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时间:2022-07-18 10:35:46

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摘 要】小学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感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正确的运用,还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内涵。新课改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与新课改的要求不谋而合。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认识和接受语言的初始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本文就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语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10

所谓语感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对其产生的一种直觉或感觉,是人们复杂的心理活动与长期的语言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们对语言文字进行把握的一种能力。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是兼具工具性与知识性,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小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更具有重大的意义。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进行语感训练,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领悟能力,帮助他们领悟语文的精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听”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听”,教师说,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匹配的。新时期,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新时期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感及语言表达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对文章中的字字句句进行详细的解释,但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一旦被肢解,就会失去原有的活力与旺盛的感染力,变得苍白无力,学生很难完整的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语文学习感到无味。所以,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讲解时,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以文章的大意为载体,用情感与学生进行文学的交流,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得到提高。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会存在胆怯、内向等情况,缺乏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的能力,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培养语感的平台,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语言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教材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通过言辞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点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语感有所提高,同时也起到了拉近师生距离的作用。

二、让学生体会文字之美,从优美的文字中对语感进行感知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然后还要能够理解修饰语的意思,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还能够理解句子要表达的丰富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阅读,同时阅读也是最重要、最直接的语言实践方法之一。学生要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悟,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规范化,还能使学生把阅读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文字,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影响重大。

(一)教师要教导小学生朗读时要放大声音

用神情和语调将文章读出,其对读者产生的印象要比单纯的用眼睛看效果要好的多,感染力也会增强,同时,也能对文字有更透彻的感悟。经常进行阅读,不断对文字进行积累,作品中优美与富有哲理的语言,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的口头语言变的更加丰富。在大声的阅读过程中,各种感官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便于学生更好的对语言的规律进行掌握,根据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语言。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投入感情,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作品中的角色,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要做好示范工作。听和说之间的微妙关系集中体现在语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示范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普通话,将作品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在模仿中不仅可以增强语感,还能纠正发音错误。教师只有把学生引入真实的语境中,让学生亲身去感悟与体验,学生才能产生正确的语感。

(三)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单纯的课内阅读是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的,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小学生的判断能力还比较弱,面对种类繁多的少儿课外读物,对其进行正确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第一、建议学生订阅少儿报刊;第二、建议学生阅读与自己的年龄段相适合的书;第三、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进行阅读。在优秀的作品的熏陶下,学生的语感得到不断地积累。

三、通过“写”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

“新课改”中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明确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感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想要通过一节课或一篇文章让学生获得语感是不现实的。语感的获得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积累,学生尤其要注重“写”功的训练。眼睛主管人的视觉,但是很多问题是难以用眼睛发现的,只有通过写,在写的过程中才能发现用眼睛观察不到的问题,同时写作还能够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起到检验的作用――包括名人名言、名言警句、好词好句、心得体会等。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阅读能力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生要想对客观的文字产生感悟,必须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干巴巴的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产生无限的想象,把学生的思维牵引到作品所描述的环境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阅读能力,首先要打好表象基础,如果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想要实现文字到图像的转换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小学写作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把具体的字词与相应的事物结合起来的能力。比如,教师在对花、草、树、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为了建立文字与画面的具体联系,可以把具体的物体或相应的图片带入课堂,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而言之:语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积累。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于语感的形成期,语感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耐心,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对学生以后对其他语言的学习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一篇:论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