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师资队伍转型的实现途径

时间:2022-07-18 12:59:51

高职教育中师资队伍转型的实现途径

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兴起,大量中专学校纷纷升格为高职学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阵营中的一支生力军。虽然中专与高职同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但却分属于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两个不同的教育层次。所以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模式等整个教学体系上进行重构与改革。师资队伍水平作为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公认,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转型尤为关键。

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差异

1.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由于办学层次不同,高职与中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不一样的。中专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后者主要是应用智力技术来进行工作。因此,在人才规格上,高职生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和知识能力的综合性等特点。

2.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中专属于高中段教育,而高职系高中后教育。中专与高职涉及的教学对象在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初中中专学生入校时一般年龄在十五、六岁左右,思想单纯,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型,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独立性差;从知识结构来看,基础尚不够扎实,知识面较窄,自学能力不强;在心理特征上表现出对老师的依赖性大,奋斗目标不甚明确,学习缺乏自觉性,习惯于被动学习等特点。较之于中专生,高职学生年纪较大,知识面较宽,思想较成熟,独立意识、批判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均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自学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等。

3.教学模式的差异性。由于高职与中专教学对象与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教学模式具有各自的特点。在理论教学上,中专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基础,较重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系统性和学科的完整性;而高职则不涉及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在专业理论方面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方法上,中专以灌输式为主,而高职则更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信息量与知识密度更大。在实践教学方面,中专偏重于演示性实验与模拟实训教学,活动空间以学校为主体;高职则更突出实际训练,强调产、学、研相结合,提倡课堂进企业、进工厂、进车间,专业设置与教学的市场趋向性更为明显。

4.管理模式的差异性。中专学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般均采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而高职院校则实行大学开放式管理办法,除教学上采用学分制或弹性学习制外,自修时间较多,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在自修时间,学生可以随意选择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实验室或其它活动场所。学校通过加强自学指导、组织学术讲座、开展社团活动等柔性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5.科研要求的差异性。中专因其教育性质、教学层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对科研的要求不高,科研压力很小。中专学校的注意力大多只停留在教研与教研活动开展的层面上,教师平时安心于上课,科研成果少,基础薄弱。高职教育属于高层次教育,一方面教学上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能及时反映学科的前沿信息,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高职办学产学研相结合的要求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加强科研的必要性。因此,在科研水平上,中专与高职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转型的实现途径

1.要由单纯的知识输出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首先高职教育虽在理论教学上仅以必需够用为度,但对学生的知识面却有较高的要求。其次21世纪又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的增长仅需几年时间就能翻上一番。第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更为广泛,特别是互联网的形成将处于不同地区的学校和教师联结在一起,从而打破了教育的封闭性,突破了教育界的时空界限。教师知识的单向输出与学生学习的被动接受已远远不能适应高职教学的要求。因此,中专升格后教师必须及时转换在原有学校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授之以鱼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更多、更新和更实用的知识。

2.要由理论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技术能力的培养者。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师如果仅仅是一个理论知识的复制者,死守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那是无论如何也调教不出高质量的学生来的。高职师资必须走产学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成为一名出色的“双师型”教师,并在教学中做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基础理论的应用性和专业理论的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特别是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要由兢兢业业的“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园地的开垦者。 高职教育无论在理论教学或技术要求上都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从国外的职业教育模式来看,高职教育跟生产企业挂钩十分密切,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办学的必由之路。以科研为支撑,推动技术不断进步,将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教书匠”不仅要努力钻研教学艺术,而且还要结合专业与课程的具体内容,在科研领域投入相当的精力,辛勤耕耘,并善于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技术,应用于企业和教学之中。

4.要由令人敬畏的管理者转变为富有情商的“知心者”。高职教师面对的是思想已较成熟,具有较强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在学习和生活上,希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特别是在信息开放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学生的接触面更宽,封闭式、家长式的管理显然已经过时。高职教师应确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服务意识。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情商教育,管理上变“堵”为“导”,学习上变“权威”为“朋友”,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心者”、生活上的“指导者”,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帮助学生尽快成才。

5.要由统一标准的执行者转变为灵活的因材施教者。“个性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高职特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高职学生来源多样,有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生),也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在一个班级或一个专业,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从教学组织的层面上看,由于生源起步不一,高职教学较之于大学和中专难度更大。作为高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注意因材施教。高职院校采用学分制或弹性学习制,为因材施教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对高职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6.要由传统教学手段的沿用者转变为现代教学设施的驾驭者。高职教育学制规定为三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想要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规格并非易事。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训占用的课时将近达到总学时的一半。另外,高职毕业生还需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宽的知识面,课时的短缺成为高职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上的一对矛盾。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高职师资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学设施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课堂知识密度,扩大信息量。现代教学设施的采用还可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上一篇: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下一篇:高职高专应加强学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