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痄腮

时间:2022-07-18 06:51:39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痄腮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辨证、并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痄腮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3例小儿痄腮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分别给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内服:银翘散加板蓝根、夏枯草、海藻、昆布为主,以疏风、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并发炎者加龙胆草、橘核、延胡索等药,以清热泻火、疏肝散结。外敷:青黛、仙人掌或蒲公英、苦矾等为主,捣如糊状,外敷患处,以消肿散结止痛。以上二法配合,共收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止痛之功。结果: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痄腮及其并发症效果显著,总有效率100%。结论:应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痄腮及其并发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痄腮;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2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097-01

“痄腮”,中医又称“蛤蟆瘟”,即现代医学之“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见。学龄期儿童发病率高,成年男性或较大儿童可并发炎,小儿偶可并发脑膜脑炎。患过一次后,很少再发,预后多较良好。临床常见症以发病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其特征,常伴有怕冷、发热、轻度全身不适及咀嚼不便等症状,个别病例可因温毒内陷而出现头痛、呕吐、惊厥、昏迷等脑膜脑炎症状。目前西医治疗方面,除预防性疫苗注射外,对已发病例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于2005年1月~2008年11月,采用中药辨证内服外敷的方法治疗小儿痄腮及其并发症4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1~5岁11例,6~11岁25例,12~14岁7例;病程最长7 d,最短3 d;双侧痄腮者29例,单侧痄腮者14例。其共同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病急、发热,怕冷、一侧或双侧以耳垂为中心的漫肿,肿块边缘不清楚,触之有压痛及弹性感,张口不利,咀嚼疼痛。

1.2 治疗方法

1.2.1中药内服采用以银翘散加板蓝根、夏枯草为主。方药组成:金银花10 g、连翘10 g、蒲公英15 g、桔梗6 g、大青叶15 g、板蓝根15 g、夏枯草15 g、牛蒡子8 g、甘草3 g。此剂量为6~11岁使用,可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及病情轻重酌情增减。辨证:腮部漫肿,硬结迟迟不散者,加昆布20 g、海藻20 g;壮热口渴,烦躁者,加石膏20 g、知母20 g;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10 g、滑石粉20 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5 g、元明粉6 g;若邪毒内串厥阴肝经,蕴结不散,证见发热、呕吐、一侧或两侧肿胀疼痛者,加龙胆草6 g、橘核6 g、荔枝核6 g、延胡索9 g、枳壳9 g、赤芍12 g、桃仁10 g。服法: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服用,饭前1 h服药为佳。

1.2.2 中药外敷药物组成:青黛15 g、仙人掌120 g、苦矾6 g,无仙人掌可用鲜品全草蒲公英120 g代替。使用方法:选新黑布,剪成大小如掌面布料数块,于陈醋中浸泡10 min,取出阴干备用。将仙人掌去刺,或全草蒲公英洗净,沥干水分,上三味药共捣烂如蒜泥汁样。均匀摊于备用黑布上,敷于红肿部位,随时查看外敷药情况,

若布发热灼手,即揭取换新布敷之,不可令其干燥,换药不拘次数。

2 结果

43例患者经2~7 d(平均5.4 d),内服中药3~7剂(平均5剂)治疗后。显效(发热退,腮部肿胀消除)38例,有效(发热退,腮部肿胀明显减轻)5例,总有效率100%。

3讨论

“痄腮”属中医瘟病“风瘟”范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易于流行。其基本病机为外感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络。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为风温时毒之邪经口鼻侵入人体,郁而化热,壅阻少阳之络,阳明之经,胆胃之火循经上攻腮颊,致少阳经脉失和,气血郁滞,凝聚局部而见耳下腮部漫肿硬痛;少阳经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之经脉循绕阴器至少腹,邪毒内窜厥阴肝经,蕴结不散,故较大男孩可伴见红肿疼痛。笔者采用内服银翘散加板蓝根、夏枯草为主加减治疗,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蒡子清热解毒;海藻、昆布软坚散结;夏枯草散结消肿;桔梗泄上焦,载药上行;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功。中药外敷是中医疗法中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外治方法。通过外敷中药,使中药的有效成份经渗透直接作用于病所,从而起到起效快,疗效明显的效果。本中药外敷方法,仅中药三味,三药组合,具有清热燥湿,清泻肝火,消肿解毒,散郁开结,生肌收口,凉血防腐之功效。总之,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相结合,内外兼治治疗小儿痄腮,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衷诚伟.中医儿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0-72.

[2]庞存生,张启明.中药外敷法治疗小儿腮腺炎[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1:46.

[3]贾河先,王辉武.百病良方[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3:158-160.

[4]王宏,樊蔚虹.祖传秘方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20-322.

[5]李今庸.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433-434.

(收稿日期:2009-03-11)

上一篇: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54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致中枢性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