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巧用"创新",提高课堂效率

时间:2022-07-18 02:37:01

语文教师巧用

摘 要: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最值钱的不是学历而是创造力。其实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关键词:语文 巧用"创新" 课堂效率

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都包含着创新教育的诸多因素,只要设计合理科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得到适宜的土壤,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就是课堂。课堂上我们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我仅从以下两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认识。

一、挑战传统课堂,创新语文学习方式(从理论角度)

传统的语文课堂,严谨有余,活泼不足,尤其一支笔、一本语文书上课的现象太普遍,学生不思、不写。老师讲、学生记,这种方式正在肆虐今天的课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这样长期教育的训导下,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在全世界倒数第五。中国的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的课堂会把天真浪漫的孩子训练成老太龙钟的儿童,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必然导致思维上的亦步亦趋,所以课堂必须改革,课堂必须还给学生。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快乐呢?个人认为要关注这样几个要素:

1.教学主题: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学生都有虚荣心和表现欲,有展现后、虚荣心满足后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享受成功的。

2.教学意图: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3.教学要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老师让学生用创意的方式记住,听课的老师很怀疑记忆怎么创意?结果十分钟后,一组一个小男孩把橡皮筋撑开,挂上许多笔,做成快板,打着节拍背;二组男女生二重唱;三组用流行歌曲的曲调来背;四组替作者来了个内心独白;五组用京剧唱腔唱出来。最后共有21种创意记法,评论这位老师人不牛,课真牛!课堂上只要能发散学生的思维的,学生能讲的你就让给学生去讲,颠覆传统课堂。

4.教育目的: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

5.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有自主人格的人。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由师长变为朋友;有老师变为学生。老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的传播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充当好参加者和顾问,当他对课文的理解展示停留在肤浅层面的时候,我们要作为一位参加者将其内容深化。从理论形式上我们的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我们所在的学校都在尝试课堂模式的改革。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内容角度)

(一)培养创新思想离不开想象思维的训练。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思想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鼓励学生在想象中去阅读,去写作,去实践。

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感悟中加深体理解和体验。”所以学生初读课文时,我们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明确读的方式:朗读还是默读?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这样强调:“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章。”散文诗歌抒情性强的文章,我们强调书声朗朗,可是对于一些故事性强,可读性强的文章我们提倡默读,忌齐读和嚷读。默读时提倡“零”干扰阅读。零干扰下的阅读,学生的心态是放松的、自由的。摆脱了思维的羁绊,在阅读的天空里信马由缰。这时的思维是活跃的,发散的,想象更是丰富的,有的学生读文章时禁不住哑然失笑,有的泪眼婆娑,他们已置身于书中的世界,随主人公或喜或悲。阅读达到这样的境地你能说阅读不是一种思想和心灵的融合吗?不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陶冶吗?这时的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其中的一员,融入阅读队伍中,切身感受学生的阅读,有利于后面环节的有的放矢的指导和点拨。当他读完之后,可能要畅谈阅读感受,可能要提疑难问题,老师引导找出答案,变教为导。

再读课文的时候,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给他空间多角度的设计能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

品析语言的时候,更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发挥想象来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猫》中的语音语言“扑过来扑过去”靠朴实的语言想象还原生活的场景,学以致用。在拓展思维训练的时候更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让其创新性得以充分的展示。

(二)训练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大胆质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历来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主动深入的重要内容。课堂上很多学生展示的内容是肤浅的、不规范的,但是经过大家的质疑补充,经过老师作为顾问的参与,内容就深化了。一定要养成学生的质疑习惯。比如说《陈涉世家》,学生在展示的时候,其他学生目光一致,认真倾听,捕捉和自己不同的信息和观点,包括措辞,在百家争鸣中互促成长。在这样的课上,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属于自己特定年龄段的认识,尽管带有许多天真,甚至是幼稚可笑,但毕竟是自己的而不是谁授业解惑灌输给他们的。不唯书本,不唯教师,更不唯他人的言论。老师的精彩不一定代表学生的精彩,但学生精彩一定源于老师的精彩。

要想让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发展,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的还有许多,例如:我们要确立“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创新思想的人才。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处理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不等于不要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语文教学的基石,要常抓不懈,如果基础都夯实不了,那么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

总之,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意识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

上一篇:那些年让我血本无归的网贷平台 下一篇:“小庙”就别请“大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