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思维的理解

时间:2022-07-17 05:27:36

建筑设计思维的理解

摘要:建筑是一门艺术,具有其独特性。建筑的风格与手法本质上就是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建筑师自身的设计思维的发展,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自身经历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对各建筑流派要包涵、兼容,以充分理解其建筑艺术构思与手法中之匠心和其独到与有突破性的理论见解,以利于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路,提高自己对艺术的鉴赏力,激发自己形象思维之活力与创造力,增添艺术积累,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建筑设计思维方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思维;创新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s an art, has its 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technique is essentially architectural design way of thinking. The architects' design thinking of development,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plac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influence of their own experience, has diversity, variety, etc. The building of schools to excuse, compatible,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ception and methods of architectural art of originality and its unique and the theory of breakthrough idea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his vision and ideas, improve their taste for art, stimulate their own image thinking in the energy and creativity, add artistic accumulation, so as to form his own a se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way of thinking.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Art; Thinking;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是艺术

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家》中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在摆脱了遮风避雨这一最基本的原始功能以后,它就与美学结上了不解之缘。

建筑的设计,在很大方面上来说,是属于艺术的设计,从古到近,建筑的设计都不单单是为了给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几乎所有的建筑师都是在满足基本的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将建筑当成了一个自己艺术品。在实际生活中,建筑在城市中的确起着美化的作用。而在艺术范畴内,音乐就是与建筑最为相似的。

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象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 确实是这样的,音乐与建筑都讲究主题与形象(造型)的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个性与风格、色彩与色调等艺术法则,两者之间息息相通。乐曲的音响框架是水平方向一支支优美的旋律线和垂直方向一个个响亮的和弦,相当于建筑物一根根横梁和一条条柱子。音乐中起装饰作用的和弦外音及外音和弦相当于建筑空间内部的装潢与修饰,不同的音色变化及色彩性和声手法相当于建筑物色调的对比。

二、建筑设计的初始思维

一提到建筑设计,首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我所要做的建筑风格,我所要用到的建筑手法,同样的功能平面,是能够做出无数种风格的建筑造型的。因此,在做一个建筑设计的时候,往往都是先确定了建筑的平面功能布置,之后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推敲建筑的造型立面。做造型,可以说建筑师相当于一个服装设计师在给模特穿上什么风格的衣服,用加减法等固定手法,让一个立方体变得凹凸有致,或形式特异,或富有规律。

每个人一开始做建筑设计的时候,空想自然是不可能想出什么好东西的,于是许多建筑大师的作品就成了最好的参照。但是对于一个有自我要求的建筑设计师来说,自己做的作品和前人相似并不是自己所希望的。那么,将不同大师的设计手法整合起来,或许就能创造出不一样的风格,但是这种所谓的创新风格能否让人接受,或者说能否成功,则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或许不同意“抄”大师的作品,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途径。每一个建筑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必是他的一些设计思维有其独到之处,“抄”其作品,并不是要剽窃他人的成果,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认识体会大师作品的精髓,从而理解其设计思维的最本质,因为真正需要学习的是建筑设计思维的方法,而不是建筑设计的手法。

这正如文丘里所说过的一句话:“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到旧的或现存的东西里挑挑拣拣。”

三、初始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对一个建筑师来说,除了理论学识以为,最重要的就是其自身的经验。有了足够的经验,建筑师自会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而这种风格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建筑设计的一种思维方式。

影响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的方面有很多,首先,建筑师所身处的时代背景就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如英国的彼得.柯林斯所写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一书中所讲述,1750年到1950年西方国家建筑设计思想的发展变化,是和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在近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建筑历史绝不仅仅是建筑风格变化的历史,它更应该是建筑观念的历史,它应该与社会历史共同来考察。建筑的理论必然建立在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评价以及对社会现状和未来的正确的认识上,完全想凭个人的“艺术天才”来创新是不可能的。

因此,建筑师自身的设计思维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价值观取向,审美观的形成,都会因而各不相同。

社会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当属物质条件的改善对建筑活动的影响直接又明显,其中最重大的,一是财富的增多,二是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房屋建筑,不论实体还是空间,都是用物料和银子堆出来的,可称是“凝固的财富”。同时在人文方面,变化同样广泛而深刻,对建筑风尚有直接影响的是人的观念的改变,而观念的改变与新的大众文化的兴起相关。建筑文化的变化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而建筑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见证。

其次,建筑师的人生经历,也会影响建筑师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年青时的澎湃激情,有了一定经历之后的沉着稳重,到满腹经纶的深思熟虑,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认识,在人生不同时期的感悟,对建筑设计的思考方式自然会发生变化。很多著名的建筑师自己都有许多前后变化风格不一致的作品和言论,如柯布、赖特、约翰逊等等。

建筑既要强调功能与技术,也要强调传递文化信息。每个建筑都包含了建筑师的思想,建筑师在创造建筑的同时,也是在传递时代的文化思想。

四、建筑设计思维的不确定性

建筑设计思维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思维的多样性,多变性。

每个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固然是不一致的,但是相互之间并不像一般同类事物般有好坏,优劣之分。人类所从事的许多领域中,复杂性与矛盾性是显而易见的,建筑亦莫能外。现在出现一种称为“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即主张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建筑风格手法都包容进去,都为我所用。

古、今、中、外众多对立建筑流派中,就其作品而言,有精品也有赝品。研究分析各流派精品的目的,重在借鉴,要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既不迷信盲从,也不求全责备。不因其有片面性而不学,对其精品的学习,以能理解其建筑艺术构思与手法中之匠心和其独到与有突破性的理论见解,以利于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路,提高自己对艺术的鉴赏力,激发自己形象思维之活力与创造力,增添艺术积累。

现代社会国际化交流频繁,各国建筑师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非常多,因此各种建筑设计思维的碰撞也必将更加激烈。只强调自我的思维方式不利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就如文丘里强调:“建筑师对建筑风格与形式问题上要有‘包涵性’,‘兼容性’。”建筑师应当放开胸怀,吸收外来思维,并不断的更新优化自身,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建筑。

五、形成自我的建筑设计思维

建筑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不断的创新,因而建筑师一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手法,归根究底,就是必须要形成自己的一套建筑设计思维方式。对我而言,有以下总结:

第一,对建筑的构思方式。以草图,泡泡图等方式将自己的思维模式表达出来,这个阶段是最原始的思想,非常重要。

第二,确定平面功能与立面造型的关系。是以平面功能为基准,再丰富造型;或者以某种风格手法为主导,再进行平面功能设置,要根据所要设计的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最后,尽量确保最终设计出来的建筑与最初的构思相符。

建筑设计的思维形式多种多样,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每个人的创作思想十分复杂,只能偶尔停下来做些阶段性总结,让自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丰富自我的建筑创造历程,并不断地提高。

建筑创作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辉煌的建筑作品,现代的建筑师们不断地推陈出新,为人们营造更美好的生活品质,同时也是为社会增添更多的物质和文化遗产。

总之,建筑思潮是永不停歇地处在变化发展之中的。

参考文献

[1]谢怀建 刘晓燕 刘子琳《建筑的思想文化意义与城市文明建设》重庆行政2009年05期

[2]张勃《历史地看待建筑──读有感》时代建筑1999年 04期

[3] 沈佳 《当代平民化建筑思想初探》 重庆建筑 2008年06期

[4] 卢济威 《“空间原理”改变我们的建筑思想》 世界建筑导报 2008年03期

[5] 陈茜茜 《管窥当代中国建筑思想的倾向性》 南方建筑 2006年01期

[6] 吴焕加 《标志性建筑的五十年》 读书 2008年09期

[7] 李道增 《“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 世界建筑 1998年06期.

[8] 彼得.柯林斯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GPS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 下一篇:居住小区公建及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