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德育实效探究论文

时间:2022-06-25 12:08:18

增强德育实效探究论文

一、加强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决定着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但凡统治阶级都需要通过德育来塑造社会成员的思想品质,以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利益。

1、德育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教育必须体现并服从于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人才优势。竞争型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更应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而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实现。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并通过德育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学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有用的东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德舆论与价值观念,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2、德育是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精神文明既渗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学校德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通过实效德育,培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优良道德风尚和品质,不仅可以保证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对于改善社会风气、提高中华民族的政治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德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导航标和助推器。德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定向作用,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德育所涵括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世界观及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将解决劳动者为谁服务的问题。德育保证人的各方面发展沿着一定的政治方向前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德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并坚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信念。

二、当前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德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注定德育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目前学校德育形式单一、内容空洞,加之学校、家庭和社会未能在德育工作上结网联动,致使目前德育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低下等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

1、三重三轻

①、重智育轻德育。认为智育是硬任务,学生成绩不好,升学率和排名上不去,影响学校声誉、生源和效益;而德育是软任务,德育的好坏难有标准衡量。

②、重言传轻实践。学校德育重在《守则》、《规范》的宣传教育,而忽视开展提高道德水准的道德实践活动。

③、重防范轻教育。重视防堵措施,着力限制与防范学生行为,不允许学生这样,不允许学生那样,却忽视了教育学生怎样做和引导学生领会为什么这样做。

2、三个不适应

①、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德育的目的是要将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行为。要完成这个转化必须顺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施教。脱离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就会不受青少年学生的欢迎,效果低微甚至毫无效果。目前,多数学校未能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进行加工,把社会意识形态填鸭式的灌输给中小学生,致使他们缺乏体验、难以理解。

②、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当前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新鲜事物层出不穷。青少年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思想活跃,但分析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对社会上的矛盾现象难以理解,对一些诱惑难以抗拒,急需指导、教育和帮助。多数学校的德育没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做相应的调整,只是教条呆板地讲解陈旧和脱离实际的东西,而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却得不到解答。

③、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着眼于青少年学生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根本目标,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不少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忽视道德实践这个关键环节,智育至上,不仅影响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落实。

3、三个没有

①、在德育内容上没有把传统德育内容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既没有很好地挖掘传统德育资源,又没有很好地利用现实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教育,特别是没有把现代观念和思想介绍给学生。

②、在德育方法上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

本文《略论增强德育实效__免费文秘网》由()为您整理,更多文秘文章请访问:/wenmi[InstallDir_ChannelDir]xueshulunwen/2007-07-25/20070725108873.html灌输的多,学生活动的少;教师批评的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少;知识传授多,道德实践少。

③、在德育途径上没有实施三管并举。没有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指导,没有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综合教育作用,没能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协调联动的立体式德育网。

三、德育实效低下的成因探析

影响德育实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

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社会环境影响复杂多样。社会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它对德育的影响也是复杂多样的。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偶然的,也有必然的;有近期的,也有长远的。

①、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性质、状况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它规定着德育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途径,制约着德育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从根本上讲,当前德育工作和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勤奋好学,健康向上,这是主流,也是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根本体现。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利益不断调整,社会矛盾不断整合,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德育内容却显得相对稳定,滞后于社会发展,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缺乏适应性、针对性和感召性。比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从内容到形式对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德育工作如何自觉地适应这种要求?更新德育观念,完善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观点,就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也是增强德育实效性需要解决的问题。

②、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严重冲淡甚至抵消了德育实效。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腐朽思想乘虚而入,封建思想沉渣泛起。如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拜金主义观念,黄、赌、毒等社会现象严重毒害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直接冲淡和摧毁了德育实效。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青少年御毒防蚀能力是当务之急。

2.家庭环境影响不可低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德育的影响不可低估。

①、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优越的家庭环境为孩子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和学习保障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从小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磨炼,在品德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中,丧失了重要的道德实践体验,使品德形成严重受阻。现在青少年普遍表现出来的缺乏吃苦精神,言行不一,心理素质差,甚至自私自利都是这种家庭优越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

②、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将影响青少年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定位。独生子女主角意识强,配角意识弱,自我为中心,缺乏协作精神,对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摆正国家、民族、集体、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存在着潜在的道德危机。

③、家长素质、家庭氛围对学校德育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教育从小对孩子潜移默化,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和不良思想意识,使孩子从小就产生德育“抗体”。有些素质不高的家长把自己的错误观点、牢骚怨气,甚至不文明的举止展现在子女面前,使老师一个月教育就被家长一句话抵消。纵观后进生,大多都与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关。这种现象使他们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产生不良社会效果,成为人们检验德育实效低下的例证。

3.学校教育影响至关重要。尽管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都影响德育实效性的达成,但德育实效高低的关键还在于德育本身。德育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德育首先必须适应社会客观存在,同时发挥塑造灵魂、净化心灵、引导行为的主观能动作用。

①、德育指导思想片面化。认为德育是门面,智育才是生命线,抓智育见实效,抓德育产出少。上级部门、社会舆论评价学校主要是看教学,看分数,看升学,在智育上务实,在德育上务虚。这种“一手软,一手硬”的不均衡局面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体制原因,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②、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指导性弱化。作为塑造灵魂的德育,既不能滞后,也不能严重超越现实生活,应该具有超前性、预见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在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如作为思想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从教材到教学效果都不尽人意,甚至有许多令人尴尬的场面出现。

③、德育的方法、手段和途径落后。方法、手段呆板、单一,重说教,轻实效,重灌输,轻渗透。缺乏适合青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具有时代特征、生动活泼、新颖、自然的德育形式。由于方法和手段的不适应,使得德育内容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德育途径不定不畅,随意性很大,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存在内容多,落实少,要求多,见效少的情况。

④、德育考核评估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科学的德育考核评估办法。由于评估办法不完善,使得德育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完全建立在个人德育意识和主观意愿上。由于德育的效果得不到客观评估,反过来又影响德育的有效进行,使得德育的实效性呈现递减的趋势。

四、增强德育实效的几点对策

1、摆正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作为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实践锻炼、重防范轻教育的错误思想。

①、倡导德育首位意识。学校老师尤其是领导班子要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学校德育工作放到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体现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制定制度和方案,把德育工作切实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通过合理安排德育和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模式。

②、倡导全员育人理念。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每位教师参与进来,才能形成德育合力。每一位教师要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既教书,又育人。要实现全员育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德育首位意识;其次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不惟分数论英雄;再次是推行德育“教师首任制”,树立“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思想,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

③、倡导全程育人思想。教育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尤其是德育,应该随时把握教育时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甚至在游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结合学科知识教育,向学生渗透德育;通过体现组织者意图的道德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认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并转变自己的内在意识;通过校园文化传递德育信息,有意识的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壁一墙都成为德育载体。

2、发挥学校教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德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①、以课堂为阵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环节,也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课堂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从语文到数学,从历史到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无不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食粮,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把准德育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接受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②、以活动为基础,在实践中推进德育。学校教育形式是多样的,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道德实践,是推进德育、增强实效的重要手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和假期实践,把道德实践列入德育计划。让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深入工厂、农村,亲眼目睹各行各业的勃勃生机,了解民情、国情和改革的艰难,增强历史责任感。如组织学生参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访问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进行社会调查等,使他们受到时代精神的熏陶感染;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对在社会实践中可能接触到的消极现象,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提高鉴别力和免疫力。要重视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③、分层次定主题,系统化实施增实效。新时期德育工作要根据德育总体目标,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和素质发展循序渐进的规律,着重在德育内容、层次和结构上入手,确定各个年级教育重点,然后将德育内容具体分为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教育,集体主义和道德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劳动教育,身心卫生和心理品质培养教育六个方面。每个方面都要有具体内容和要求,不同年级各有侧重,互相衔接,螺旋式循环,每循环一次都是在原有水平上的加深和提高。

3、学校、家庭与社会协调联动

教育部门要把家长望子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指导家长科学家教,同时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净化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联动,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

①、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家教。所有家长都有望子成才的满腔热情,但不少家长在家教方法上存在问题,有的甚至向子女灌输与学校德育相对立的观点。办好家长学校,不但可以增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而且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科学的家教方法,进而改进家长的家教观,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形成德育合力,避免出现目的相同而方法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

②、加强家校互访,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互访,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表现,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情况,有利于学校和家庭实施针对性德育,从而促使学生改正缺点。让家长走进校园:邀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摩过程中全面客观发现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家长育人的责任感,也利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加以准确定位,从而进行针对性教育;让教师走进家庭:通过教师经常性、制度化的家访,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将学校德育向家庭延伸。

③、部门齐抓共管,构建德育环境。青少年学生时刻都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如果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那么学校和家庭的德育效果将被大大削弱。所以,社会必须密切配合学校与家庭,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增强德育实效。净化社会环境: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清理校园周边“三室一厅一吧”,开展经常性的“扫黄打非”行动,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对引诱、教唆、伤害未成年人的不法分子给予严厉打击。创设德育情境:共青团组织、妇联和关工委、文化等部门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给青少年学生提供德育实践载体,让他们在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和学雷锋等活动中受到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增强德育实效,学校地位固然重要,但社会与家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环境同样无时不在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只有大力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工作上的配合联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积极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形成强大的的德育合力,为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环境,才能切实增强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教育心理学》297页张向葵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中小学教育管理》贺乐凡

《学生品德形成新探》章志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评价》372—373页王景英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学会生存》196页教育科学出版社

《班主任之友》2000年第6期《增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吴佩杰

《德育新观念论纲》白先同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360—361页邬志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摘要:由于目前学校对德育重视不够,德育形式单一,德育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加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联动德育网尚未真正建立,致使学校德育实效低下。增强德育实效,必须将德育摆在首位,在学科教学、道德实践中循序渐进加以渗透,并且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形成强大的的德育合力。

上一篇: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