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心灵处画一道亮丽的彩虹

时间:2022-07-18 06:47:05

在孩子的心灵处画一道亮丽的彩虹

开学第一天,当校长宣布我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时,我慌了,虽然自己从上班开始就一直当班主任,但当小学的班主任,尤其是一年级的班主任还是第一次,我不知自己能否胜任。当我走进教室,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时,我给自己打气,我一定能做好!

以前看到那些小孩子满头满脸脏兮兮的,实在不敢恭维,更别说去牵那些可怕的小黑爪子了。也许是自己做了妈妈吧,我对孩子的感觉越发亲近了起来。现在的我就特别能理解为什么那些老教师能如此从容地紧紧握着任何一个孩子的小黑手,甚至将他们抱于怀中,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亲昵。现在每次带队离开原地,我很自然地牵起排头第一个孩子的小手,像母鸡妈妈带着散步的小鸡一样,不急不慢地向目的地出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拼命地催促:“快、快、快点啦!”毕竟,孩子还小,腿也就那么长,能力也就那么高,你的催促不但无法加速孩子的动作,还会让孩子在不断地催促声中感到自卑:为什么我总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次次都要老师催呢?肯定是我笨吧……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一两天说说就行的,它必须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我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刚开始我没有耐心,一遇到学生犯我认为比较低级的错误,我就开骂,但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一点用都没有。比如:我上课正讲的起劲,突然,一名学生说:“老师,×××在书上画画呢!×××提前写生字呢!”听到这些时,我的那个气呀,不打一处来,就开始骂:“上课不许干其他事!”等等。可不一会儿,又有学生说:“老师,……”我想,这种做法肯定不行,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晨会、课前、课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

七、八岁的孩子们整天在妈妈的怀里撒娇,都不讨厌妈妈,为什么?因为妈妈疼他们,爱他们。毫不吝惜地把一切献给他们,所以孩子们也深深的爱自己的妈妈。我常想,一个低年级的班主任要带好这些孩子,首先要当个好妈妈,要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爱他们,要拿出自己的爱心去“哄”他们,“骗”他们。我班有一位从外地转来的男孩,叫岳景琦,他的父母常年在杭州打工,他呆在姨奶奶家,语言又不通,每到下课他都是一个人,没有小伙伴和他玩耍,我发现这种情况后,课间带上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不久,他身边有了小伙伴,脸上也有了笑容。当孩子们衣服不整齐时,我帮他们整理衣服;当小朋友鞋带开时,我帮他们系鞋带等。这样,孩子们跟我亲热起来了。我还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励孩子们的积极性,每天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我们会全班拍手表扬,并一起喊口号:“xxx,你真棒!你是我们的好榜样!”并在语文书里贴上小五星。有时会摸摸孩子们的头等。虽然这些举动在成人眼里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在孩子的心中却产生了巨大的涟漪。经常有家长和我说,自己的孩子回家以后是那么激动、兴奋,还说下次还想得到这种奖励。

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孩子更需要来自归属团队的安全感。我们班上有一个孩子,因为被确诊为轻微小儿多动症而延迟一年入学。他坐在同学堆里,因无法控制自己而搞这弄那的,确实影响了身边同学的正常活动秩序。如果一味包容他,这是对其他同学的不负责,我处理这样事情的原则就是:主动包容、征得谅解、一视同仁、不离不弃。

我从内心里怜爱这个孩子,他那些无法自主控制的行为我能从心理学层面上理解,也能从一位母亲的爱去理解,我主动包容他,也是给其他的孩子做了一个无声的榜样。不见得每个孩子或者每位家长都能对这个孩子的背景了解甚多,我也不可能公开这个孩子的个人隐私,如果他的行为确实影响了其他同学,我一定会诚恳地去向对方道歉,征得孩子们和家长们的谅解。不管什么孩子,严格要求就是爱。不同的孩子我们有不同的要求层次,但是严格要求的态度是要一碗水端平的,因此,一视同仁是衡量老师的爱的最好标尺。惩罚在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有效的惩罚是让孩子在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的基础上,自己找个法子来“惩罚”自己,那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更正错误的机会,一个成长的过程呢。如果孩子只做错了一件事,他非要受到惩罚的话,也只能受到相应的一个惩罚,我们千万不能横生出多于一个的惩罚来。就在上面的事情里,孩子的哭也许确实影响了其他同学,老师本想给孩子一个教训,让他不要因为哭而影响他人。可是老师不但已经下了“不许哭!”的命令来制止他的哭,而且还强行让他脱离团队,孩子感到的孤独无助又是一个痛苦的体验,这无疑让孩子受到了超出“应受”的惩罚范围了。

每次我家的小姑娘做错了事,我认为必须进行严肃的谈话时,我会把我们两个人同时“关”进书房里,要求小姑娘立正站好,不许她故意撒娇地往我身上蹭从而试图消磨我的意志,但我比较注意的是,我从来都是和她近距离地在一起,她站着我也站着,但我让她站在床上,尽可能保持我们的视线为同一水平上,然后才开始严肃地谈一番话。

人家的孩子也一样是孩子。对自己的孩子怎么样爱,对人家的孩子也应该同等地去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能熟知轮廓,但不注重细节。我在任一年级班主任开始,就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话。”我在工作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师没讲清或学生没听明白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去完成某项任务,学生们只能是瞪着眼睛看着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或者其行为往往事与愿违。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而且不利于他们掌握做事情的技能。为此,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听懂老师的要求并根据要求去出色地完成任务呢?

我认为,首先要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和他们交流。其次,要注重细节教育,把该做的事指导到位。比如擦桌子,学生把抹布捏成一团,桌子上的东西也不挪,随便擦擦,就行了,桌子根本没擦干净,因此,用这样的方法擦的桌子还是那么脏。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吗?是孩子有意糊弄吗?我认为都不是。这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使然。因为他们很想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很想把事情做好,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专门找一个时间,教他们擦桌子。这样的身教非常成功。现在再看看他们擦桌子,一个个可认真了,都擦得特别干净。同样的道理,打扫卫生、物品摆放等工作,只要把要求的细节说到位,小孩子就能听得懂、做得到。再来说说我搞卫生吧,刚开始学生不会扫地,我在前面边扫边教,让搞卫生的同学在后面学,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很快就领悟了要领。但由于任务分配不清,每天早上上课了,卫生都没搞好,而且一堆垃圾跟前站了好多人,每人手里都拿一个簸箕,但簸箕里的垃圾只揽一点,就跑去倒了。于是,我把任务分配给个人,谁扫教室的第一组,谁扫第二组,谁抬水,谁拖地,谁扫区域等等,这样,每天早上等我到教室后,学生已经把卫生打扫干净了。这样,哪一个孩子还能做不好呢?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和约束,使学生的观察力、生活技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给大家留下了反应迅速、能力超常的印象。现在,班级日常管理的各项工作如晨读、自习课的纪律等,都有小组长组织,管理效果特别好。

一年级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暇的纸,就看你画上去的是灰色的黑点,还是亮丽彩虹。只要我们充满爱心,关心和爱护他们,并严格地要求和教育他们,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严结合,细致入微,一定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好习惯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