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02:42:30

病理学教学论文

病理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传统的病理学课程学习安排在大二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教学模式包括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等两部分。病理学学习尤其是个论学习,病理临床联系为学习重点,传统课程体系割裂了病理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学习及理解相关知识,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教研室首先在课时安排上,与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新的教学模式对课程学时数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尤其是削减理论课及实验课中基础知识教学的学时,增加临床病例讨论的时间,每学期实验课安排4次课(共12课时)进行综合病例分析[8]。其次,适当开展临床见习,包括实验课的临床病例见习及假期临床病理见习等。通过临床见习强化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临床诊断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并发挥学生团队合作精神[9],如在进行肝脏疾病的教学时,课堂上先讲授重点内容,待学生初步掌握后,可插入典型或疑难临床病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其进行思考分析;同时在相应内容进行实验课教学,积极与临床医师联系,适当选择典型病例并邀请临床医师共同带教,采用临床表现-病理临床联系讨论-诊断-治疗的模式介绍典型病例:临床医师带领学生进行临床资料收集,然后与病理教师参与学生的分组讨论分析,适时引导讨论方向,解释疑难[10]。在理论课中学习临床知识,在临床病例讨论中理解基础理论。新的教学模式中,通过提出问题,将基础与临床有机结合并联系起来。同时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集理论学习、实验课的标本观察和解决临床问题为一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病理学对临床医学的重要性[11]。

2建立病理亚专科教学团队,结合师资专长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本教研室在负责教学的同时也承担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的诊断工作,与临床科室联系紧密,协助临床诊断及治疗。随着临床各专科诊疗规范的出台以及个体化治疗的展开,临床对病理诊断要求更精确,因此病理亚专科的建立是当前病理诊断的趋势及要求[12]。本教研室亚专科建设已经启动,目前已建立女性生殖及乳腺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淋巴造血系统以及骨与软组织等病理亚专科,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也建立了一支临床病理知识扎实的亚专科教学团队。在分配教学任务尤其是个论课程的安排上,根据授课内容安排相应的亚专科成员担当任课老师,尽量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及业务能力,体现教师的学科优势,教授该领域相关疾病的最新进展,补充教材内容滞后的不足,尽量缩小理论学习与临床应用的差距,为学生即将进入的临床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多种教学手段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尤其是临床病例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利于新教学模式的开展,其将有关的病理基础知识、临床病理资料制成集图、文、声和动画等多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即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尤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收集代表性病例,包括完整的临床资料(患者基本信息、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过程)以及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制作精美的临床病例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形象鲜明的“实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极大第提高课堂吸收率。另外,近年来微课的出现打破了授课时间空间的限制,以知识点为中心展开“教”与“学”,采用动态病例和静态基础知识相结合,文字和语言相结合方法,增强了直观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及记忆特点。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使病理教学不再枯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提高教学效果。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多,涵盖面广,知识繁多且抽象,它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在临床工作中起着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个体化治疗的兴起,病理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以高质量的完成病理学教学任务为目标,为今后的临床课程学习以及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教研室依据新医学教学模式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增加临床病例分析学习,结合临床实践,加强培养病理临床思维,并建立病理亚专科教学团队,结合教师业务专长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动力。

病理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案例教学的准备

教师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实际水平,按照各章节顺序和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或挑选合适的病例。因为病理学前半部分是总论内容,主要是一些病理学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其中的知识点较零散,这部分内容难以用一两个病例涵盖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主要采用传统讲授法,结合比较、归纳及图片展示等方法进行教学,也可辅之以小的案例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是让学生对病理学有整体的了解。后半部分内容是病理学的各论内容,针对不同系统分别讲述各系统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这部分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和临床,因此便于从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病理变化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加以描述,也更有利于编写比较完整的病理学案例。例如我们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风湿性心脏病为例,结合总论中的适应与损伤、修复以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章节的基本概念和病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综合我们现有的尸体解剖、大体标本和切片等教学资源编写案例,做到总论与各论相结合、病理知识与其他医学知识相结合、形态学变化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大二的学生,对临床知识的了解相对薄弱,因此教师选用病例时要难易适度,有所侧重和突出,不要一开始就过多地偏重于临床知识。一般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来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在轻松的感觉中学习,改变传统教学的死板和枯燥的状态。但随着学生所掌握的疾病和病理知识逐渐增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可以适当加大病例的复杂性,或选用少量综合性病例,让学生意识到真实的疾病往往是错综复杂,逐步提高学生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开始时选择一些简单的小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学生掌握知识的增多,案例逐渐复杂,最后用综合性案例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联合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在一次案例课中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上述要求,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教学案例,案例的描述要反复推敲,力求通俗易懂,使学生看完案例后能够明白,进而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另外案例要经过集体讨论和反复修改,再用于教学过程中。课前要将准备好的幻灯片或者打印好的纸质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查阅资料、研究病例。同时在班级中选取一个主持人和一个书记员,让他们在课堂上掌控案例讨论整体流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记录学生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和发言次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1.2案例教学的实施

几年来我们在病理学教学中选取同年级同专业的部分学生应用以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他同专业学生依然应用传统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比较,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大班理论课堂上,以教学大纲为依托,每位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课前病例导入设疑法、课中病例直观展示法、课后病例比较归纳法等。小班实验课采用病例分组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抓住案例中病理改变这条主线,以动态的观点思考和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辅之以大体标本和切片观察等方式,在案例中将知识加以展开和延伸。课上充分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课后要求学生书写案例课总结报告及其体会。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辅助学生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和时间,倾听学生的表达,在学生冷场或偏离案例的教学要求时,能够适当引导学生和启发思维使之重新回到病例中。同时时间安排要适当,以免讨论时间不充分而匆匆了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最终的期末试卷中增加病例分析题,用某个病例引出若干问题,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病理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考试题型较单一的模式,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用于以案例为主的教学效果评价。

1.3案例教学的评价

教师每次课都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包括出席、发言、讨论、资料搜集与整理以及团队协作等,最后对整个班级进行整体性评价,指出在案例课中学生的优缺点,以求在后面的案例中能够得到发扬和改进。同时学生要对案例课程、教师、自己及整组表现、案例难易程度等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认为案例教学的课堂内容更具吸引力,让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更加自由和轻松地学习。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他们习惯了按部就班的记忆,缺乏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这样虽然可以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但不会将知识加以运用和融合,而案例教学恰好弥补了这些缺陷。因此大多数学生建议在平时学习中应逐渐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期末考试综合成绩显示开展案例教学的学生和传统授课学生之间并无显著差别,但是开展案例教学组的学生在试卷中案例分析题部分的得分数明显要高于传统授课组的学生得分数,而且开展案例分析的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方法、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均明显好于传统授课组。虽然我们不能单纯的用考试分数去衡量案例教学的效果,但是考试分数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教学质量的提高。

2案例教学的不足和建议

案例教学虽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改变了学习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但是有的学生感觉学习负担加重。因为案例教学课下搜集资料和分析案例的准备时间较多,而日常课程的安排较紧,这使有些同学对案例教学的学习兴趣降低,也违背了希望减轻学生负担的初衷。另外有些同学感觉在案例中学到的知识不够系统,体系不够清晰,甚至因为偏重于临床表现,而忽视了对病理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尽管学生对病例很感兴趣,但因为低年级学生所学的临床知识相对薄弱,所以对病案中所涉及的临床表述和检查结果不是特别理解。因此很多同学纠结于对临床用语和检查结果的研究,这耗费了很多案例讨论的时间。因此课前要告知学生对讨论的病例进行预习,而且病例讨论内容不宜过多涉及临床知识,以免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资料以至于增加学习负担。为避免案例分析时学生停留在现阶段难以理解的临床问题上,可以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在病史资料上作注解。目前学生所学的课程是为以学科为主,但是案例讨论却不可能仅局限于某个学科,而是很多学科的融合,所以学生在案例分析时会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例如解剖学、微生物学、诊断学、影像学等相关课程。这就对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基础扎实,广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教师还要参与临床外检和实践,结合一些临床病例或尸体解剖案例讲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样才会更加丰富案例教学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现行的考试制度仍然是以理论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这与案例教学不相适应。虽然我们可以在考试中应用案例分析类型的试题去考核学生,但那只是理论考试的一个方面,毕竟案例教学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非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所以用考试成绩来评价案例教学效果并不客观和全面。但是目前我们尚无合理和完善的考核方式去评价案例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这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开展。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符合案例教学宗旨的考核和评价形式,并加快课程整合步伐,减少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真正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下功夫。

3结语

总之,实践证明病理学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等密切结合的互动式教学。通过病理学病例的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课堂氛围更为活跃,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临床知识,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案例教学是符合当前形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也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其合理灵活的运用会极大提高教学质量。

病理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学理念 学科界限 PBL教学法

众所周知,社会进步靠科技,科技发展靠教育,这是颠破不了的辨证关系和真理。毫无疑问,要想发展科技,首先就要落实教育,因为教育是提升人类文化素质的基石。为此,我们仅就如何当好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与同道进行交流与磋商。

一、明确教学理念,寻求教学相关规律,是教与学的首要任务。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在长期传授知识技能实践中,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具体表现,教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教与学如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书是主要矛盾,也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毫无疑问,只有老师把书教好了,学生才有可能学好;相反地,老师教书教的再好,如果学生不认真学,其教学质量也不会提高。因此学生学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教学的另一侧面。无疑,两者不但存在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且将产生教学相长的效果。

教与学还存在相关关系,甚至有着量效的回归关系,即教师为自变量(X变量)和学生为应变量(Y变量)的相关关系;如果X变了,Y也随之改变。当然,二者的关系一定为正相关,负相关或无相关不可能存在。在教师之间,由于教学水平的不同,其相关系数(r)和/或回归系数(b)也随之改变;如果进行显著性检验,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显著性差异。因此,相关与回归也是完全等价的,并且可以互换。由于教与学两个变量存在相关与回归关系,因此,教学进程才会和谐统一。

二、如何把书教好,是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在国家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培养大批“白衣天使”,实现WHO阿拉木图宣言提出的“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医学战线上的教师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深入进行教学方法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改革。

(一)贯彻教学大纲,落实教学计划,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实践表明,大纲是教学的策略或方针,它涵盖重点(掌握)、次重点(熟悉)以及一般(了解)等部分,同时它也是教师命题的依据。要一丝不苟地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课时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抓了芝麻丢西瓜,只有这样教学大纲才能体现纲举目张的内涵。因此,我们在统一编写全国教材的同时,接踵而来的就是编写教学大纲了。

为贯彻执行教学大纲,则必须落实教学计划,因为教学计划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计划不但是上级督导检查或开展教学评比活动的依托,而且也是教师本身自我或相互评估的重要根据,是提升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为此药理学教研组的教师编写了《药理学纲要》及《药理学仿真试题精选》(已正式出版)供开展PBL教学的师生在小组讨论时参考。经过几个学期的应用与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提高,思维推理能力得到改善。所以不但受到师生的认可,而且得到中大、南大相关学科老师的好评。

(二)突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三位一体的纵向联系,是医学教学的法宝。

在医学教学实践中,体现基础、临床、预防纵向联系最密切的实例莫过于传染病学。因为,在传染病学各论中的每一疾病编写顺序和内容,均有规律性的涵盖除定义之外的病原与流病、病理与病解、临床与检验、诊断和鉴别以及治疗和预防十大部分。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把病理与药理、微生物与免疫等基础学科和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有机地纵向联系起来。至此,教师如果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善于承上启下地有机衔接,灵活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何愁教师讲不好,学生不爱学呢!为了开展PBL教学法研究,我们基础医学教研室的病理与药理、微生物与临床检验的几位教师分别与附属医院临床各科授课医师组合在一起,共同编写了供学生小组讨论的临床病例。经过多年应用, PBL教学确实加深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例如我们基础学科老师分别在有关杂志上发表教学论文10多篇,与他校协作编写参考教材3部[1-8],不但得到中山和南方医科大学的肯定,而且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

(三)强化学科内部同系统疾病之间的横向联合,寻找规律,对比鉴别,是医学教学的锐利武器。

包括传染病学在内的临床各科教材,其编写方式大同小异,要么从病原学分类如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原虫顺序入手,要么按人体系统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等进行编写。毫无疑问,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并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的教师,就可从中找出同系疾病的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进行鉴别诊断。如果教学方法得当,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临床的积极性,而且可大大提高学生鉴别诊断的能力,最终达到理论、技能双丰收。例如在临床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对特殊人群的用药原则、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由因入果”的推导,更加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加强对临床药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如在讲授休克的临床用药时,先举一休克的病例,然后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病理生理等知识,分析休克的本质,如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以及休克的临床表现。进而阐述抢救原则和如何正确选药,以尽快纠正微循环障碍,恢复人体的正常代谢等。这种应用适当病例穿插教学中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在课堂上进行逻辑思维推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我校教务科每学年还专门举办二期由聘任教授讲解,师生(含附院医护人员)共同参加的专题讲座。如《抗生素合理应用》、《药物不良反应》、《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这样就把PBL教学法灵活应用到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之中,既淡化了学科界限,又激发了师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真正提升了教学实效。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能力的可靠手段。

国内外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病例为核心的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及问题讨论式(PBL)等新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逻辑思维推理;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学习理念的认识,而且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近年来,我校组织生理、病理与药理、临床检验与预防医学的教师和聘任的相关学科教授密切合作,每学期坚持开展示范教学和落实听课评估制度,每隔2—3年举办1次教学研讨会。这样不但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到升华,而且把PBL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推广到基础、临床和预防各门学科之中。3年来共发表PBL教学论文5篇,真正实现了教学改革的全面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

三、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末,是教师时刻坚持的原则。

古代医学家医德传承教育指出,德为“立身之本,建业之根,管理之道,境界之源”。由此说明,进行医学道德教育,不但对“准医生”的学生有其重要意义,而且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举止言谈等,在学生中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古今中外历代教育家都十分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此同时,在国外教育史上,同样也强调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因为医德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基石,而且也是临床行为规范的准则。要纠正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承,而轻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教师不要只顾及教学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过程。由于师资力量的紧张与不足,我校每位教师均兼任班主任工作,我们称之为“双肩挑”老师。他们不但狠抓学习,认真备课,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生活,与其促膝谈心。如定期召开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贯彻落实各种奖罚评优制度等。因此学生之间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了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三年来我校分别在中山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协作办学的综合评价中双双评为优秀。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和良好伦理道德素质;提高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与时共进”的社会氛围;同时使学生自觉养成“求真务实,创新奉献”的道德规范;不断潜移默化,以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晓茵, 魏平,谭名斐,等.临床药理学PBL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158-1160.

[2].林晓茵,王秉文.在药理学教学中导入问题教学法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721-722

[3].林晓茵,谭名斐.药理学教学技巧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5):54-55

[4].林进国,刘甘泉, 魏润民.启发式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693-695

[6].林进国.浅谈卫生学校教师的教学个性[J].卫生职业教育,2006,(10):137-139

[7].马志义,林晓茵,魏平,等.药理学纲要(第3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病理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上完全不同,因此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方法不适用于“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必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方法。新的课程体系需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全新的完整、系统、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融合的体系[2]。为保障器官系统教学具备完整的、有机融合的、符合现代医学理念的课程体系,必须由该系统所涉及的所有学科通力合作,有机融合,共同建设和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是指在学部范围内同专业或同年级的同一门课程有一个课程负责人,该课程负责人管理着讲授相同课程的教师,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们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期中或期末考试、统一阅卷、统一练习。此外,课程负责人还负责召集各个任课教师就各自教学情况和教学进度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课程负责人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不同,它更注重的是教学上的管理与沟通,是为了保证良好教学质量、教学秩序、教学效果而设置的兼有教学和行政角色的职务[3]。因此课程负责人制度非常适合“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每个系统由一位懂专业又具备行政管理能力的课程负责人主导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是器官系统教学改革很好的、必要的管理方式。

二、课程负责人制度在重庆医科大学“器官系统为中心”

教学改革中的实施重庆医科大学“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板块:医学概论板块;实验技能板块;九大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板块(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学生在完成医学概论板块课程的学习后就进入系统板块的学习[1]。在教学管理上,采用了课程负责人制度,确立九大系统的课程负责人,赋予他们相应的责、权、利。

(一)通过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在临床医生中遴选课程负责人。重庆医科大学“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原则是完全打破学科的界限,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每个系统以“结构功能与疾病”的方式整合。由于临床医生比基础课程教师更熟悉该专业的临床知识、各知识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以及临床和基础的融合,因此在临床医生中选拔课程负责人。由于教学涉及的学科较多,为了更好的与课程负责人沟通,每个基础学科安排一名责任教师配合九大系统负责人的工作。重庆医科大学采用了教改课题立项的办法在具有副高职称的临床医生中选拔课程负责人。经专家评审遴选出九名对“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有深入了解、知识渊博、综合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具备管理能力的临床医生作为九大系统的课程负责人。对课程负责人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如:组织完成该系统教学大纲的编写,全权负责教学实施,接受学生和教学督导组的评估,完成教学论文等。同时也有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课程负责人组织“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的课程建设。目前器官系统教学缺乏权威的配套教材是目前最大的问题,由于各医学院校课程整合模式不同,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因此编写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九大系统课程负责人召集该系统所涉及的各个基础学科、医学桥梁学科、临床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经过反复商榷,结合五年制本科教学和职业医师考试的要求梳理知识点、确定教学内容和学时、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最后制定教学大纲,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籍。目前九大系统已完成该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

(三)课程负责人全权负责教学实施。课程负责人全权负责该系统的教学实施,包括制定教学任务书、定期主持集体备课、定期召开与学生的教学联系会、组织出考题、改考卷以及成绩分析、期中期末总结。目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已完成教学任务,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从目前情况看,学生认为“结构功能与疾病”的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对基础与临床知识的融会贯通,提早进入临床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减少了课程重复的内容,对已完成的三个系统的教学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同时也提出缺乏配套教材,融合度需加强,同步练习需增加等意见与建议。

三、课程负责人制度在“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一)通过教改课题立项的方式遴选课程负责人是教改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存在多年,每位教师在学生时代接受的,并且目前教授学生的模式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改课题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让教师了解“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方式,通过课题的撰写,课程负责人已经充分熟悉“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明晰课程整合思路,梳理了该课程的知识点,组建了教学团队,规划了课程实施方案,因此有效保障了课程的实施。对课程负责人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既赋予责任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激励了课程负责人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二)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课程负责人为该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熟悉该系统教学目的内容,重点难点以及职业医师考试所要求的知识点,同时也熟知医学基础知识对临床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以呼吸系统为例。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气道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胸膜疾病;肺血管疾病;肺癌;肺结核;呼吸衰竭;间质性肺病。除了需要全面掌握的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外,每类疾病与基础的联系又有侧重。对慢性气道疾病的理解需要呼吸生理作为基础;肺部感染性疾病和肺结核与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放射诊断学联系密切;肺癌与病理学、放射诊断学联系密切;呼吸衰竭与病理生理联系密切。在课程建设中课程负责人提出侧重点,并与相应基础学科的教师商讨,使基础和临床知识有机地融合,最后制定出知识体系完整、内容详实、内容有机融合的教学大纲。

(三)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实施中的督促和沟通作用。课程负责人全面管理课程实施,熟悉每个环节教学,定期和随时进行教师间、师生间沟通,通过沟通及时了解各学科教师对教学的要求和发现的问题,学生对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要求,知识掌握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改进,使得器官系统教学改革持续改进。

四、总结

重庆医科大学的实践证实课程负责人制度在“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该项制度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使“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从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不断完善。

病理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能力

军医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无疑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促进军队院校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全面落实科技强军战略和努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医学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进入“十二五”后,随着新老交替,不少青年教师将逐步走上讲台,如何巩固“迎评创优”成果,继续保持教学优势,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中,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高校值得探讨和关注的课题。现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就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自我培养与提高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青年教师要主动作为

就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青年教师而言,不仅担负着繁重的医疗和科研工作,而且常年承担着临床实践教学(临床见习、实习)任务。近年来,一批青年教师获得资格认证后,已走上讲台开始承担课堂教学(临床专业课)。青年教师是一个多层次、多学科的医学人才群体,其医学理论知识和学历结构尚能较好适应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和课程的限制,均未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与训练,对教育规律和原则、教学技能和人才培养等知识相对馈乏。又由于青年教师从教时间短,还缺乏教学经验,因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所谓课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传授知识,以及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的能力(1),是课程标准理解能力,运用教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驾驭课堂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传授知识能力,指导学生能力,调控教学活动能力,熟练地运用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集成和应用。因此,青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勤奋钻研和学习,并勇于实践,才能驾轻就熟。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成为临床教学的骨干力量说明,只要青年教师明确教书育人的使命任务,主动作为,力行师德,就能够脱颖而出。

(二)增强教学意识,促进教学相长

青年教师一般存在着重医疗和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有着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行政导向,其实这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青年教师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时切不可有所偏颇。医疗、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教学的过程也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再学习。在今天,青年教师更应正确地处理好医疗、教学、科研三者的关系,使之更好的协调发展。只有强化教学意识,才会主动地去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不断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按学生的专业、兴趣、需要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共同提高。

(三)坚持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扩大知识面

我们注意到,一些青年教师经过培训走上了讲台,在授课时明显地表现出专业知识面的不足和教学技巧的缺陷,看屏幕较多,不能脱离教材,不会旁征博引,延伸知识面,不能恰到好处地结合典型临床病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语言表达平淡无味,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使得授课效果大打折扣。说明知识的匮乏,是很难胜任课堂教学的(2)。

作为临床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是事业发展和教学的基础。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专业知识不等于教学能力。如果说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那么人文知识则是提高青年教师人文素养的必备条件。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各类文章、书籍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社会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青年教师唯有博览群书,才能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拓展知识面,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这对于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3)。

(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怎样使教学能力得到较快提高,以适应教学的要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多年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单位有计划地送出培训外,主要还是在岗培训为主,一般从旁听→带见习→实习→小班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在确定上理论课前,须获得资格认定,经过试讲合格后方可登上讲台。因此,青年教师在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实践,培养教学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自己的天赋优势和聪明才智,用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去感染学生,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主动为学生讲解临床知识与技能,主动为学生讲授临床专题等,为日后登上讲台进行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教学基本功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能力就是教学基本功的具体体现,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我们看到,教学基本功往往是一部分青年教师的最薄弱环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基本功”的含义是“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基本功的范畴较为宽泛,但作为青年教师还是首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起。

1.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要讲好一堂理论课,离不开课前较完美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源于对课程标准的透彻理解,依据课程标准来使用教材,钻研教材和驾驭教材。重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归纳、取舍,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生明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目的和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学习。要认真思考如何导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怎样突破难点内容,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板书,在什么情况下和学生互动,双语教学的比例,如何把握好教学时间,如何做好课堂小结,如何布置复习思考题等,都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p#分页标题#e#

2.认真撰写教案

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应用教材、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的依据和具体计划,集中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师应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撰写教案时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系统地体现出学生需要了解、理解和掌握(应用)的知识节点,重点和难点内容清晰明了,整个教学内容即前后衔接联系紧密,又层次分明。如外科疾病,采取以器官系统知识点为引导,以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从解剖学考虑,是何系统、何脏器发生病变;从病因学考虑,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或由其他原因造成;从形态学考虑,根据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组织或器官有何形态改变;从病理学考虑,组织或器官有何病理改变;从病理生理学考虑,病变器官有何功能改变;会出现什么症状、体征;如何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措施和原则。这样使知识系统化,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突破难点。因此,只有认真撰写教案,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心中有数,更好地驾驭课堂。青年教师撰写教案尤其要克服拷贝教材,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无体现,教学时间分配随意性,小结和复习思考题质量不高等问题。

3.学习、掌握和提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质量

随着电教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功。因此,青年教师应学习电教理论,积极参加电教培训,提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与水平,合理地将电教手段与其它教学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有规范性要求的,切忌随心所欲,粗制滥造。

4.板书

随着课堂电教信息化技术的普遍应用,板书的作用逐渐淡化,特别是青年教师,授课完全依赖多媒体,对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设计板书知之甚少,甚至认为板书可有可无。课堂教学不是学术交流,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果缺乏板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也是不完美的课堂教学。正如现代化的医疗诊断仪器不断更新问世,但始终不能替代医生的问诊、查体(视、触、叩、听)和听诊器一样。因此,板书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对授课内容有重点地、系统地在黑板上展现出来的艺术(4)。板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5.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

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就是以语言为主线,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协调配合应用,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作为教师,应当是语言运用的典范,一是力求准确严谨,规范地应用医学术语来揭示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有理有据,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三是把握好语言节奏,抑扬顿挫,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流畅生动的语言,必然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因此,青年教师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注重语言口才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杜绝语言表达不连贯,言不达词意,不规范用语用词,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等问题。

(六)善于向他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

一名青年教师的成长通常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如果青年教师总是能够虚心地向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师学习,吸纳和借鉴他们的好方法、好经验,不断思考感悟,无疑对自己在学习和借鉴中提高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完成教学任务后,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认识和克服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而言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自我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强调的是,青年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增强教学科研意识,积极申报各类教学科研课题,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促进教研相长,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宋春燕.牛道生.论高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策略。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06~109

2.陈秀琴.吴石佳.戴朝福等。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64~66

3.韩静.许琳.孟双明.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08,22(3):81~83

病理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中医是中华民族通过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不断发展并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当代中医教学中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方面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经过严格的实践训练掌握中医“四诊”。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张伟荣教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三位一体”的临床教学实训体系,培养创新型中医药高级人才。我刊本期从中心建设、实验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向您介绍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张伟荣,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主要从事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主持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在内的各级各项科研和教学课题30余项,40余篇,率先在国内开展中医病理性体质寒体、热体与常体的动物实验研究,首创在自然状态下筛选寒体、热体与常体动物的方法和标准。出版《中医实验病理学》和《体质食养》,担任教育部十五部级重点教材《中医实验学》主编。中医基础综合实验2008年获上海市精品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继承与创新并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2009年获第六届高等教育部级成果二等奖;“开放式创新性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研究”获2012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中医基础综合实验和探索性医学实验”获2005年度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个人获教学名师、“三育人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实验室先进个人等称号。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3年正式成立,2009年被批准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中心承担中医学实验、现代医学实验和中医临床思维与技能训练三大功能,服务于全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康复等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拥有设备资产总值2 266万元,实验室面积15 723平方米,承担实验课144门,开设各类中西医实验及临床技能训练2 529项,覆盖25个专业,年学生实验人次21 216,完成实验人时数597 959。

中心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主体,以学生宽广的现代医学科学知识与创新思维,以及较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教育为两翼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理念,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实验课程相互衔接的中医特色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实验技术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现代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对某些抽象的中医药经典理论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中医药科学内涵的理解。同时加强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及临床思辨能力的训练,通过建立中医经典―临床实训―中医探索性实验“三位一体”的中医特色临床实训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验与临床综合分析和处置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创造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环境,坚持把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开展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手段、评价方法改革;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设计,改革中医思维与技能训练方案,强化中医传承和临床能力。

设专项经费鼓励教师自制设备、开发软件

学校每年给示范中心拨付专项自制仪器设备经费,供教师自行研制仪器设备。在学校资金支持下,中心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设备、软件开发研制。

1.自主研制的中医特色教学仪器

中医学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是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临床技能与现代实验方法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中心与生物工程学科专业人员协作共同研制的三探头中医脉象仪、面诊仪、中医腹诊仪、脉象模型手用于学生实践实验(如图1所示),使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从以前相对枯燥、难于理解和不易掌握变得更加直观、量化、易懂、易学,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医“四诊”的客观认识。

2.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

中心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实验室基础信息、教学以及开放过程智能数据采集子系统、视频监控管理子系统。将模块化的实验课程导入网络平台,使上实验课的学生和教师充分了解实验室现状,如实验室容量、实验室相关设备及技术等,并可让上实验课的教师通过网上信息充分了解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学生可以上网了解实验项目,预约实验时间,也可以与教师借助网络互动交流等。目前,该平台已在学校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将仪器设备管理纳入个人业绩考核,促进开放共享

中心严格执行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并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与个人业绩考核挂钩。中心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各分中心设立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中心定期进行仪器设备账、卡、物核查,保证仪器设备账、卡、物相符率达100%。

1.实验中心所有设施全天候向学生、教师开放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面向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放实验室。

(2)探索性中医药实验项目:每年约有90名七年制学生的探索性实验项目在中心实验室完成。

(3)中心对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开放,学生可随时到中心自主操作训练。

(4)中心对中医护理、中医针推基本技能训练实行晚间训练开放。

(5)中心承担上海市中医住院医师培训与考核工作。

2.开放实验室平台建设

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实验特点,开放实验室平台及网络系统相应作了模块匹配建设。

(1)基本技能训练室开放

该实验室开放主要针对实验、实践基本技能型模块课程,如西医实验基本技能模块等。

(2)综合实验室开放

功能实验室开放为综合实验模块课程提供了实验平台,内容涵盖模块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内容,也包括注重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拓展性实验,适用于对其他专业实验有兴趣或学有余力的跨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医、药专业的隔阂,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大型仪器设备开放

针对大学生科创和探索性项目,实施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包括培训、自主测样、送样检测等内容。如实验教学中心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开放。通过此类开放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减少重复购置,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创新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如图2所示)。

以学生为本,构建中医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围绕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适合中医药专业的实验教学特色。

1.构建中医特色实验教学体系

在中医学一级学科内重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综合创新性实验课程体系。以“基础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为框架,创建了跨学科的与临床、科研相联系的实验内容新框架,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实验课程相互衔接的中医特色实验教学体系。整合性实验课程建设成果显著,中心获得部级精品课程,部级教学团队和部级、市级教学成果奖等。

2.建立中医经典―临床实践―病证实验“三位一体”的临床教学实训体系

学校以中医临床基本思维培养为主体,融合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基本知识,在国内医科院校中率先实行“三学期制”改革。充分发挥三学期制的特点,建立中医经典―临床实践―病证实验“三位一体”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对所学医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及时体验,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和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现状提供了机会,加强学生与临床医师、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建立了中医经典理论和诊疗技能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与现代模拟临床实训室建设相呼应,形成了既有中医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

通过以问题、临床案例和科研基本技能训练为导向的基础综合性实验教学和以解决科技、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创新性实验教学。创立了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基本实践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

4.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培养个性化创新性中医药高级人才

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平台作用,中心承担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实验,在探索性实验基础上承担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283项,其中学生自主设计的项目占61.2%,与导师课题相关的项目占38.8%;打通了中医药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实验教学的基本途径,拓展了中医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建立了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导师资源,形成了一批有全国影响的实验课程。

5.建立教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

以实验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载体,通过课程网站导学等开放式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平台,建立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课外自主学习、自主实验与实验室教学、实验相结合的多维度实验教学法。

6.创新中医药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率先创建了校级实验中心管理运作模式,建立了配套制度和相应体制、机制,理顺了中心与学科以及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势。

7.建立热爱实验教学,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学校和中心制定相应的政策,设置青年实验技术标兵岗,制定《关于我校实验教学师资人员培训工作的规定》,鼓励实验师资人员通过培训和各种学习,立足本岗,不断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提升实验教学地位

学校在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对实验队伍建设和实验人员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探索,从制度建设、人员编制、实验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有效改革。设置实验教师岗位,真正将实验课程从辅助地位提升为主体地位。制订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和进修计划,同时通过参加科研项目、与理论课教师合作课程设计、共同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及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等实现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建立实验教学人员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体系,形成一支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科研能力强、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采取的措施如下:

(1)加强实验专职队伍建设,着力调整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结构,并使队伍逐渐年轻化。将岗位聘任和教学质量考核结合,优化实验教学队伍。中心按照学校教师继续深造或攻读学位的有关规定,鼓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保证中心技术人员的水平不断提高。近3年来,专职实验教师中有2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人,新引进实验技术人员均具硕士学位。在近年内实验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实验技术人员9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

(2)设置实验技术青年标兵等岗位,制定各岗位职责,岗位开放应聘,竞聘上岗。根据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分类和分级聘任情况,实验教学中心积极开展了以实验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为核心的岗位分类和工作量化考核,制定了相关的考核办法,对促进实验技术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做好支撑服务。

(3)教学实验中心制订相应政策,引导和激励高水平师资积极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学校专门制订《关于我校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规定》,鼓励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努力学习、立足本岗,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技能和实验技术。中心设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举行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培养实验教师和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研究能力,开展了实验室工作质量体系建设全员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国内各种进修和培训。目前,已有100余人次实现国内高校进修学习工作。

自主创新获佳绩,示范辐射受关注

近3年,中心教师承担教改项目69项,发表实验教学论文33篇,编写实验教材19本(教材14本,讲义5本),获得教学成果39项(部级5项,省部级34项),承担科学研究项目86项(其中部级27项、省部级56项);本科生获批科技创新项目319项;大学生完成中医药探索性综合实验课程项目36项,学生17篇,获得“挑战杯”等创新奖17项;中心实验室向社会各界开放,进行相关教学实验研究、参观学习及培训,服务高校、社会行业培训398人次,先后有兄弟院校国内外同行34批次、283人次来中心参观交流;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教育部、市领导多次到中心视察指导工作。

1.实验中心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为了实现人员、实验室资源的集中管理,实验室与实验技术的资源共享,为了配合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开放型实验教学技术平台,打通科研、学科、教学屏障,将各二级学院的实验中心加以整合,成立了校级实验教学中心,该团队参与了校级实验中心的改革和组建,这种校级模式的实验教学中心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也是领先的。实验教学中心运行以来,满足了学校扩招背景下的实验教学需求,显示了资源共享的优势。在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中,由于中心构建了医、药实验技术平台,使得学生在一个设计中联合运用药剂制备、成份分析及药效观察成为可能。部分兄弟院校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充分肯定这一模式,表示今后将参照此模式改革。

2.开放式创新性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1)分层次、模块化顶层架构中医药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在中医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内重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综合创新性实验课程体系,如通过实验、实践技能模块加强技能训练,综合实验模块注重医药结合,设计性实验模块着眼于创新。建立以“基础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为框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实验课程相互衔接的中医药特色实验教学体系。

(2)构建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以实验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载体,通过课程网站导学等开放式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平台。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包含实验室基础信息、教学以及开放过程智能数据采集子系统、视频监控管理子系统。学生可登录网页,查询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信息,提交预约申请,并根据审批情况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开放性实验。

搭建了124门实验课程的互动平台,通过上传课程PPT、多媒体视频、课程考核供学生自学,考试相关信息,提高课程管理效率。据网络统计,学生年点击量近3万次,其中探索性中医药综合实验5 640次,中药学实验技能考试18 337次。

(3)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自主学习实验教学模式。

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内研讨式教学相结合,开放式自主实验与课内实验相结合的多维度自主学习、自主实验教学。考虑到不同层次、模块实验的不同特点,开放实验室平台及网络系统相应作了模块匹配建设。

3.自主研制中医实验教学仪器的推广与应用

上一篇:管理运筹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理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