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研究

时间:2022-07-18 07:22:57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研究

摘要: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增加,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滞后又使其信用风险加剧。通过加快建立健全中介信用机构,完善商业银行体制建设的中介信用环境;建立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信用体制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完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打造商业银行信用内部机制可以构建良好的商业银行信用文化体系的基本框架,以此来防范中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文化; 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051-02

关于信用文化的概念、范围和特征问题,目前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尚未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认识。在西方,主要是从信用风险管理角度来探讨信用文化的。信用文化的建设是市场经济社会成熟的与否的一个标志,它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商业银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广大金融消费者的需要。

一、信用文化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信用文化能够使商业银行全体员工对风险的含义、种类、防范风险的手段以及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且它能够使其员工的思想得到统一。因此,信用文化对于提高银行管理水平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旗帜作用,成为一家银行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熏陶作用,通过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和感染银行的全体员工;凝聚作用,引导所有员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积极努力;规范作用,通过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行为,有效地实现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激励作用,通过树立银行的最高追求,激励全体员工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展示作用,通过银行文化的外在表现,人们可以了解银行的形象和员工的素质,从而对银行作出评价和选择。

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的现状――发展滞后

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严重侵蚀银行业,使银行信用风险加剧。中国银行业作为社会信用关系最集中的体现者,一直在遭受一些行为主体信用价值缺失的侵蚀。侵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没有偿还能力却隐瞒自己资信的真实状况骗取银行贷款,有的是有钱不还,想方设法抵赖银行贷款,还有的是钻相关金融法律的空子,多方骗取贷款或拒不归还贷款,有的甚至是打着政府的名义以多种方式逃避银行贷款。凡此种种造成的结果是银行信用风险日益积累,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银行效益出现严重问题。银行业的风险不可小视,小而言之,它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惜贷或惧贷行为,影响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大而言之,信用风险积累成大的金融风险,有可能引发一国的金融危机,进而威胁一国的经济安全。

三、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1.从体制改革方面看,近几年来,随着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和治理结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20余年来,中国商业银行体制遵循“一元化―多元化―专业化―企业化―商业化―现代化”的渐进改革路径,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如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 000家地方性商业银行,100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为补充的商业银行机构体系;金融工具种类增多,金融资产数量增加了26倍,商业银行初步具有收益―成本和风险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但是,中国的商业银行信用文化的发展并没有与银行体制变迁同步发展,过去的信用文化理念在员工的思想观念中影响深远。而目前传统信用文化的理念已不再适应于以价值规律和规模市场交换为主导的现代市场经济,这就严重阻碍了现代商业银行信用文化的建立。

2.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看,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虽已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也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与发达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文化相比,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中信用意识、信用精神和信用原则都没有得到充分地发展。

3.从制度方面看,产权制度不完善的经济一定是一个不讲信用的经济。当前,中国的产权制度是不完善的,也是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从国有企业来看,由于产权不清,职责不明,导致很多问题。例如,预算的软约束问题、经营短期行为问题、政企难分的问题、领导者的权力与义务的问题、企业领导的考评与任用的不科学的问题。因此,企业不照章办事、不按市场规则办事的行为时有出现;而从商业银行的借贷行为看,有时候,他们的借贷关系不是靠信用来驱动而是依靠关系来驱动,所以那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潜规则有时也会发生作用。

4.从法制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走上了依法治国的轨道,依法治国的国策已经充分显现出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立法上表现为法律不完善,违反信用关系的行为不能得到法律处罚。(2)法律执行效率低下,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搞人治,个人说了算,而不能从严行政、依法行政。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3)有法不依的现象严重,法律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很多债务人对法院的裁决拒不履行。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公信力。

四、对策――建设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体系

当前,中国已经具备了建设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体系的可能性和条件:一是党和政府对信用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视,下决心实现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二是社会各界对失信行为深恶痛绝,加大治理力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一些部门已经就解决此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始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四是一些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已经相继发表了“信誉宣言”,表明要从自身做起,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做出努力。趁此有利条件,建设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着手。

(一)加快建立和健全中介信用机构,完善商业银行体制建设的中介信用环境

1.建立和完善法律与经济信用中介体系。通过建立信用中介机构之信用惩罚制度,对严重失信者加大其惩罚力度,使其不敢失信;同时通过建立守信激励机制,使守信度高的信用中介机构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2.建立政府的信用管理公司。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成熟的商业银行的经验来看,它们的信用体系是涉及企业、中介组织、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建立社会信用管理公司,有助于推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3.建立社会职业信用评估、评价机构。通过职业信用评估,对职业人员的自身价值及其从业优势作出评估和判断,以充分保障职业人员的权益,强化职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行业监督以外形成社会监督和第三监督,为防范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无信用行为和职业道德缺失提供防范机制。

(二)建立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信用体制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应用电脑信息系统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广泛应用的有效管理手段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社会信息服务系统。

1.信用风险管理电脑系统。信用风险管理电脑系统汇合了会计、信贷、统计等多项信息,它可以存储、传递银行和客户的相关资料,并且可以为信贷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客户分析、银行高层管理和监管机构提供各种特定的报告。

2.数据信息集中管理系统。没有数据的大集中,所有的数据都是分散的,不系统,不统一的,形成不了有效的数据,特别是在业务全球化的今天,没有数据信息集中管理系统,难以实现信用管理的信息化,因此,数据大集中已成为国内外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普遍趋势。

3.建立社会信息服务系统。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对社会公用信息系统的汇集和分类,通过对企业,个人等所有信贷行为和信贷信息汇总,实现银行、证券、保险、就业、工商税务、公检法等机构对企业、个人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为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信息支持。

(三)完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打造商业银行信用内部机制

1.确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高风险投资性,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本质是管理风险的能力,因此,风险管理永远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商业银行要确立风险管理意识,把确保商业银行的安全放在首位,把风险管理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2.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以客户至上为原则,以提高效益和功能为目的,重新确立操作流程,减少无效环节和无效岗位,弱化低效环节和低效岗位;通过职能的重新确立和职能架构的重新设计,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职责约束,提高岗位效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人机相互制约、人人相互制约,从而实现权力机制的重新确立和有效制衡。

3.强化和促进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制度。内部评级制度是商业银行量化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技术手段,且已被中外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所证明,中国商业银行也在广泛应用。在监管当局的指导下,商业银行正在建立内部评级制度,相信它的建立和完善对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4.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职业道德素质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人员的基本素质,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商业银行必须注重全体员工道德素质的提高,打造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同时,多方面提高全员的业务素质,也是降低信贷风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江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系统[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91-293.

[2]代军勋.商业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50-654.

[3]马海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5-17.

[4]江奋.中国信用不规划的制度根源[J].经济学报,2002,(3):42-44.

[5]画玉平.关于信用文化及其结构与功能的探讨[J].经济学报,2002,(1):50-52.

上一篇:新型农民人才队伍建设 下一篇: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权事权困境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