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技术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分析

时间:2022-07-18 05:32:25

病理技术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病理技术在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表现,探究诊断方法和诊断结果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参与活检的25例标本进行抽样,均疑似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病症,通过对其下层远端粘膜以及肠管进行的HE染色筛查,所用分析方法为S-100蛋白、Cathepsin D以及PGP9.5。

结果:对25例疑似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病症的标本进行检测可知:结肠粘膜(近端)中,可发现较多神经节细胞,而在结肠粘膜(远端)中,可发现24例缺如,出现神经节细胞的共有3例。

结论:采用适当的病理技术,对先天性巨结肠标本进行诊断,能够有效探明特征性,将上述三种方法进行交叉运用,能够互补其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病理技术使用 巨结肠诊断 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68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72-01

Hirschsprung Disease,即先天性巨结肠病症(HD),该病症属于消化道疾病,是儿童的常见病。一般而言,从病理诊断的基础上来看,肠壁会产生病变,引发肌间神经丛中的细胞缺如,同时还伴有神经纤维病变以及扩张等现象。若对患儿进行病理技术诊断,很容易判断其病因,但是儿童的神经节尚有缺陷,生长结构并不完整,那么就需要用到更加有效的临床诊断方式。本文就根据三种检测方法,对诊断患儿相关疾病进行研究,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参与活检的25例标本进行抽样,均疑似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病症,所有患儿中,有男性患儿共20例,女性患儿共5例;年龄在25天-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5.44个月。

1.2 一般方法。对所有患儿进行样本取材,25例患儿均有疑似先天性巨结肠病症,而在检测中,术式影响较大,那么无法在标本的较远端显示肌层,所以可知应该取肠管道在粘膜的远端进行切片,用石蜡包埋,进而对HE染色筛选免疫组化对象。

将免疫组化进行染色所采用的方法为:第一,使用PGP9.5试剂,其试剂的配比为1∶40;第二,采用Cathepsin D抗体,其配比为1∶500;第三,使用S-100蛋白抗体,其配比为1∶200。最后综合染色结果并分析总结。

1.3 诊断判定。通过上述诊断可知,PGP9.5以及Cathepsin D染色后,颗粒变为深褐色,而S-100并未出现在神经节细胞中,若细胞状阴影为空白,那么可断定其为阳性;PGP9.5呈阳性,可知其定位在细胞核以及细胞浆中;而Cathepsin D呈阳性的断定标准为神经细胞浆内出现染色定位现象。

2 结果

2.1 对先天性巨结肠标本中的标志物进行诊断后,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上表可知,PGP9.5能够充分表达三项因素,但是在神经胶质中无法表达,具有明显的特异性;而Cathepsin D在神经节细胞中无法达到完全的阳性表现;S-100无法在神经节细胞中表达,其主要特征为空白。

3 结论

儿外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就是先天性巨结肠,临床上常常使用HE染色的组织学检查、诊断手段进行该病的病理诊断,该种病理诊断技术操作极为简洁、方便,诊断准确率高。目前,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先天性巨结肠的了解和相关病原的起因也随之加深,治疗手段和相关的诊断方式也在不断进步,这也大大促进了病理诊断技术的提高,该病的诊断率也随之有所上升。

通过使用改良后的经肛脱出术进行取样,其送检病变肠管一般都为远端粘膜下层肠道,该部位的肠道缺乏浆肌层,且在相关粘膜进行活检时,均能发现这些受检标本为相关部位粘膜的下层组织。一般来说,粘膜组织下的神经丛比较稀疏,神经解细胞的数目和体积均比较小,因此在镜检的过程就常常需要区分和鉴别神经丛以及相关节细胞、炎症细胞、小血管、巨噬细胞以及神经丛中相关细胞核的横切面。而由于小儿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相关神经节细胞发育不太完整和成熟,粘膜下层神经细胞的发育和生长也需要较长时间,这给以上鉴别带来一定的困扰。病理技术中HE染色还不能完全识别那些未发育成熟,相关结构也具备典型特征的神经节细胞,而使用相关的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的病理技术方法来进行检测,其相关的阳性率过高,有可能出现误诊,同时也受到一定的冰冻限制。病理技术常常使用相关免疫组织学来进行该病的诊断,Cathepsin D染色的诊断方法也是一种诊断率较为准确的辅助检测方法,但是所表现出来的阳性率却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免疫组织学检测方法中,FPG9.5是一种蛋白基因产物9.5的简称,属于一种可实现神经染色的独有神经元标记物,这种标记物与粘膜肌层以及固有层所产生的异常胆碱有很紧密的联系,该种标记物只存在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神经分泌细胞中,只在细胞核和胞浆中作用和表达。

Cathepsin D又称天冬氨酸酶,属于一种具有溶酶性的蛋白酶,它的新陈代谢主要集中于细胞质中,能作用于各种神经肽,起到一定的降解作用。该种细胞的细胞酶主要存在于神经节细胞、组织神经细胞中,含量也较为丰富。因此,可以作为相关肠壁神经节细胞的标记物,其染色特异性较高,染色的深浅和相关神经细胞的成熟度有很大联系,可以作为巨结肠的诊断标记物之一,同时该种蛋白标记物的相关检测还能反映患者的预后,不过在临床病理中该种方法的诊断检查所需时间较长。

S-100也是一种蛋白质,它属于中神经胶质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该种蛋白质主要存在神经纤维,因此常常作为肠道神经丛中相关部位的胶质细胞以及某些神经纤维的标记物,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上述神经细胞的病理变化。S-100抗体所表现出来的染色模式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突出反映相关阴性染色的某些神经节细胞,若是检测结果显示为肠道部位的神经细胞不表达,这就表示为该处肠道神经细胞具有一定病理特征的细胞状阴影,即所谓的“空白区”。

综上所述,在病理技术中常常通过标记上述三种标记物来进行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三种不同的标记物能综合表现相关肠道神经细胞的病理情况,这种交叉组合使用能够很好地弥补每种标记物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使得该病的诊断更加科学、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王华龙.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及治疗方案[J].中国卫生产业,2012(19):134-134

[2] 张艳,金先庆.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的病理学诊断研究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2(3):216-218

[3] 姜磊,刘弋.NSE和S-100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诊断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5):525-528

上一篇:X线直接数字摄影(DR)双能量减影在泌尿系中的应... 下一篇:浅谈长管状骨骨折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