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探析

时间:2022-07-17 01:21:37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探析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教师发展遇到的困境和挑战,阐述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作用,提出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师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教师

发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25-03

教师发展是决定学校发展前景的主要因素,一流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学校发展带来无限生机。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教师在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许多高职院校加强了对教师的培养,此举对激活教师发展内需、推进教师发展机制、搭建教师发展平台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更进一步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形成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教师发展策略指明了正确方向。

校企合作是为了实现高职院校自我发展并与市场接轨、提高教育质量而有的放矢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就其目的而言,在于让在校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实现有效的结合,以便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理论指导的优势,又能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校企合作乃是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注重教学和生产的互相渗透,校企之间彼此支持,资源共享,并最终实现双赢,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推动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内部人才的学历水平,实现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一、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一)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对于高职教师在岗培训等环节的忽视。高职院校是教师的直接管理者,教育主管部门是教师的间接管理者。教育主管部门在高职教师的选聘、任职、职称评定等环节上,大多属于宏观管理,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规则和办法,基本通过参考普通高等院校标准的办法来执行,也缺乏对高职教师的各种培训。而且往往是在高职院校对教师管理出现问题时,才会有相应的管理方案和改进办法,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师的管理并没有走到学校管理的前面,去引导高职院校的发展。学校通常对优秀教师的聘任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比较重视,教师岗前培训相对到位,入职后的在岗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就显得十分薄弱。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多数教师的专业知识单一,知识面不宽,综合素质不高,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而且许多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和成人大专转型而成,教师队伍以中专教师为主,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学能力不足。目前的教师结构、教师能力等都与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瓶颈。高职院校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性教师,还需要具有高技能的实践型人才,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

(三)高职院校教师缺乏提升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的技术平台。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发展自我、提高教育质量而有的放矢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并与市场接轨的目的,采取了校企合作这一重大举措。对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为今后的发展储备人才。把实践教学当做对企业潜在员工的岗前培训,这是企业所乐意接受的。但对于教师,企业并没有培养和再培训的义务,然而,企业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最好的舞台,因此,如果没有学校或者第三方机构支持教师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那么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也是一大障碍。

二、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提高。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要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关键在于教师。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相关行业、专业的从业素质和经验方面,而这方面的素质和经验都不可能通过教师教育在学校内获得,但校企合作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校企合作,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有机会进入生产第一线,接触先进设备,提高自己的生产技能,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不是仅限于书本,脱离生产实践做“填鸭式”的教学,这也为高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对高职教师在岗培训缺乏的有效补偿方式。

(二)有利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将过去熟悉的“系统理论知识”改造成“系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学校从校内封闭教学到开放式的工学结合教学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学生技能学习的需求。随着大众传媒和信息化发展,以及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拓展,教师应不断拓宽知识面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校企合作下教师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给予学生必备的实践经验。教师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了解到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要求,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支撑。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仅限于完成教学工作,还应该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科技研究与成果开发。与普通高校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不同,高职教师偏重于应用方法的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高职教师结合实训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确定研发项目,在研发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中,教师要立足实习基地,加大应用性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社会、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校企双赢。开展教育科研,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科研过程,是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是使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

(三)有利于教师与企业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能力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个人的或共同的),运用自己的长处为他人服务并利用他人的知识和经验弥补自己不足,以形成更大的力量使得双方都能获得利益的能力。当前,教育十分强调团队精神,这便要求教师自身要具有这一品质,学会与人合作是教师职业能力重要一环。合作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合作最需要的是宽容、同心协力、求同存异,缺少这样的和谐,合作就不可能形成合力,合作事项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在校企合作中,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中,与学校共同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及共同开展项目研发等。因此,学校与企业要有“合作教育”观念,互相信任,互相合作,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有机发展相适应,使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如果离开了这种互助合作交流,新的知识就不会得到实践检验,一些综合的、前沿的、新潮的知识更不会被同化在教师知识体系中,教师也不会习得他人亲历实践所总结的宝贵经验,那么成长和发展的速率就会减慢,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缺乏交流与合作导致教师专业的孤立,发展停滞。

(四)有利于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育人模式。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密不可分,课程体系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师教育办学理念、育人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要求教育办学理念进一步更新,迫使教师与社会需求联系得更紧,育人模式更开放、更灵活。

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中心,这要求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知识结构。教师不仅拥有精深的学科理论知识,还应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加快自己职业化成长的速度。要将新观念、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并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教育教学创新力,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经验,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

(五)有利于教师不断深化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由传统教育改革观向现代教育观的转换,意味着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教学研究意识应有所加强。课程开发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校企合作下的课程应该是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创造的教育与实践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教师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学校教育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步伐,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课程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职院校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要根据企业要求设定专业和课程,合作企业的变更、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变化,都将导致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对应调整,这会导致专业和课程稳定性相对较弱,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教师和行业专家应密切联系所在学校和企业的实际状况,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前提,开发出彰显高职院校特色的课程。在专业设置上要针对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针对性强、具有明显职业性和区域性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针对职业技术、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开办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在学科建设上要紧跟本行业的科技前沿动态,以社会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教学实力强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以专业品牌和专业内涵来赢得市场效应,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教师在指导学生生产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生产经验,这是教师发展的源泉。

(六)有利于教师认识和改变发展环境。教师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空间环境,同时,教师要不断自觉努力地拓展出更大可能的空间,这样才有利于生存和发展。教师提升发展的自觉性,其目的是为了使每个教师都意识到自己能成为自身职业生涯的主人,只要努力实现自我更新,就能胜任当代教师的职责,并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活出特有的职业尊严和精神愉悦。

校企合作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教学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这种“生存危机”使教师不得不改变现有状态,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教师不再局限于理论上的教学,而是利用更多的实践习得来支撑整个教学活动,来满足学生就业的要求。唯有认识到这些,教师才会产生投入教育变革的自觉,进而意识到这一变革的实现在通过改变教师自我才能实现。未来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他们工作相关的学科理论与行业实践技能,把未来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定位为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具有教育理论知识、技能与态度,作为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或条件。现代专业教师必须既是教育学者又是行业专家,两者缺一不可。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策略

(一)创新教师的培训机制,探寻教师发展的多种路径。每一位教师都有发展的需要,都有面临观念更新、知识更新从而跟上时展步伐的需求。因此,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项目,对提升教师的素质具有现实意义。校企合作教师的培养有很多种形式,如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取资格证书;制定职教教师入职标准,建立在职教师资学位制度;注重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让更多教师参与培训;专业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单位实习、挂职锻炼;校企双向互派学习,让教师直接深入到第一线,企业直接参与到学校办学过程中;共同参与企业研发项目,以促进教师相关专业的发展,等等。这些培训方法都能积极推进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培训走向社会化。

(二)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时代需要的新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教师队伍力量不强。专业教师虽有深厚的学科理论知识,但缺乏对行业实际工作的了解,因而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致使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较严重,很难成为学科带头人。因此,强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双师型”师资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来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引进或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企业或行业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或做兼职教师;二是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学校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使教师接触现实岗位工作环境,了解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和业务要求,使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要求。

(三)积极推进校企间学术科研交流,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带来的对于科研能力的强调,迫使教师应以本专业本学科知识为主线,紧跟科技前沿动态,积极主动向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深入。校企合作的开展帮助教师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结合点,更有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学校凭借人才集中、技术集中的优势,尽可能地派出教师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进行科技开发,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加强校企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能活跃学术氛围,增强科研实力。在交流研讨过程中,既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又能提升教师业务和科研水平。校企间的学术科研交流,也是强化教师为地方服务的功能,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社会服务职能是教师的人才培养职能和应用技术研究职能的合理延伸。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

(四)制定优质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校在制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依据企业的需要,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是推动专业建设和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课程体系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开设一些实效性高、应用性强、对学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优质课程,筛选出符合学校发展、企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过程中,要明确各自的职责,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和核心力量。在合作中教师和企业专家可以取长补短,如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教师会碰到大量需要规范的内容,而教师对现实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和行业标准知之甚少,因此,这就要求引入企业、行业界的技术力量,由企业专家为教师提供智力、技术支持。企业专家分析出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对开设的课程才具有特别指导性,开发出的课程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胜任某一岗位或者相近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优质课程建设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五)建立专门的校企教师发展组织机构,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停留在表面层次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并没有达到深入的校企融合的合作程度,这种合作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并加深,归根到底是缺乏校企合作制度的支撑。为此,应考虑要充分利用政府机构的桥梁职能。目前,国家没有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使得校企合作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为了实现校企两方面达到“双赢”的目标,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需要政府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让企业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学校在关注企业需求变化的同时,应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方向调整以及培养规模的衡量和培养方案的制订,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作做好。例如,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企业工作站、教师国际工作站、青年教师工作室、青年教师成长学校等,搭建优质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保障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爱荣.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及途径初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2]李书恒,等.国际化背景下的教师发展:加拿大经验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12(5)

[3]张华.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策略[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4]王.教师发展:从自在走向自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7

【基金项目】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基金项目(2011YB07)

【作者简介】粟艾华(1970-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

(责编 卢 雯)

上一篇:论高职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 下一篇:学风建设视阈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