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联涛:监管对冲基金

时间:2022-07-17 08:41:22

沈联涛:监管对冲基金

构思为对冲基金构建一个中介信息披露方面的全球一体化的监管准则,适逢其时

对冲基金上一次被视做洪水猛兽,是在1997年至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当时,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指责乔治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操纵马来西亚货币,索罗斯则声称马哈蒂尔不懂市场。

关于是否应该监管对冲基金,当时存在巨大的争论。香港、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地的金融监管者认为,对冲基金加剧了其币值的波动。但是发达国家并不同意这一看法。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有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上,也出现了要对冲基金增加信息披露的要求。

但是,对冲基金的能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即使在1998年发生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且一度危及美国金融体系稳定的事件之后,世界各国在监管对冲基金问题上,仍没有达成共识。

可能是由于法郎曾经遭受攻击,对于对冲基金,法国人一直抱有警惕。英国人则认为,没有必要直接监管对冲基金,因为为对冲基金提供融资的主要中介机构(通常是投资银行或者主要商业银行),最清楚应该如何限制对冲基金的杠杆率和风险暴露;他们已经能够进行最优的间接监管了――这里的关键是监管中介机构,而不是作为投资者的对冲基金。

大多数金融中介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在世界各地都处于一定的监管框架之内,但迄今没有任何监管机构来监管对冲基金。其中部分原因是,大多数对冲基金在离岸金融中心(比如开曼群岛)登记注册,位于各国监管机构管辖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对冲基金只向富人募集资金,而不直接零售给散户投资者。

正因无需面对同样的监管审查和合规成本,无需对公众披露信息,对冲基金形成了敏捷性等诸多市场优势。2000年以来对冲基金的快速扩张,正是来源于这种不同监管要求的监管套利。

目前,对冲基金集聚的资产金额高达1.5万亿美元,数量接近1万家。对冲基金业内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具体而言,这次扩张表现出了三种特点:

第一,大型的综合性基金(macro funds),如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开始缩小规模,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在小市场上太大和太有冲击性使得他们成为了监管者监视的目标。

第二,小型的专业性基金(boutique funds)开始兴起,许多富有经验的投行人士和顶级基金经理出来做自己的对冲基金。一些投资银行发现,他们可以将一些“敏感性的业务”外包给这些小型对冲基金来做;也可以参股他们,或者成为他们的主要经纪商来获利。

第三,也可能是最重要的,这一时期,美联储维持低利息及日本央行推行“零息战略”,也使得对冲基金获得了巨大的成长机会。他们通过借入便宜的日元,购买收益率更高的美元债券和新兴市场票据,获取了巨额的套利利润。

近年来,许多美国小型对冲基金破产。加之一些对冲基金从事市场操纵造成不良影响,要求监管对冲基金的浪潮重新启动。

比尔唐纳森在去年卸下美国证监会主席职务之前,推动实施了对冲基金在筹资时须注册备案的规定。上个月,欧洲中央银行提出,对冲基金是金融市场稳定的主要威胁之一。他们认为,对冲基金集群式地、步调一致地采取行动,会使得金融波动性的传染变本加厉。

事实上,一只基金使用衍生产品等复杂工具来对冲风险,并无可厚非;从促进市场竞争的视角来看,也不是坏事。让监管机构担心的是基金们的群体行动,这种行动很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一旦对冲基金或者别的身份不明的投资者能够联手操纵一个小型货币价格的上下波动,而该国的中央银行又没有足够外汇储备来维持货币稳定,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在今天的市场上,对冲基金的杠杆率平均高达基金金额的四倍左右。这意味着,整个对冲基金群体差不多可以调用高达6万亿美元的财力。如果世界各国的竞争条件依然参差不齐,那么单靠世界各国2.5万亿美元的官方外汇储备,显然是不足以应付这些基金的巨大冲击的。

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但是没有一个全球性的中央银行,也缺乏一个全球性的监管机构来保证各个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

可以说,在对冲基金的全球监管方面,是存在真空地带的。构思为对冲基金构建一个中介信息披露(intermediary disclosure)方面的全球一体化的监管准则,适逢其时。■

上一篇:范卓云:A股H股接轨可期 下一篇:江平、张千帆、林:突发事件中的新闻自由与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