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方向

时间:2022-07-17 05:59:29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方向

[摘 要]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产学研合作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找出其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影响因素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一、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上世纪80年代,广大科研人员突破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的束缚,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涌现出一大批“星期日工程师”,推动了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乡镇经济发展。

初级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产学研合作开始进入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时期。1992 年,原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9 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最具有代表性。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

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9月,教育部与广东省联合签署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启动了国家层面产学研结合的试点工作。2007年6月我国四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布成立,四个联盟集中了18所一流大学、9家骨干科研机构和26家龙头企业,标志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9年,科技部下达了《关于做好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通知》(国科发计〔2009〕190号),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科技人员派驻企业行动的序幕,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

二、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态势

在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过程中,合作的组织形式开始呈现出多样化,从以往的联合攻关、技术转让,出现了共建经济实体、共建研发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派遣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基金或奖励基金、共建技术创新联盟等多种模式。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越来越接近市场,有利于科研成果价值实现,有利于企业获得技术供给、持续的知识,有利于企业加速创新和自主创新。

多年来,产学研结合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在政府引导下,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积极运作、实施,通过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教育与科技体制的改革,科技与经济紧密地结合。特别是近几年,以构建技术创新链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开始出现,产学研合作开始着眼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

我国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的规模小

现阶段我国产学研合作形式主要以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为主,大部分企业领导对产学研合作缺少战略性的设想,,仅满足于有限的项目合作。其他形式的合作比较少,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另外,合作的成效低,往往有头无尾,合作中的摩擦与矛盾比较多。

二、高校的研究成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高校、科研机构往往只能提供前瞻性、实验型的专项技术,一般是一个实验室样机,不能跟踪产品小试、中试和批量生产的整个技术开发环节,而这几个中间阶段正是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重要环节,结果是科技链与产业链相脱节,造成合作失败。这种情况在委托开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产学研合作中主要的问题所在。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

一、利益分配的不明确

在有些产学研合作的项目中,企业积极性非常高,科研机构和高校提供的技术也很好,但合作的过程却是非常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合作中各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合作初期较容易达成一致协议,当科研成果转化为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品时, 常常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最终可能把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合作创新扼杀在了摇篮里。在我国现阶段合作各方的利益分配,尤其是创新转化资金的分配、知识产权的分配等,处理不好会造成前功尽弃,导致各方利益的流失。

二、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足

由于我国体制改革还未完善,从客观上造成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国有企业不论技术创新成功与否,与领导者并没有生死攸关的关系,导致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不高;比较而言,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面临的是若不创新则被淘汰的市场竞争,但他们在选择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时候,大多数停留在模仿和“喂食”上,偏重引进和重复建设,忽视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失去了实际意义上的创新主体作用。

三、评价体系的不健全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忽略了“市场价值”,只体现 “技术价值”,结果导致科研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和地位,进行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研究。科技成果不具备工业化生产可行性,不具有市场领先性。市场价值的欠缺,造成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所以,健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评价体系,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对策

一、加快立法支持,规范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市场行为

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法规支持,政府尽管已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在一些方面还需要加大支持力度。适时推出相关法律,建立企业的信誉评价体系,如将技术转移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来推动研究成果向企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法,加快新技术应用与开发,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贸易和竞争法等,以规范产学研的市场行为。

二、拓展融资渠道,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

从总量上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远低于发达国家,缺乏应用开发投资。大学科技成果资金主要来源为国家拨款、自筹、银行贷款等,缺乏风险投资的帮助和支持。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风险资本的退出,支持和壮大风险投资队伍,实现大学科研资金的支持从单一依赖于政府向依靠风险资本转变,为我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

三、转变大学办学理念,改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评价体系

高校成果转化的基础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办学理念,它决定了能否产生以及产生多少满足社会需要的科技成果。这是我国许多大学有待加强的地方,人们关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却很少关注大学如何建立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因而难以形成大学促进社会经济,社会回报大学的良性循环机制,大学在科研管理体制上与市场经济严重脱节。

要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投身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就需要在成果奖励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由现在以论文多少和实验室成果鉴定为主的现状, 向项目能否转化和有无显著的市场前景方向转变;在成果转化后的收入方面,学校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对特别有前景的项目给予一定的风险投入。高校的科技成果实用价值大,含量高,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低成本、高附加值,就是利润。高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有利于产业链的形成,从而实现产业的聚集,进而实现创业主体的聚集。这种聚集效益的形成和放大,促使当地政府为改变投资环境而出台相关政策、寻求新的机制。因此,大力开展高校产学研相结合工作,不仅可以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可以推进我国全民创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江春,王朋岗.基于市场失灵视角的产学研合作对策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6.

[2]王迪.国外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7.

[3]段瑞春.论产学研合作理念、机制与法制[J].科技与法律,2008,2.

作者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 陕西西安

上一篇:高校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太极柔力球项目的价值... 下一篇:浅谈“势”对管理者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