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探讨

时间:2022-07-18 07:41:04

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探讨

[摘要]时代在飞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交融,高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德育效果与期待仍有较大差距。要增强德育效果,就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革新德育观念,更新、充实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才能够提高实效。

[关键词]高校;德育;实效性

[作者简介]冯晓玲,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副处长,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35-03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实效,关系到这一任务的达成,并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德育的实效性是指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2007年8月29日,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五年来,高校德育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党的提出的新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勇于实践,切实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二、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时代在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使高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交融,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体来看,当前高校德育状况是好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大学生与党同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确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弘扬,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落实。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已经初步形成。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知行不一,一些平日被熟知并认同的道德规范,仍未得到践行,部分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缺乏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做事缺乏意志、毅力、纪律和吃苦耐劳精神,这些现象的存在着实令人担忧,与党提出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这表明现有高校德育方式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德育要切实增强德育效果,就得进一步深入分析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单一,过于理想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存在两大缺陷:一是模式化,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目标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二是理想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以及发展需要,以至于受教育者在应对考试或在公共场合时表达的道德理想、行为方式与其内心的价值取向存在知行不一、实效不强问题。

(二)德育内容空泛,过于政治化

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我国高校德育一直以来存在着重政治而轻道德的倾向。很大一部分德育工作没有做到有针对性地对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道德实践的养成,而在较大程度上把德育当成完成政治任务的手段,以致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知识体系一时难以内化为道德信念。

(三)德育方法简单,过于程式化

传统的德育模式,习惯把德育过程等同于知识的认知过程,较多地采用灌输式,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和方法教育学生,把学生当成灌输的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缺少交流,以致于德育信念仍不足以外化、支持和指导德育行为,加之德育的考核只注重理论知识,从而造成学生理论水平与实际思想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不利于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德育实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高校德育的指导思想;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各高校应在这些总的原则的指导之下,针对以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德育效果。

(一)以人为本。革新德育观念

1.以人为本,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念的变化会导致行动的转变。以人为本,是当今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德育,也必然要求高校在德育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突出人的全面发展,把教育与人的个性、自由、尊严、幸福和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出人文关怀和道德实践归属,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德育实效。这不仅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现代高校德育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要求。

2.以人为本,构建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为塑造完善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要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学校德育总目标指导下,构建多层次的德育目标。

首先,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拓展德育的基本目标。所谓基本目标就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有可能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不宜过高、过于政治化,更不能强求一致;而应从学生思想实际、生活需求、职业要求出发,主要从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和关心人、如何正确对待学习和择业为目标。

其次,根据学生变化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对一年级的学生主要开展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自律的能力,以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二、三年级的学生,要着重进行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教育,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毕业班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择业观、成才观的教育,帮助和引导他们进一步牢固专业思想,勇敢地面对国家和用人单位的挑选;等等。

(二)与时俱进,更新、充实德育内容

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高校德育从泛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学生的思想实际,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主要着重强化以下几个

方面内容的教育。

1.关心人、理解人、体谅人的教育。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明显增多,学习、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且更趋紧张,人际直接接触减少,这些都更加需要高校德育承担起教育学生关心人、理解人、体谅人的任务。包括: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问题;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家庭、朋友;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2.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教育。人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大大充裕,养成怎样的生活方式,就成为摆在学生面前的突出问题。高校德育应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指导他们以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方式生活,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人际交往、礼仪方面的教育。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基本特点是知行合一。而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道德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内化过程。因此,高校德育不能忽视人际交往教育,把礼仪教育纳入大学德育,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人手,通过亲身体验,反复实践,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良好道德品质,成为内在修养良好、外在形象优雅的一代新人。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小霸王,在与人交往、礼仪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因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彬彬有礼、擅长与人交往的人,应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4.良好的心态教育。教育学生要在各种各样的情况、包括挫折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教育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特别是教会学生合作比教会竞争更重要。

竞争与合作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在精神层面上塑造学生起重要作用。竞争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进取心、坚韧性和创新意识,也为人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因而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地参与竞争的意识,把握机会,勇于进取。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合作教育。因为在现代社会,竞争是有规则的、讲道义的,不能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学校要加强大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克服青年学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心性,学会与人合作,才能保证竞争的成功、社会的良性发展。

5.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在任何社会中,社会责任感都是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之一,大学生有无社会责任感将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同时也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因此,高校德育应纳入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以使学生主动地迎接时代严峻的挑战。

(三)勇于探索,创新德育方法

有了好的理念、好的德育内容,如果德育的方法不得法,也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只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德育方法的总原则,要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高校德育应该是互动式的德育。因为德育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程度,以及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道德教育若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学”,是不能落到实处的。因此,道德教育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老师为本的德育理念,教师应当只是起一种引导的作用。

2.德育的具体方法应当多样化、现代化。在德育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如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赛、角色扮演等来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以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形成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的学由被动变成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可以把德育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学生进行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在合作中成长,在实践中内化,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增强德育的效果。当今,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也对高校德育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网上信息纷繁庞杂,色情、迷信、暴力乃反动的政治宣传充斥其间,在这种情况,高校德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原先较为封闭的、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向开放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教育手段转变。如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声、文、图、像于一体来表达教学内容,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五、结语

高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德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政工干部的事情。它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它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自我教育等各个方面,因此要树立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大德育”观,使思想道德建设采取课堂内和课堂外、校内学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相互渗透,贯穿始终,使德育工作寓教于知、寓教于行,同整个学校管理、建设以及其他综合德育渠道相结合,高校德育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实效。

上一篇: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