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分析视角谈研究生收费制度

时间:2022-07-17 08:12:28

从制度分析视角谈研究生收费制度

摘 要:制度分析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方法,其框架包括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制定背景、利益相关者分析、社会影响分析、弊端及完善路径几个方面。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实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其实施对政府、学校、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要进一步完善研究收费,需要确立符合国情的收费标准与完善的奖助学金制度。

关键词:制度分析;研究生;收费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60-02

2014年秋季我国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制度,至此公费研究生制度在我国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已经进入全面收费制度实施的第三个年头,本文主要想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谈谈对研究生收费制度的一点看法。

一、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

制度分析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那么什么是制度分析呢?我国有学者指出所谓制度分析的内核主要是“从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辩证发展的及历史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其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互动作用。制度分析不是将经济制度及其运行作为一个孤立、抽象和现代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和设计的经济机制, 而是将其视为经长期历史演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 是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天、地、人系统的一个有机链条”[1]。制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制度,制度分析的分析对象是制度,舒尔茨对“制度”的定义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2]。这一定义被许多研究制度的学者所接受。本文也将引用舒尔茨的定义,作为对制度的一种认识。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一个制度变迁理论,即认为制度虽然在形成的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制度总是会相应地做出自己的改变。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是广泛和复杂的,但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好的框架起点,那就是历史研究。用发展的及历史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变迁,那么对制度的历史研究,则构成了制度分析框架的起点。

从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假设来看,“经济人”假设和“有限理性假设”是我们在进行制度分析时所不能忽视的问题。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人的利己性,指个体会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总是以能为自己带来最大收益为导向。而“有限理性”假设则认为人类自身的理性是有限的,掌握的知识量、认知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产生是因为人类理性有限,而又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通过建立制度的方式来寻求最优化的组织活动。因此进行制度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对制度人的分析,即分析制度下的个体行为及利益的分配与博弈。

制度分析相比传统方法而言,具有“非纯粹经济分析”的特征[3]。新制度经济学始终相信社会经济是一个大系统,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可能互为因果。因此在进行制度分析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来单纯研究经济制度,制度分析需要的是整体上的多因素分析。这在制度分析的途径上叫嵌入式制度分析[4]。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教育制度,不能简单地套用经济学里面的制度分析框架,需要在制度分析框架下找到适合教育制度的分析范式。笔者以为,在制度分析框架下,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分析教育制度。

第一,分析教育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制定背景。

第二,分析教育制度对制度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第三,分析教育制度的制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第四,教育制度自身的缺陷及完善路径分析。

二、对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分析

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越发产业化,教育服务可以看成是一种产品。相比较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而言,高等教育更像是私人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来看,由于高等教育的非公共性或者说准公共性以及受国家公共财政资源的限制,不可能由国家承担所有的教育成本,而高等教育能够给个体带来巨大的个人收益,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个体承担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就是说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从国际的情况来看,美国目前的研究生收费制度采取的是政府、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分担的成本分担模式,这一模式相对来说更加契合成本分担理论。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比较健全,或许这种共同分担的模式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我国的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变革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虽然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了研究生的招生,但是那时候发展水平低,又受政治运动影响,研究生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研究生教育真正开始起步发展是在恢复高考之后。那时候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迫切渴望,研究生教育采取的是完全由国家承担的单一成本模式,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1985年。1985年,《高等学校招收委托培养研究生的暂行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收费政策的一大变革,由单一由国家完全承担转为免费与收费相结合的双轨模式,向定向、委培、自筹经费的研究生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双轨模式的收费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育资金短缺、教育失衡等。因此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成为一种必然。早在1998年国家就开始论证全面收费制度,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5年才开始有9所学校试行研究生收费政策,经过试点与论证,最终才于2014年秋季开始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政府、学校、学生及家长是研究生收费政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笔者将从这几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研究生制度进行分析。

对于政府来讲,实行研究生收费政策一方面节省了教育经费,很大一部分经费由学生个人承担,缓解了公共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奖学金制度,把竞争机制引入研究生教育,在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能够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但是政府也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研究生收费标准的确立是关键,如果收费标准过高会把一部分寒门子弟挡在研究生教育的大门之外,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教育公平。同时要建立配套的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贷款制度,并保证这些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如果配套制度不完善,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可能会产生反向激励的恶果。

从学生及家长的角度来看,首先我们知道研究生收费制度规定每年硕士收费不超过八千,博士不超过一万。相比于本科教育的收费标准,差不多翻了一倍。在“经济人”的假设下,面对这样较高的教育成本,学生及家长在报考的时候会更加理性,以寻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理性报考不是意味着报考人数会大幅度下降,从统计数据来看,2014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72万人,2015年为164.9万人,2016年为177万人,可见经过2015年的小幅度下降后,2016年报考研究生人数又开始反弹,因此虽然开始全面收费,但是并没有降低研究生的报考热情。而理性报考更多地体现在报考的地区和专业的选择上。从研究生学习来说,虽然收取学费,但是也建立了相应的奖学金制度,而像高校设立的特等、一等奖学金的额度往往是超过所交费用的,奖学金制度的设立能够一定程度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保证奖学金评定制度的透明公正是需要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然有奖学金制度,但是仍旧还有一部分学生拿不到奖学金,学费的经济负担会促使研究生校外兼职情况加重,就笔者所观察的现象来看,很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以兼职、实习为主业,有时候甚至课不上跑去兼职、实习,这也是收费制度下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研究生收费制度,一方面扩大了学校的经费来源通道,能够给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经费。但是如上文分析的那样,在收费制度下学生和家长对于报考更加理性,那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院校的生源则会受到影响,一些学校会面临研究生招不满的情况。另一方面从专业方面来说,学生和家长会考虑到投资的收益,一些冷门的、就业前景不好的、收入较差的专业可能面临着招生困难的问题,从长远来讲会引起人才结构的行业性失衡和地域性失衡,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研究生收费制度也能促使高校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在这种竞争机制下,落后的、水平低的研究生教育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高水平的,具有特殊研究生教育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嵌入式制度分析的角度来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生收费制度在我国的实行需要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依旧很大。那么研究生收费政策的收费标准如何确立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教育所要努力促成的事情是实现社会公平,而不应该是复制社会阶层,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的孩子而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孩子更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来实现向上流动。因此研究生的收费标准,应该在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从上文分析来看,研究生收费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会造成中西部高校生源危机和部分冷门专业的生源危机,那么可以把收费标准作为一个调控的杠杆,比如中西部高校的收费标准低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冷门专业的收费标准低于热门专业,这样一方面实现生源、专业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能给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与收费制度相配套的奖助学金制度以及助学贷款制度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上文分析的那样,没有一个健全的奖助学金制度做支撑,对于研究生收费制度所有美好的愿景都会化为泡影。确立合理的奖助学金制度,保证助学贷款渠道的通畅,保证奖助学金评定的公开、公正、透明化与程序化是实施好研究生收费制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林义.制度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J].经济学家,2001,(4).

[2][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

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

联书店,1991:253.

[3]任保平,史耀疆.制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西北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黄新华,于正伟.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范式:一个归纳

性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2010,(3).

上一篇:胡介鸣:他从90 年代做起新媒体艺术 下一篇:爱,就是要大声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