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时间:2022-07-17 08:16:47

我国生产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生产业包括农业生产业、工业生产业和服务业生产业,它是第一、二、三次产业的连接部与粘合器。突出发展生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尤为必要。我国应把商务服务业、研发服务业作为大力发展的生产业重点行业,并完善其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从而不断促进生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生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效应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04―0051―03

生产业包括农业生产业、工业生产业和服务业生产业,它是第一、二、三次产业的连接部与粘合器。由于生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的特性,突出发展生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尤为必要。生产业究竟如何发展,应重点优先发展哪些行业,如何优化其行业结构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业的含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生产业作为与消费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被提出。总体看,生产业是指为三次产业的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投入的部门。相对于消费业,生产业有三个明显特征:第一,是用于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使用的行业,直接进入生产企业的生产或投资。第二,生产业参与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具有综合、协调、控制等功能,有较强的正向关联性。第三,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可把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引入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是构成产品价值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生产业包括三部分:农业生产服务业、工业生产服务业、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服务业都既为消费者服务,又为生产者服务。所以,在现实统计中,生产业的行业划分与界定比较困难。可把我国生产业外延界定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物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服务)、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研发)六大行业。

二、优化生产业内部结构的意义

生产业的发展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服务业内部优化升级的过程。生产业高度发展,既是工业经济走向成熟并向经济服务化转变的起点,也是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

(一)优化生产业内部结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在产业间优势地位的交替更迭。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生产力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业结构的变动包含“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效化”三个层次的含义。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地位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的转变;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为不同产业间协调能力较强、关联水平较高;产业结构高效化指产业结构效率不断提高,行业由低生产率、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含量高、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方向演变。每一次产业结构变动都是劳动力资源、资产设备、中间要素及技术等要素在产业部门间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都是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结果。

生产业发展壮大是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向纵深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摆脱了古代社会手工作坊形态,形成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从附属于其他产业、无足轻重的生产行为逐步走向独立并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具有庞大规模的优势产业部门,越来越显示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特征。在国民经济体系不断优化的过程中,生产业的地位与角色也发生重要转变,内部不断实现合理化和高效化。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早期,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已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被称为“流通产业”的商业与交通运输业成为生产业的主体,这一时期也是服务业最重要的构成时期,它们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来降低分工成本从而推动分工深化,对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加速运转起到重要作用。到工业化晚期,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商务服务业这三类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的生产业迅速发展。而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如交通业、商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中呈下降趋势。可见,生产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必然结果。

(二)优化生产业内部结构是产业需求与供给结构变化的要求

需求满足是生产的主要动因与直接目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社会需求规模与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变化。需求结构演进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也是生产业发展演变的诱因。需求结构细化和高级化,引导和牵动生产结构的变动,对产业结构有序演进具有直接拉动功能,也推动了生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

(三)优化生产业内部结构是产业不断创新的结果

创新是产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产业创新反映了其不断适应和创造市场而优化生产要素的本质。从“福特时代”迈入“后福特时代”后,生产方式变革及企业对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视,使“战略外包”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生产业的成长。生产业在不断的“产业创新”中进行“知识创新”,与其他产业从“产业联盟”走向“知识联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和对“价值链”认识的深化,使企业注重对生产的支持,进而提高生产效益和质量。可见,产业创新使生产业内部得以不断优化。

三、我国生产业内部结构现状

总体看,我国生产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一)生产业内部行业的增加值差距较大

在我国生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与仓储业、邮电通信业的增加值比重依次较高;而“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察业与水利管理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较低,未达到1%的水平。总体看,邮电通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依次为生产业中增加值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

根据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4~2009年,我国生产业各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如下:第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这显然与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相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4~2006年增加值比重均为2.6%,2007~2008年下降0.1个百分点,均为2.5%,2009年再次下降0.1个百分点,增加值占比为2.4%。第二,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呈上升态势。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7.4%,上升至2006年的7.6%、2007年的7.9%、2008年的8.3%,2009年更是上升为8.5%。第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未发生变化,均占1.8%。

(二)科技含量较低的生产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体

目前,我国生产业六大行业的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产值与就业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即使在未来某时产值偏离二者的稳定关系,也仍会通过一个内部的调整,重新回复到稳定状态,这是一种生产业的“自稳定”状态,其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重要调节作用,这也证明了我国生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总体看,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交通运输与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是我国生产业的就业主体,金融保险业、地质勘察业与水利管理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较低,未达到1%的水平。总体看,金融保险业、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交通运输与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依次为生产业中就业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

四、优化我国生产业产业结构的对策

(一)把商务服务业、研发服务业作为生产业的重点行业

我国与日本、韩国的产业结构相近,生产业不发达,存在市场狭小、体制约束等先天不足,但日本、韩国能给予制造业升级强有力的支撑,原因在于其自始至终把商务服务业、研发服务业作为核心产业大力培育,在先进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商务服务业、研发服务业持续壮大,走出了依靠制造业、服务制造业壮大、有别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生产业发展的道路。我国应加快产业融合,突出发展商务服务、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业。生产业发展不能脱离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融合发展,即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相互渗透、叠加、交叉,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最终独立为生产业。

(二)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生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在推动生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过程中应尽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市场主体。政府应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来监管,为生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还应引导生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高科技生产业的发展,将研发、设计、创意等技术服务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加强对生产业的用地支持等。同时,消除体制约束和准入壁垒。放宽生产业的市场准入,加强政府的规划指导和信息服务,消除约束生产业发展的部门、地区限制,健全有利于发挥市场功能的财税、投资、出口等方面的产业政策,从而有利于生产业的结构优化。

(三)提升生产业的数量和层次,不断优化生产业结构

通过深度市场化,充分发挥生产业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促进服务活动外部化,为生产业加快发展和结构优化奠定基础。

(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营造有利于优化生产业结构的国内外环境

生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开放的大环境,离不开诸多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应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明确国际分工,主动承担全球相关领域服务外包业务。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抢占高端生产业领域。着力发展有创新性的生产业,结合我国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突出发展相关的本土生产业。

上一篇:影响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我国农村应用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