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双反”调查:贸易保护主义新态势

时间:2022-07-16 11:37:26

美国对华“双反”调查:贸易保护主义新态势

[摘 要]美国对华“双反”调查呈现两反调查并轨进行、立案调查愈加频繁、调查产品主要集中在钢铁行业、税率奇高等特点,在美国相关法律中存在大量针对中国的歧视性条款,其实质是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目的是为保护本国工业、维护霸权地位。

[关键词]“双反”调查;贸易保护;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22-03

作者简介:杨海艳(1981-),女,湖北随州人,硕士,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

一、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的特点

根据中国贸易救济网的资料统计,截至2009年,美国对华共发起了23宗“双反”调查案件(详见表1)。这些“双反”案件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1.“两反调查”并轨进行

这23起案件尽管都是分别立案,但是立案之后的工作却是同时进行、合并调查。例如:在立案之后,应诉企业需要填写调查问卷,反倾销和反补贴的两份问卷是在同一时段填写的。此外,美国商务部对反补贴和反倾销的终裁也是在同一时间作出。最后,国际贸易委员会对是否存在损害的裁定也是合并作出。这些都显示出美国对华“双反”调查是并轨进行,合并调查的,因此,应诉企业的难度大大增加。

2.“双反”立案调查愈加频繁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对华实施的“双反”调查,2006年仅1起,2007年激增到7起,2008年为5起,而2009年达到了10起。可见,美国对华“双反”调查越来越频繁。美国的这一举动,势必引起其他国家效仿。据统计,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球对中国的“双反”调查案件已经达到30起。全球对华“双反”案的增加显示出了美国在对华问题上对其他国家的示范作用,因此,我国必须重视美国对华的贸易保护措施。

3.“双反”调查产品集中在钢铁行业

美国实施“双反”调查的产品集中在钢铁行业,上述23个被调查的产品中,除了铜版纸、复合编织袋、热敏纸、亚硝酸钠、柠檬酸、带织边窄幅织带、镁碳砖、钾磷酸盐和钠磷酸盐外,其它的14个产品均属于钢铁产业。美国频频对中国的钢铁行业实施“双反”调查,与其国内钢铁行业不景气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暴露了美国保护其国内工业的真正意图。

4.税率奇高

本文对已经终裁的22起案件(铜版纸案胜诉除外)的税率进行了统计,这22起案件所征收的最高税率全部超过了140%,最高的合并税率高达701.47%。奇高的税率显示了美国对华实施“双反”调查的决心,同时也对中国被诉产品设置了更高的“门槛”。

二、相关法律解释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美国一些产业已对中国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但当时都被美国政府予以否决,其根本原因在于开启“双反”调查和采取措施必然会导致重复征税,这是世贸组织规则所不允许的。

1.世贸组织相关规定

在美国对华首宗“双反”调查案中,中国曾就此事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此案因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裁定铜版纸无损害而取消了对中国企业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决定,为此世贸组织也就不予追究。世贸组织尽管没有对该案作出裁定,但是从美国主动让步的做法不难看出,他们对“双反”调查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中能否胜诉也毫无把握。

根据世贸组织《SCM协定》的相关规定,“补贴”只有同时满足3个条件才能成立:(1)提供了财政资助;(2)资助是成员领土内的公共机构提供的;(3)授予了某项权利。协议并不对各国采取的补贴一概进行管制,只约束“专向性”补贴,即给予特定企业或产业的补贴。而中国遭到美国“双反”调查的大多数企业并非国有企业,并不符合《SCM协定》中关于专向性补贴的相关规定,美国对华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双反”调查是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定的。

世贸组织协定在洽谈过程中确定了其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等,以确保各国处理好相互间贸易关系。《反倾销协议》《SCM协定》实际上就是公平竞争原则的重要体现。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和《SCM协定》在限制国家干预、防止不公平竞争的同时,也在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即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本身成为公平贸易的障碍,也就是政府滥用这两种手段达到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为此,世界贸易组织为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规定了严格的程序,而美国对华发起的19起“双反”调查案违反了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定,应该予以制止。

2.美国相关法律

纵观美国的相关法律文本和法律实践,其中存在很多针对中国的歧视性条款。

首先是非市场经济问题。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美国以中国市场体制尚未建立,价格无法反映成本,要求将一些成员对华实施的歧视性反倾销国内立法多边化和合法化,即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不考虑中国产品的价格和成本,直接使用第三国的替代价格。近年来,中国政府把非市场经济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外交手段,向各国申请,要求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自2004年4月14日新西兰第一个承认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以来,至2009年5月20日已经有97个世贸组织成员承认了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然而,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却始终没有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这些国家和地区恰恰是对华反倾销比较多的。综上所述,美国“非市场经济”条款实际是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的手段之一。

其次是对所谓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实施“双反”调查。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非市场经济国家”是否适用于美国的反补贴法就已经存在争论。1983年,美国钢铁生产商针对自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碳钢盘条提出了反补贴调查申请。对此,美国商务部于1984年5月作出终裁,认为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原告乔治城钢铁公司不服,上诉至美国国际贸易法院。1985年,美国国际贸易法庭经过司法诉讼程序,了美国商务部关于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裁决,判决原告胜诉。美国商务部不服国际贸易法院的判决,向美国联邦巡回法院上诉,认为国际贸易法庭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不当。1986年9月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作出判决,撤销了国际贸易法院的判决。这就是著名的乔治敦城钢铁案。由于判例法是美国国内法的重要渊源,因此该案便成为美国国内的一项判例法,即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不适用美国的反补贴法。基于这种法律体系,一直以来,美国始终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将中国纳入“非市场经济国家”范畴。因此,尽管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实施了大量的反倾销措施和保障措施,但一直未实施反补贴措施。

在当前美国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下,对于倾销幅度的计算采用的是替代国的做法,在倾销活动当中已经包含了补贴(假如存在)在成本当中的反映。而美国对中国实施“双反”调查,既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采用替代国的高额成本来计算成本,得出不合理的倾销幅度,对中国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同时又将已经计算出的补贴重新来核算,额外再计算补贴成本。这种重复计算、重复征税的做法不仅是对WTO《反倾销法》和《SCM协定》的滥用,更是对中国企业的不公正和歧视。

三、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的具体措施

美国已经终裁的12起对华“双反”案件中,合并税率最高竟达到701.47%,奇高的税率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商务部在认定和计算时存在着严重的技术性错误。

1.贷款的认定

《SCM协定》第一条明确规定了补贴的范畴,从规定可以看出,WTO所限制的是政府行为,但是美国商务部在调查的过程中却将中国的所有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均视为政府行为,用《SCM协定》第一条A款的相关规定予以限制。这种将企业运作中很正常的商业贷款行为也视为政府补贴的做法很明显是一种歧视性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另外,在美国商务部看来,这种贷款行为尽管是对某一家企业的,但是其他相关联的公司也同样获得了某种利益,从而应该遭到制裁。这种观点也是严重错误和不公正的。根据《SCM协定》第二十七条第14款的规定:发达国家应该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特定的出口补贴行为进行审查,以检验该补贴是否符合该国的发展计划”。而美国在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进行审查时,完全无视中国的国情,作出了诸如“中国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为政府补贴”等错误论断。

2.利率问题

在计算中国产品的补贴额度时,美国认为,中国对出口收汇荣誉企业规定的优惠利率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不可否认,中国对部分企业确实存在一定利率优惠,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出台的《出口收汇考核试行办法奖惩细则》的第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对出口收汇荣誉企业的人民币贷款利率可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利率基础上适当下浮,最高下浮幅度为10%。”实际上,这种优惠利率完全是一种货币工具,在美国等其他国家也是非常常见的。特别是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美国也曾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利率政策来提振楼市。因此,美国将中国的一些优惠利率视为补贴是错误的。除此之外,美国商务部还认为,中国政府对银行领域存在巨大干预,因此,银行所提供的贷款不能代表真实的利率水平。为此,美国商务部摒弃了中国的通行利率,而是按照其他国家的平均贷款利率来计算,这种做法也是完全无视中国国情的做法,也是错误的。

四、结语

美国在对华“双反”调查过程中,完全无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在国内法律和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针对中国的歧视性条款,完全是一种贸易保护行为。究其原因,一是为了保护本国工业。自1993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各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内经济萎靡不振。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美国试图以限制从中国进口产品来达到工业复兴的目的。二是为经济不景气寻找“替罪羊”。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受到国内民众的强烈指责,特别是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已高达8.5%,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美国必然希望找到一个“替罪羊”来推卸责任。三是霸权主义思想作祟。自1945年美国成为新的霸权国以来,在世界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然而,随之而来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经济衰退期,美国的霸权地位也开始动摇。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对经济的治理成绩卓越,受到世界各国的称赞,使得美国霸权地位再次受到挑战,这些都促使了美国对中国高举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

[参考文献]

[1]Julia Ya QIN:WTO Regulations of Subsides to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China Accession Protoco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Vol.7,No.4,2004.

[2]Francis Snyder.The Origins of the Non-market Economy[J].European Law Journal,2001(9).

[3]郭寿康,赵秀文.国际经济法[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4]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上一篇:我国征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下一篇:扩大黑龙江省农产品对日出口的新思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