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现象归因分析及获取幸福感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18 08:30:17

空巢老人现象归因分析及获取幸福感的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快、平均寿命的延长、家庭结构核心化和小型化的变化、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空巢老人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加剧趋势,空巢老人现象如雨后春笋般凸显。空巢老人的成因有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这三方面也就是微观、中观、宏观因素。中国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家庭照顾功能逐渐弱化,社区照顾正在逐渐兴起,但社区照顾尚未成熟,还在探索及发展阶段,在中观、宏观都欠佳的状况下,抓住微观――空巢老人“自身照顾”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空巢老人;幸福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109-03

按照社会学的解释,“空巢老人”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狭义的概念,“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的老人;广义的概念,“空巢老人”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无子女或子女长大成人后另立门户的纯老人家庭。具体包括三种:第一种是没有子女,只有老两口相依为命,或者鳏寡孤独的老人;第二种是虽有子女,但子女在外地求学或工作的留守老人;第三种是有子女,且与子女在同一个地区,但单独吃住,或者尽管与子女同在一屋檐下,但因子女工作繁忙或其他的原因,缺乏沟通,形成理论上的空巢[1]。本研究基于对“广义空巢老人”的研究。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这个比例应该只增不减。看来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个个人或者家庭问题。从常州市2013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中发现:常州市常住人口468.68万人,户籍人口364.77万人[2]。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3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17%,其中空巢老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9%。据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资料收集及分析

1.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常州市工人新村社区、兰翔新村社区、河海社区三个社区为研究对象,该样本的选取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前两个社区90%的空巢老人有退休金,且空巢老人数量居多;而河海社区空巢老人没有退休金,只有国家补助,且空巢老人数量较少。采用多阶段抽样调查的方法,一般,在每个社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大多数空巢老人能够独立完成问卷,对完成问卷有困难的空巢老人,将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在每次采访中,都会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通过他们的描述,大概知道空巢老人的相关情况,同时,在每个社区选取25位不同年龄、性别、独居、夫妻居住的空巢老人进行实地访谈。

2.样本数据分析

常州市工人新村社区和兰翔新村社区的老人大多数有退休金,工资2 600元左右,而河海社区空巢老人几乎都没有退休金。同时,前两个社区空巢老人数量巨多,工人新村社区总人数为4 320人,老人人数为1 498人,老人人数占总人数的33.5%,其中空巢老人占老人总数的65%;兰翔新村社区空巢老人数量占老人总数的80%,他们几乎全为一个工厂的下岗工人;河海社区空巢老人数量相当乐观,占总人数的10%,大约占老人数量的30%。入户及居委会访谈的75位空巢老人中,男性30人,占40%;女性45人,占60%;已婚且有配偶26人,占35%;已婚且丧偶37人,占50%;未婚12人,占15%;60~69岁老人12人,占15%;70~79岁老人15人,占20%;80~89岁老人42人,占57%;90岁以上老人6人,占8%。

二、城市空巢老人增多的归因分析

城市空巢老人的形成是由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从下面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空巢老人自身层面

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老年人“儿孙绕膝、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思想逐渐弱化,希望与子女居住的老年人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希望与父母居住的子女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3]。同时,随着高楼大厦的逐渐耸起,年轻人向往在高楼中生活,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父母并不喜欢去高楼中生活,而是喜欢在自己生活了很多年的社区生活,这里有他们熟悉的邻里和环境。

2.家庭层面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中国的人口基数得到了缓解,也有人口数量颇多带来的问题逐渐缩减,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显然也是形成空巢家庭的原因之一。当然,在此阐明自己的观点,尽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它也有很多积极影响,从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来看,它也是合理的,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空巢老人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让一些家庭形成了典型的“421”模式,显然这对子女在抚养及慰藉父母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而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家庭照顾”的功能在逐渐弱化。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大多数空巢老人有点无法适应,他们在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还无法与子女同步,为避免不必要的不愉快,他们宁愿选择与老伴或者独自生活,他们在调查中所占比例大概为40%;儒家思想中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观念逐渐淡化[4],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这种观点是在几千年前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也许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有点不太适应。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好多子女因求学或者更好的发展,他们可能离开父母,这样空巢家庭也就形成了,大约占31%;对于刚刚毕业或者成家的子女,他们的经济基础不是很好,他们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冲期,来解决家庭住房问题,他们的住房面积根本无法让三代或者两代人生活在一起,大约占23%。

3.社会层面

当代社会,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一个人在外工作挣钱养活一个大家庭,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调,这也是妇女就业率直线上升的原因之一,生育率大幅度下跌,人口流动性增加,父母与成年子女分开独立生活的情形越来越普遍,有些甚至天南海北。由此可见,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子女照顾父母及探望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家庭照顾功能逐渐弱化。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子女结婚后都有自己的住房,与老人分开居住。在采访中,有些老人非常愿意两代分开居住,父母子女认为在经济上相对富有,各自拥有一套住房,这样子女和父母都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三、城市空巢老人获取幸福感的对策

从理论层面讲,城市空巢老人获取幸福感的途径甚多,包括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本研究基于对城市空巢老人自身支持获取幸福感的对策研究。

1.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在这个物质丰富及钱权重要的大千世界里,我们眼里充斥了太多东西。不仅年轻的子女应该用良好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空巢老人更是如此。大多数空巢老人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担心子女没有邻家及亲朋好友的子女过得愉快、富有;担心自己的身体功能衰退,会出现想象不到的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瘫痪在床等,给子女带来负担;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反映退休金可以满足日常开支,但对突如其来的大疾病没有积蓄用来治疗。该花的花,该省的省,未来的事情就不要过多地杞人忧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风险的,在风险到来之前,做好应该做的,这是应对风险最好的措施。

2.组建新的家庭

两位空巢老人不存在代际的交流障碍,同时彼此有大量的时间陪伴,互相做彼此的聆听者。不管子女多么孝顺,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可以说有寥寥无几的时间顾及健在的父母。如果父母身体不适或者不能自理时,他们仍然时刻会肩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而且会细心陪伴他们,给予父母物质及精神方面的需求。对于城市社区的空巢老人,大多数都拥有退休金,如果没有患严重的疾病,在经济上相对“富有”,可他们的心灵缺少慰藉,这不是一个空巢老人的心声,是无数空巢老人的心声,特别是那些失去配偶的空巢老人的心声,他们的心灵异常孤独。对于一些失去配偶的空巢老人,如果在条件允许及子女支持的情况下,尽量还是找个“伴儿”一起生活吧,让“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独、寂寞的生活远离自我,寻找晚年的幸福生活。

3.参加公益活动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也就是五个等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仅适合年轻人,对健康的空巢老人也是适用的。老年人从事公益活动,正好印证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境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做志愿活动过程中,他们不仅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而且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在经济视觉下,这个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空巢老人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被他人需要、认可的一种情感体验,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精神层面产生了一种满足及快乐。从事公益活动,让他们觉得自己不仅在年轻时为社会创造价值,老了也为社会创造价值,让他们觉得自己永远充满活力[5]。

4.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空巢家庭孤寂而封闭的环境,会加速空巢老人的生理退化或行为退化。社区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常常鼓励空巢老人利用社区的设施锻炼身体或者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事实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老人已放弃锻炼。其实,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锻炼会受益良多。它不仅可以减缓身体机能的退化,而且感觉精神矍铄。锻炼相当于为“健康买保险”,且这份保险不收费。例如,采访中的一位爷爷已经82岁,可看上去精神矍铄。他每天5点起来跑步,跑完后去压压腿等。同时社区会不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比如唱歌、跳舞、舞剑、做虎头鞋等,让他们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同时提供平台让空巢老人相互学习[6]。这样,可以让他们永远觉得自己还有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老有所用”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刘艳.“空巢老人”的幸福生活――居家生活篇[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2.

[2]常州市2013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R].2013:1-10.

[3]陈友华.中国养老制度设计问题与认识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3):59-66.

[4]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1-67.

[5]吴金晶,梁博娇,张旭.城市老人从事志愿者活动对自身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南方人口,2012(5):24-31.

[6]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J].南方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31-33.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Ch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Study on the Reason of Empty nester Phenomenon and Countermeasure to Obtain Happiness

HOU Hong-yu,MIAO Xu,CUI Jin-ming,SHEN Bei-fei,GAO Xiao-qing

(Hehai University,Changzhou 213022,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ing aging degree, the extension the average life, Changes in family structure and miniaturization of the cor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modernization, the number of China's Empty Nester presented increasing trend of increase year by year, Empty Nester phenomena are highlight as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The causes of Empty Nester are personal, family, social and other factors, The three aspect is the micro, meso, macro factors. The pension problem Chinese is a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Family care function gradually weakened,community care is rising. But the community care is not yet ripe, still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 At the meso, macro unsatisfactory conditions, seize the micro -- Empty Nester "self car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 words: Empty nester;happiness;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上一篇: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下一篇:留学生数据库原理全英文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