导,教师以“满堂灌”的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心理干预等其他教育方式和方法很难融入其中,而且也不被重视。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和局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功能的完善、个性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等问题绝不仅仅是了解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解决,因此急需更好的解决方法,心理干预技术要不断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不断加强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对于改善、维护或促进心理健康有较好的作用,对于一般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适应、人际交往、感情恋爱困扰或心理调适不良等问题也有比较好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应当充分利用团体辅导、角色扮演、心理剧疗法、音乐疗法、舞蹈疗法和行为疗法等干预技术。同时,团体训练、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角色扮演等干预技术本身也是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们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于教育实践有助于改善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2.2加大心理干预力度,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在心理干预技术未被广泛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中,除未受重视外,还可能是因为人们对其不太了解或误解,很多人存在误区,有人认为这方面的工作只能由心理或精神科医生做,而且只有严重的患者才需要干预,这些问题制约了心理干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事实上,经过一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很好地掌握和应用心理干预技术。关于严重的患者才需干预的观点更是不正确,实际上,心理干预适用于每个有心理困扰的人,上文已讨论过,心理干预对于改善和维护一般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好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将多种形式的心理干预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当然,心理干预对于心理问题明显或障碍的学生效果更明显,意义也更大,如果干预措施及时得当,还能起到预防、化解或控制危险等积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大心理干预力度。

作者:乔文达 张宏伟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上一篇:家庭因素对学员心理的影响论述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