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视野下习语翻译中的异化

时间:2022-07-16 11:05:49

语言相对论视野下习语翻译中的异化

摘 要 在语言相对论视野下,习语翻译采用异化策略,首先这些新的含有异国风味的习语能让读者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及充实和繁荣目标语言文化,然后因为语言对文化的反作用,这些新的表达形式会对读者的思维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作者认为在习语翻译中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异化原则。

关键词 语言相对论 习语 翻译 异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语言相对论的核心内涵是,人类不仅生活在客观世界里,也生活在主观世界里;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结构,不同的语言结构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习惯,导致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世界,从而导致他们对世界有不同的感知、对世界产生不同的看法;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强烈影响和制约着思维。习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最为精彩的一章。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习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和文化意象,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大自然、动植物、历史、典故等等,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与结晶,这些特点可以说是英汉习语的共同特征。

异化的翻译在保留了外国文本中之异,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为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既忠实了该句的原意,又能巧妙地把源语言文化介绍到目标语言,让广大读者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处理,显然弥补了归化翻译的不足。比如,英语里有这样一个习语poke one's nose into something,从字面上看好像可以解释为“把鼻子伸到某样东西里去”,其实这个习语的意思是说某人“管闲事”。英语里还可以用nose的派生词nosy表示爱管闲事。可是要把这条习语翻译成对等的汉语习语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在中国文化里鼻子的意象与管闲事并没有什么联系。汉语中鼻子倒是和“方向”有关,比如可以说被人牵着鼻子走,指一个人失去了主动权,没有了方向。

翻译负有文化交流的使命,即尽可能地把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介绍给另一个民族。尤其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的今天,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已经跨越了地域、国家和名族。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频繁和便捷,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名族的文化可以对全球化带来的他国文化充耳不闻。早之前鲁迅先生就特别强调译文要“保留原文的丰姿”。英语里有一些习语最初被直译成汉语,由于种种原因,如通过翻译名著流传,或经由媒体传播等等,最终在中文里固定下来,成了汉语的一部分。这对发展和丰富本土文化都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下面列举的习语就是英译汉异化译法的例子,有的已广为中国人所接受。

(1)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直译后完全保留了原文的意象,中文里有一个意义相近的习语“全副武装”,虽然也可以用来翻译armed to the teeth,却不如直译来得传神

(2)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条习语源自《圣经》,在中国流传使用非常之广,以至许多人以为它是中文里固有的习语,这也说明这条习语译得非常成功。如果译成“报仇”或“复仇”则远不及保留意象的直译生动形象。

(3)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的汉译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因为“狼”和“羊”这两种动物产生的意象在中西文化里基本上是相同的

(4)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也已基本上被中国人所接受,虽然中文里有核心意义与之相同的“一箭双雕”和“一举两得”两条习语,但“一石二鸟”的译法使人耳目一新,并且丰富了汉语的成语。

(5)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也很容易理解。罗马帝国在其所辖范围内广筑通往都城罗马的道路,加强统治,这条习语凸现了罗马城盛极一时的景象,俨如世界的中心。含人名、地名的习语原则上不采用异化译法,因为原文的名字到了另一个语言里往往失去了它们在源语文化里所产生的效果,但此句却采用了异化译法:一是因为罗马作为著名的罗马帝国的都城,中国人并不陌生,也易于接受;再者,中文里没有类似的表达法,无法归化;第三,似乎也难以找到一个准确而又简练的词组来进行折中翻译,所以不如用异化法来得直截了当。

最后,随着各国间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本国文化对异国文化越来越采取宽容的态度,异化的翻译也慢慢为读者所接受,并开始领导新潮流。语言中的习语翻译也是这样。

参考文献

[1] 曾祥芳.中西文化对比与英汉习语谚语翻译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6).

[2] 王麟凤.英语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19(4).

[3] 彭志刚,吴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20(3).

[4] 龙晓明.英汉习语与中西社会文化[J].学术论坛,2010(9).

[5] 常宗林.英汉语言文化学[M].中国海洋大学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究 下一篇:风骨冷然 气韵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