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如何利用“错题集”提升学力

时间:2022-07-17 07:49:50

浅谈学生如何利用“错题集”提升学力

什么是学力?汉语词典里对学力的解释是:是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那么,地理学力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通过地理学习养成的智慧能力,不仅包含学生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还重视学生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综合素养。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旨在测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必备的地理素养,注重测试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初步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技能与形成的地理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地理高考考试大纲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要求如下: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达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解读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下面,笔者简单地总结一下常见的提升地理学力的方法。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时,往往会抓住一些事物的主要特征去识别它们。比如,在讲解褶皱地貌时,我们常要求学生理解倒置地形的成因,并且在考试中也多考查“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样的地形成因,使得学生他们反而忽略了正地形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地质构造特点。

例1:图1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1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了(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在做这道题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山地的顶部有侵蚀,他就会立马调出脑海里的倒置地形的成因,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而这类题目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除注意到顶部岩层有缺失,还要注意观察岩层的弯曲状况。图中隧道穿过的岩层明显是岩层向上弯曲,虽经过了外力作用,但仍然比周围地区高,所以该地属于“正地形”,正确答案为D。

二、相似材料,需明辨

地理考试的知识点是有限的,但是题目却是灵活多变的。如同一个知识点,命题者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查,甚至给出不同的图形,使得学生在面对陌生图片时常难以下手。因此,在面对不同的考查方式时,学生要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方面,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做到“做一题,会一类”。

例2:下图表示的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在图中空白框内,确认三大类岩石及岩浆的位置,并准确写出它们的名字。

这类题目,出题者意在考查学生的程序性知识。对图2中的三幅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看到这类题目时,首先找到三个箭头同时指向一个框的,这个框就应该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这个框就应该是岩浆岩。这部分运用的原理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可以通过重熔再生作用生成岩浆,但是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喷出冷却凝结生成。这就能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一类问题最本质的解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三、题干信息,要用足

例3:图3是“我国东南某地城乡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图3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影响该工业区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A.风向

B.水源

C.政策

D.土地

这类题目,题干信息中既有文字又有图,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常常会只注意图片,却忽略了文字中的关键字。这就要求学生在做题遇到阻碍时要重返题干,在文字信息或图表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在学生审完这道题后提示学生,只要将季节的风向画出,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下一次面对陌生题干的时候,就会做到心中不慌,并能尝试从中找到突破。多练习几次后,学生面对这类题目时就有了一双“火眼金睛”。

四、对比分析,掌握全

在地理必修1的第五单元,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学生往往在面对不同图形的时候,做不到准确辨别出哪一类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哪一类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哪一类是垂直地域分异。

例4:

在学生的“错题集”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三张图片放在一起,这样学生在考前复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抓住辨别三种不同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深刻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转化,成功地将知识层的地理学力提高到能力层的地理学力。

五、字里行间,抓主干

地理试题往往是依附于一定的材料情境而存在的,出题者的命题意图不同,设置问题的主语就不同,往往最后的答案也是不同的。例5就是相同材料,不同题干的两道题目。

例5:上海浦东新区、成渝实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我国的三个“两型社会”实验区。读“三个实验区的位置示意图(图5)”,完成下列问题。

(1)促使武汉成为“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

B.政治经济

C.河流因素

D.科学技术

(2)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矿产资源

B.政治经济

C.河流因素

D.科学技术

上面两道题目的材料是一样的,选项也是一样的,可是主题干不同。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可能会忽略两道题目的差异之处,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可在落实到“错题集”上的时候,画出两句话的主干。第一问的主干是武汉成为中心城市的区位因素,是因为武汉是湖北的省会,是政治中心;第二问的主干是武汉市形成的区位因素,考查的是对城市形成区位因素的选择。

在解读完这类题目之后,学生应对题意最初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反思审题时遗漏的知识,为何会遗漏;对题中主干的理解存在什么样的偏差,为何会有这样的偏差,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在反思过程中达到对某些知识的补漏、知识结构的优化,从而巩固和深化复习的成果。

六、局部图形,整体看

例6:图6为“洋流示意图”,其中表示北半球中低纬的环流是(

这种局部图形,是考试中常见的考查学生基本功的题目,要求学生既要会整体图,还要会局部图的理解。在“错题集”的订正过程中,学生有必要将图7也画在这道题目的边上。当然,在日后遇到这类局部图形的时候,教师应让学生在图的边上画出整体图形,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畅、正确地解答题目。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不断反思我们自己做过的题目,反思做题时的得与失,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摆脱“题海”,从而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学风培养 下一篇:小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