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学员心理的影响论述

时间:2022-07-03 05:35:01

家庭因素对学员心理的影响论述

1民主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吸收了强迫式和放羊式的优点,并且摈弃了两者的缺点.这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尊重学生,并且积极与孩子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奖励或惩罚.而且这种方式的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注意德智体美劳的平衡发展.樊富珉指出“德、智、体、美、劳的教育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以及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及时的沟通和解决,使得孩子容易形成健康、自信、独立、坚强的性格,在进入大学后也能较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民主式的家庭教育不是单独存在的,也不是无条件地实施的,它的实现必须依靠一定的家庭经济收入、父母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需要有一个团结和睦的家庭氛围.虽然缺少其中的一项或几项也可能会有民主式的家庭教育,而且也可能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但是那只是少数群体,而且从总体上来说缺少这些条件下的学生也会存在一些别的问题.

2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结构主要是指一个家庭的组成情况和家庭成员的构成情况.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多样的方式都可以实现人们充满爱和建设性的一生,而且也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想家庭结构.但是正是对传统核心家庭的不满才造成了今天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在当前我国的家庭中,存在不同数量的单亲、再婚、独生子女等形式的家庭结构,而不同的家庭结构给大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是迥异的,下面就分三种情况来分别探讨这三种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1单亲家庭结构

单亲家庭结构主要是父母离异或者其中一方去世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一方的爱很容易变的极端,如果学校、老师和家长没有及时跟他们沟通,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的话,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是非常堪忧的.正常孩子的成长既需要来自母亲方面的温柔细心以及对事物的细腻观察的教育,但是同时也需要来自父亲方面的关于勇气、责任、承担等方面的教育,缺乏任何一方下的孩子都是不完整的教育.另外单亲家庭结构对孩子的一个重要影响还体现在单亲的教育上,由于缺少另一半的关心和爱护,单亲父母经常是自身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的,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就无法维持科学合理的方式,而多多少少会带有个人的过高期望之类的感情.这种单亲家庭结构中的大学生也更容易出现极端人格,或者女孩男性化,或者男孩女性化,形成人格障碍,妨碍其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2.2再婚家庭结构

再婚家庭结构是指父母离婚然后其中的一方又重组而成的家庭.孩子在再婚家庭中,不管是跟着父亲还是母亲,由于另一方都是再婚后的父母,因此感情上需要一个接纳期.孩子跟后爸或后妈之间需要很长的“磨合期”,在这个期间孩子容易出现感情和心理的波折,如果处理不当,关心不够就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表现出强烈的抑郁和强迫.表现在大学生里就是不敢跟别人谈论自己的家庭,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出现一定的困难.在谈恋爱时出现对恋爱和婚姻的悲观,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厌世情绪.再婚家庭的认同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认同,在家里需要家庭的认同,学校里需要学校同学的认同,社会上需要有同事朋友的认同,只有认同感才能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再婚家庭结构中的大学生往往会对家庭产生一种认同障碍,这也导致了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2.3独生子女家庭

我国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年降低.但是随着人口数量增长率降低同时出现的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而且这种独生子女家庭在当前我国处于主要地位.独生子女家庭的独特特点决定了独生子女成长时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独特的影响.随着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这种家庭,即六位老人对应一个孩子.这种情况下对孩子的溺爱就是较多见的,而对孩子的溺爱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以自我为尊的心理.另外独生子女在成长的环境中缺乏陪伴,因此容易出现焦虑,也无法像非独生子女家庭那样感受到兄弟姐妹的亲情以及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宠爱和过分保护,容易出现独立性差,而这些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负面的影响.

3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除了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结构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家庭氛围.不同的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一的,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表明,家庭氛围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影响,而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特别是青年时期在家庭氛围中所形成的人格和心理会为以后的发展留下很深的印记.首先,家庭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发展.中国俗语所说的“家和万事兴”体现了这么一个道理,那就是和谐的家庭环境、亲密的家庭成员关系,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因为矛盾比较多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也比较紧张,交流相应的也非常少,一旦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矛盾无法得到及时排解,由此导致情绪积累,最终会爆发更大的家庭危机.而且矛盾的家庭氛围也会给家庭成员带来心理压力,容易丧失安全感和依赖感.家庭是一个社会得以形成的前提形式和早期组合,正是在家庭中才教会了人亲情、友情和爱情.而一个良好社会所需要的原则的道德也正是在儿童道德和社团道德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而儿童的道德就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其次,家庭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高低.虽然父母所掌握的知识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非直接决定因素,但是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父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也就越有利于排解大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相反,如果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在大学生碰到人生抉择或者是思想难题时,他们可能根本帮不上忙,甚至根本发现不了.父母文化程度高的话,他们更愿意用尊重、理解,并设身处地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且也更倾向于用民主式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而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常常采用放羊式甚至是强迫式的教育方式.最后,家庭经济水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经济基础是决定家庭其他上层建筑的基础,因此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也需要正常的消费,也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有些爱好和兴趣必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如果家庭条件较好就可以实现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满足其生活、交往等各方面消费.但是相反的,家庭困难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程度地低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家庭贫困的学生在经济生活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这种缺陷会相应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他们经常处于痛苦、压抑的状态下,总感觉有种低人一等的心理,这些负面情绪的长期积累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品质和健康,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

作者:王晓磊 单位:内蒙古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上一篇: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教育 下一篇:医学生心理教育的心理干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