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类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

时间:2022-07-16 11:58:04

电力类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主动适应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需求,既能胜任现有工作岗位,又能适应电力技术发展创新的需求,使之奠定足够的理论与技能基础,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促进电力行业技术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专业基础;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28-02

一、电力类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基础教学改革调研

1.指导思想。为使电力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缩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来研究分析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调研过程。组织相关教师在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院校作为调研单位。调研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现场交流、座谈和网络查询等形式,了解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及其人才队伍状况;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现状及人才培养的缺失等。调研的企业院校有:中国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浩天电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恒都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等。

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及其人才队伍状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力工业进入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其间,电力类专业教育培养造就了一支工程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国电力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电力行业的人才培养在发展中的不足。首先,电力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电力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标志着我国的电网建设和输变电设备制造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教学条件上,大部分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教材陈旧和教学内容落后,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其次,从目前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的普遍现状来看,电力行业员工数量非常庞大,更新缓慢,造成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活力;而当前电力企业中,即懂经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远远达不到需求。[1]

三、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现状及人才培养的缺失

通过对电力类近三年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调研,发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承担电气一次、二次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监视、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但理论知识的储备单薄,缺乏提升的空间,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较差,创新意识淡薄。近年来,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忽视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培养,片面理解和过分强调“职业岗位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理论素质”的养成。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的领导、老师以及学生、家长把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学生素质的标准定位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毕业生的就业率的高低”层面上,而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考虑,没有为学生将来的利益、今后的发展以及人生中的再就业夯实基础,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理论素质偏差”,毕业学生自我发展空间不足的严重后果。由于这一结果的隐形特征和滞后特性,导致目前得不到广泛关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岗位和技能的变换及更新速度加快。以“胜任某种岗位”、“具备胜任某种岗位的能力”是传统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不适应职业岗位变迁的需求。如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就业型”教育,而急切需求“创业型”教育。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创业型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前,电力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实现具有“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岗位的适应能力――实现电力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管理与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向某一岗位群输送人才,而应立足于现在,更应着眼于将来,要为学生长远发展、技能提升奠定基础,以促进电力行业技术的进步和高水平的发展。

四、电力类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建议

1.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要“一手抓基础理论,一手抓实践能力”。遵循“以感性引导理性,从实践导入理论,从形象过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通过多种工作任务,导入和加深理论内容的理解,同时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使我们的专业基础教学适应不断发展的电力技术,适应电力行业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电气类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基础理论――基础实验、实训――职业资格培训”的基础课程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广泛调研现代企业对电力技术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及技术规程规范,按照在职业岗位上活动和发展所需具备的电类专业基础的知识与能力,设计基础理论――基础实验、实训――职业资格训练三个教学模块。

3.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地开放专业基础实训室。由多名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学生电工电子设计科技活动的辅导,通过开设科技讲座、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应用新思想、新技术、新器件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明显提升。

4.广泛调研现代企业对电力技术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及技术规程规范,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训练学生的电工岗位资格能力,树立工程意识。

5.课堂教学采用自助式学习小组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安排工作任务,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发挥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完成任务中每一项活动,从而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及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创新品质,为学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主动适应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需求,既能胜任现有工作岗位,又能适应电力技术发展创新的需求,使之奠定足够的理论与技能基础,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促进电力行业技术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因此,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吉臻.从行业需求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2008,(3).

上一篇:高职影视专业《影视作品分析》课程的定位及教... 下一篇: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