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活动中的课堂提问

时间:2022-07-18 06:48:31

学生主体活动中的课堂提问

摘 要:教师应在学生主体活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把各个知识点的引导例子选好,把相关的问题设计好。教师上课的提问一定要明确、有目标性、有研究价值,一节课下来,只要提几个主要的问题就行了。

关键词:问题 课堂 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贯彻与实施。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在学生主体活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把各个知识点的引导例子选好,把相关的问题设计好。教师上课的提问一定要明确、有目标性、有研究价值,一节课下来,只要几个主要的问题就行了。比如上《曲线与方程》这一课。有一位教师提了这几个恰到其处的问题:

(1)函数y= 的定义域为?

(2)函数y= 与下列函数是否为相同函数?

(3)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除去原点)可以用哪一个方程来表示?为什么?

由这三个问题即简洁又明了,特别是第三个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定义,在学生积极思考中,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重点的学习。

一般来说,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有以下几个要求:

1. 所提问题要以引发学生主体活动为主,教师起到提问和引导回答问题的双重作用。合理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加深数学过程的理解,发现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本人上《已知三角函数求角》这一课,记录如下:

师:那同学再看看,还有别的角没有?分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发现180°+30°,360°-30°都不是所求的角,因为它们的值都是负的)

师:那你们归纳一下,这一道题的解题步骤?

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使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脑子里再重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 所提问题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全面性。数学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去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一措施具体落实于教学实践,就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第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学困生,转化学困生;第三,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问题。

目标的差别化和弹性是目前国际数学教育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英国国家数学课程由学纲和教学目标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学目标按照5个知识块展开,学纲则按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被划分为8个水平。我们在中师教学中也应把不同班级分成不同层次,以便根据不同教学要求,精选不同课堂提问。比如本人在教学中,把英语班看作第一层次,计算机班看作第二层次,体育班为最后一个最低层,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另外,由于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我把每个班学生分上中下三档,人数按一定的比例,因此课堂上提的问题也深浅不一。比如在教《反三角函数》这一课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下列三角函数如有反函数,请求出来?

这几个问题就有难度不一,可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

3. 所提问题还要与其它学科的综合。数学教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公民,这种转化是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荷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跨学科目标的概念,分为学科目标和跨学科目标两部分,也反映了课程综合的基本理念。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当有创造性的科学家采用一种新的综合的方法来探讨另一个学科领域的问题时,便加速了研究的进程;而专业化往往将研究者引入死胡同。尽管社会相关性影响所有形式的科学教育,但许多国家将具有共同核心的综合科学教育作为对这一问题的最适当的解决方式。综合科学课程所包括的学科范围正在扩展。

我认为,作为教师,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师,更要理解和把握这个潮流,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然后结合数学课的特点,把各个学科的知识结合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来,使数学课堂更加内容丰富,培养更加具有综合科学素养的人才。

在中师教学实践中,本人在教《指数函数》时,提出了细胞分裂问题、放射物质的衰变问题;在教《对数》时,提出了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减性问题;还有在教《几何》时,对“平面的确定”提出了平面物体的固定、对“线面平行”提出了跳高杆的摆放问题等等。种种问题,既综合学习了各学科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4. 所提问题要具有实践性。首先所提问题要体现数学知识的重新发现,也就是现今很流行的“做数学”。“做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通过一系列的反思、探索,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会更加的深刻。例如本人上《三垂线定理》这一节课:

(教师出示一块三角板和一条长尺子。)

师:把三角板的斜边看作桌面的一条斜线,一条直角边和桌面垂直,另一条和桌面重合,尺子可以看作是桌面的任一条直线。你们想一下,是不是桌面上所有直线都和斜线垂直?

(学生用自己的三角板和尺子在自己桌上演示找答案)

生:不是!

师:那么,桌面有没有直线和斜线垂直呢?

生:有,如果摆放位置合适,尺子和斜边可以成90°。

师:有几条?

生:一条。

(学生再演示,再讨论。)

生:无数条,无数条平行线。

(学生上讲台示范。)

师:这些平行线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和这条斜线垂直呢?

由这一个问题出发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最终得出:这些平行线只要和斜线的正射影垂直,那么它们就和斜线垂直。这一个例子体现了由问题出发的,学生的主体性很强的动手探索、思考数学的过程。

总之,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好所提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主体活动中,自主地去学习数学。虽然“教无定法,但大法必依”,在课堂上要顺着学生思路去引导。另外,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我们还要在引入新课后,提出一些应用性强,接近生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玉仁.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北京师范大学.

[2]来自网络《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案例》.

[3]来自网络刘兼.《课标与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4]作者不详,本文下载自网络 《课标与旧大纲的比较》.

[5]www.省略数学教育论坛 《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1:数和运算》.

[6]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黄尊亲. 《试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7]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谌业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8]来自网络 《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关注细节的精彩 提升大学英语课堂的魅力 下一篇:在感悟中亲近数学 在研究中理解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