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策略

时间:2022-07-17 02:39:03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策略

众所周知,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以来,现代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成为发展趋势,人才竞争成为焦点。如何培养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成了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面临的挑战。在知识、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所谓的“传授语文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改变目前课堂上仍然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或主导式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充当的是“思想的启蒙者”、“学识的引导者”、“课上成功学习的合作伙伴”、“课下最亲密的朋友”等角色,与学生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并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督促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领悟文本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觉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等方面加强引领和指导,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学会学习、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基于以上这些角色、目标的定位,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引导策略,以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首先提倡平等互动,营造轻松民主的环境。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看到,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或者说是以教师提问之下产生的一种变相的互动,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民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建立民主的人际关系,彼此平等、和谐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应消除自己外在的权威,去掉外表的威严,和学生共同交流、商讨、争鸣,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关系。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分析,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诚心诚意的信任和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包拯》,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多遍,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疏通课文的环节,教师走下讲台,在学生间巡回,俯身指导,然后面带微笑,亲切地询问学生:“读过之后,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马上主动举手提问,教师没有马上解答,而是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当学生提问告一段落后,看来似乎已经把问题解决了,其实作为老师都知道,还有很多重点、难点需要突出强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于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在这个时候发挥出来,老师说:“还有问题吗?没问题了?那老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来帮我解答一下,怎么样?”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于是,这篇文言文的重点、难点就在这样的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巧妙而自然地加以解决了。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实践。要改革阅读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局面。应该还主体地位给学生,把出发点、立足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实行主体性阅读教学。

加强语言训练,体现阅读教学的本色,阅读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而阅读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例子来训练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对学生而言,语言文字的教学始终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增加积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语文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无法得以完成,学生的语文基础就必然受到削弱。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没有对语言的感受,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之处,重锤敲打,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的精读,“提纲挈领”的略读,“一目十行”的速读。教会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捕捉文章中心的方法,审题的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筛选并提炼加工信息的方法,合理想象补充有关情节的方法,以及规范、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的方法等等。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揣摩与积累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体现阅读教学之本色。

上一篇:谈化学实验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如何转化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