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和对策

时间:2022-07-17 05:02:05

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和对策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阅读经典名著方面扩大了范围,在阅读指导上也有了更具体的建议。课外阅读整部文学名著,使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初中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期,能够在名家大师们引领下,增长见识、启迪心智,并获得自身语文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关于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讲得最明白。他认为,学生阅读整本书和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脉相承,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然而,初中生阅读整本书的现状却是困扰重重。来自社会各界尤其是同类学校的调查显示,初中生有效阅读整本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阅读时间少,阅读兴趣淡,阅读理解浅。与新课改所期望达到的阅读效果(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大相径庭。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而现实情况是,以语文教本和考试为目的的阅读,大抵可以维持;教本和考试之外的阅读,却难以入手,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与教育体制、整个社会的阅读风气和缺乏系统、可操作的阅读指导有关。

首先,考试机制导致阅读功利化。

素质教育施行多年,初中生的书包还是那么重,中考的心理压力照旧。作业和考试如两座大山,压着学生、家长、教师,初中生整本书的阅读和阅读指导也不得不以考试为风向标,功利地进行。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受到自身认识的局限,认为孩子读不读课外书无关紧要,把学生看的所有课外书籍一律视作闲书而采取相当敌视的态度。简而言之,“考试不考的就不读”。还有一些家长,尽管意识到读书对孩子的成长有益,然而面对现实的考试,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充斥学生的课余生活。因此,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教科书、参考书、作文精选之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即使节假日给学生进行的课外阅读实际也只是课内阅读的变种,是以提高考试分数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基于这层原因,语文教师自然比较难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大部分学生难以挤出时间阅读整部著作。因此,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不得不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方式,阅读指导甚少。

其次,经济社会的浮躁的心理,使初中生在在读物选择方面才出现偏差。

初中生课外读物的选择、整本书阅读的氛围,和成人世界营造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

曾经有一份国民阅读率调查显示:43.7%的中国人说自己不读书,是因为太忙了,没时间读书。于是,网络、短信、电视、电影等媒介充斥浮躁的成人世界,以强烈的攻势冲击着纸质图书市场。快餐式阅读方式满足了成年人虚浮的读书心理,却也让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旁落。因为畅销,所以阅读,书目选择的盲从性,往往使经典文学被大众读者排斥。

成年人的读书风气如此,如何强迫尚未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模仿的青少年具备良好的整本书读物选择能力呢?

多数学生阅读课外书时只满足于了解书中大致的故事情节,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只有少数学生能有目的地深入思考,做读书笔记等。这与学生面临强大的压力有关,也和整个社会的阅读氛围有关。不可否认,教师和父母是影响孩子阅读的最大外力因素。

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对初中生读书的影响,除了表现在成年人阅读习惯的影响力外,也表现为电视、网络等视听媒介对学生的强大吸引力。从上文的调查分析可知,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在课余时间看电视、上网。并且许多学生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看电视的主要内容为冗长的成人偶像剧,上网的主要内容为游戏和聊天。这些视听内容固然可以帮助学生们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却并不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偶像剧煽情而脱离现实,网络更是虚幻而不受道德约束,耗费学生过多精力的同时,使学生对纸质书目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并导致思维简单化、平面化,思考能力和创新、质疑能力减退。

第三,缺乏有效可行的阅读指导方法。

强大的升学压力促使教师阅读指导的功利化。当家长询问如何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时,语文教师非常清楚,有质量的、经常性、持续性的阅读是锻炼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由阅读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努力的过程。但尽管如此,迫于应试的压力,许多语文教师紧抓住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不放。即使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内容,联系到考试中有限的考查分数,许多语文教师宁可采取“放羊式”的指导方式,以挤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完成一份练习卷。

于是,有些教师用机械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名著,如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必须读完多少名著、完成多少篇读后感之类。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文学之旅被强制性、只求结果而缺乏过程跟进的指导方式取代,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被扼杀。

同样,作为学生阅读指导的另一重要责任人,从上文的调查显示,家长对青少年的阅读指导越来越不得力。在不少家长眼中,除了完成作业和阅读教辅用书,上网、看电视和阅读任何课外书籍都几乎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另外一部分家长,则在学生打着阅读课外书籍的幌子面前,一味宽容,连最起码的阅读书目的甄选也不曾过问。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对经典文学之美的感受、文学素养的提升都受到影响。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绝不会满足于课堂内优先的书本知识。他们更渴望通过多种渠道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而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巨大作用,使之成为最适合学生选择的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认识自我的方式之一。因此,一线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来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指导学生掌握精读、泛读等一系列良好的读书方法。精读指深入细致、反复研读。叶圣陶先生曾做解释:“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

撰写读书笔记是深化阅读的一种好习惯。阅读整本书或者某些章节后,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对构思的揣摩、对情感的体悟,将读书、思考与书面表达相结合,进而把握文章内容、作者情感、写作特点。

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适当摘抄、圈点勾画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著名学者柳诒徵先生特别推崇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指出:“从首至尾细心圈点,难识之字,费解之义,随手札记,检查字书,询之师友。其为人伦、日用、政教、经济种种常识字义,文字易解而宜熟记者,更摘要而熟复之。虽不免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之讥,然犹可收事倍功半之效。”读书时时圈点勾画,将难点、给自己深刻启发的地方等做好笔记,适当分类,读书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师在指导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如果能就上述一系列好的读书习惯定期检查学生,不断督促,通过长期的强化,定能使许多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整本书的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最终上升为学生自身的生活需求。

二、扩大阅读空间,锻炼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的教材内容全是单篇短章,或短篇或长篇节选,如果阅读长期局限在这样小规模的范围里,文学的魅力必然难以尽显。例如短篇小说或微型小说,尽管其起伏呼应、精练跌宕的故事情节相对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的阅读习惯;但长篇经典能容纳极其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通过各个阶层、各种性格人物尽情的表演,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社会面貌,给人以深刻启迪。

学生长期阅读单篇短章,没有足够的阅读空间,再读整本书的时候,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便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

因此,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是课内语文教学的必要补充。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的思想更成熟、更健康,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加强情感体验和文化熏染,提升学生的品位

阅读整本书,可以使学生收获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提升自我的价值观、审美观等。

例如,依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可以在七年级组织一系列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活动。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组织阅读、准备活动、展示成果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得到收获的喜悦和成功的。同时,经典名著对于学生而言逐渐多了几分亲切感,其深邃的思想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才可以给正在迅速成长的心灵以震撼。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较高层次的阅读趣味。

考虑到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面对浩瀚书海,教师首先需要指导学生甄选好书。其次,针对学生的阅读现状,一线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整部文学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使整本书阅读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终身习惯。

参考资料:

1.王蔚《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新民晚报》2009年4月11日。

2.李红《对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教育大视野》2009年第4期。

3.罗敏《今天,我们应该读什么书》,《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10月30日。

4.乔青云《让读书滋养学生的心灵——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思考》,《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年第2期。

5.董菊初、吕志敏《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述》,开明出版社。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撰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全国大纲卷作文评析 下一篇:四月:不漏不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