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隐私

时间:2022-07-16 04:39:28

当代艺术的隐私

[摘要]当代艺术在我国历时20余年,逐步从边缘状态走向大众。一般而言,我们对于当代艺术的认知习惯于在现代、后现代的理论框架之下。本文试图从当代艺术创作自身勾画当代艺术概貌,以寻觅其背后隐匿的思想碎片。

[关键词]当代艺术;隐私;话语;观念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67-03

步入21世纪,我国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仍然坚持着以写实为主要手段的现实主义指导方针(这里指绘画),这一点从我们的教学课程设置中足以看出,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以素描造型训练、色彩造型训练为主要内容,高年级的创作课程一般也借助写实的基本能力去发现、表达对艺术美的理解。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矢志不渝地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手法?一言以蔽之,现实主义更有益于我们挖掘、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得学生系统、有效地掌握艺术创作方法,表达生活中的美以及对祖国、人民的热爱。21世纪,全球化触角几乎延伸至地球的每个角落,各种艺术思潮不断地冲击着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正如中央美院潘公凯院长在《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院长报告》中所说:“在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架上艺术’已然走向衰落,逐渐被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等一些全新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语言所替代,这种趋势造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困惑。”回避各种当代艺术现象固然不可取,那么,如何在这种背景之下坚持与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讨论,似乎很有必要。

自从20世纪80年代当代艺术在我国萌发以来,艺术理论界对于当代艺术的讨论似乎不绝于耳。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对于新生艺术现象的关注,或者说我们想理清当代艺术这一艺术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代艺术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域。在我们的思维习惯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对一个现象近乎本能的考问,所以,我们很想搞清楚当代艺术是什么?这是一种本质论的提问方式。当代艺术恰恰回避了“艺术是什么”这样的理论纷争,艺术尚且存在概念上的迷思,况乎当代艺术。当然,迷思不等同于不可知论。当代艺术是什么,我们可以暂且搁置不论,不如先看清楚“当代艺术的样子”以及“样子”背后隐匿着的碎片,即属于当代艺术的隐私。

一、从话语到话语权

我国当代艺术发端于边缘,这种边缘性决定了当代艺术对话语权的欲望。话语权如何索得?只有通过话语。当代艺术的话语权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即艺术创作语言、艺术理论语言以及宣言与口号。

当代艺术艺术语言的实现与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架上艺术走向衰落紧密相联,并以此为契机尽其艺术语言之能事。从作品的内容看,首先是对传统的现实主义体裁的反驳,从表现典型性的人物与事件逐步转向个体人性与社会生活的探微。形式的技法层面,现实主义一贯运用的写实手法被旁落,从中可以找到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子。从材料上看,当代艺术的艺术语言表达倾向于各种材料的可能并身体力行,包括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各种工业制成品、生命体、多媒体影像技术等,在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消解了艺术。正如朱青生所言:“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一切皆可能成为艺术,艺术是什么便不得而知了。

当代艺术的理论语言和现代、后现代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包括了对西方艺术理论的探究,同时有着若干误读。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家们最擅长于摆出思辨的姿态,从韦伯到哈贝马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艺术家不是哲学家,尽管现如今的艺术家(尤其当代艺术家)颇为热衷探讨哲学问题(主要是后现论),大有“言必称希腊”的趋势,但学科之间的融通并不意味着趋同。当代艺术家们的艺术理论话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晦涩,想深刻领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表现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对话。

当代艺术家以先锋派的姿态出现在我国艺术界。作为先锋派,在摇旗的同时必须伴随着呐喊,于是宣言与口号令人振聋发聩,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宣言与口号不外乎试图打破一个旧的艺术体系,建立一个崭新的艺术体系。近期在北京举办的“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艺术展”上,策展人指出:“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半期,上千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在一个没有画廊、没有美术馆、没有任何艺术系统支持的环境中,以空前的热情发起了一次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这场运动结束了近百年来的一元艺术模式,为艺术创作争取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并使得中国艺术从此迈上了多元化、国际化的道路。从1985年以后,‘当代艺术’便不可逆转地成为推动中国艺术的主导动力。”分析策展人的话语,其言辞诸如“百年来的一元艺术模式”、“当代艺术便不可逆转地成为推动中国艺术的主导动力”等,则有失公允,但作为口号却很有市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

话语的表达是为了话语权,至于话语怎么样倒是其次,正如早期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一般。早期的现代艺术属于自认为的精英艺术,是小圈子的孤芳自赏而已,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回避传统艺术创作形式,于是产生了许多流派,不同流派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西班牙哲学家奥尔加特曾指出,不是大众不能理解先锋派艺术,而是先锋派艺术家有意不让大众来理解自己的艺术,这缘于现代主义艺术的精英特性和它的‘小圈子’特性。

我国当代艺术在临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崛起的操作模式,所以,对我国当代艺术及其话语的困惑就不足为奇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话语权的获得,有了话语权,当代艺术才成为可能。事实也证明了我国当代艺术已经从边缘状态崛起,成为了一种不可忽略的艺术现象。

二、以观念名义而艺术

当代艺术家们渐离了现实主义(一般被其称为庸俗现实主义)之后路向何方?《读书》2008年第1期载文:“现代主义/当代艺术从未宣布过它们特定的形式,它们带给世界的只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而并非是某种样式的宣言。”纵观我国当代艺术创作情况,不难发现“观念”这一语汇被突现了出来。艺术以观念的名义而艺术,这与其说是当代艺术家们的共识,不如说是一次共谋。

传统架上绘画有着记录与叙事的双重功能,艺术家往往通过情节以及情节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与审美感受。这种记录与叙事,客观上起到了照相与文字的作用,就艺术本身而言,则或多或少被记录与叙事所掩饰。当代艺术家们坚起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旗帜,追求艺术自我的存在价值;而不是附加在艺术身上的若干社会功能,这是对传统艺术 记录与叙事功能的弱化或者取缔。随着绘画的记录与叙事功能的淡出,美的衰落这一现象凸现出来,审美及审美判断遭到置疑,与此同时,势必要建构一系列的艺术价值体系。艺术家们可以去审美化,但其必须坚定的认为所从事的活动是艺术活动,作品仍然是艺术品,只不过此艺术非彼艺术而已。所以,艺术观念化过程是艺术家们对艺术、艺术品重新界定的过程,这种界定与表达是多元化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中许多理论被引进来,如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符号体系,艺术作为一种行为等。当然,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反艺术本质论而导致的艺术概念的模糊,从而引发艺术创作观念的相对混乱,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现状。

我们可以从众多当代艺术作品中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即对传统艺术审美的疲倦,或者说是去审美化。当代艺术家们认为:“艺术和美并没有必然联系,也并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寻找到美。”一旦艺术活动远离了审美诉求,只能剩下对艺术现象的解释,并通过这种解释来证明艺术和艺术家。各种艺术现象的解释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或多种观念、观点的表白。由此看来,当代艺术的观念化应该是合乎情理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代艺术家背离的是传统的艺术审美,近代美学所研究的纯粹形式及其意味,还是为许多当代艺术家所接受的。

在观念的保护下,艺术被多元化了。我们不能从哲学层面来解释观念是什么,但起码看来观念是一种理性的思考结果。观念的艺术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原始艺术:“‘观念’是通过寓意的手法,将抽象的概念赋予可视的形象,或称作‘意象’,即将某一意思加于某一形象上,所谓‘示意取名’。”“某一意思”是基于一定理性基础之上的艺术理念,当代艺术在观念认识的过程中恰恰是迷失了“某一意思”与理性,这或许也是我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悖论。

三、无厘头、调侃与艺术八卦

2007年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那件以艺术的名义压苹果的艺术品。人们在玩味艺术的同时,也品味广场上弥漫着的一种苹果腐烂的、酸酸的酒精味道。从中揣测我国当代艺术,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策展者道德公心的缺失。艺术不是上世纪西方的经济危机,可以将牛奶倒入大海。然而,今天的艺术却可以开着压路机将数吨苹果碾碎。

那么从策展人到艺术家,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德国哲学家、美学家本雅明曾经说过,机械复制时代,传统艺术大崩溃,韵味的消失成为必然。现代主义艺术在韵味消失的同时,也伴随着震惊的到来。上述艺术品不可谓不震惊。由此可见,策展人与艺术家追求的就是震惊,至于批评(或艺术批评)是震惊的余波,越多越好。震惊有什么好处?通俗地讲就是混个脸熟,脸熟也是进入当代艺术圈的门票。

当代艺术为何热衷于无厘头式的调侃?说到底是一种反讽的情结。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经出现的伤痕绘画、政治波谱艺术,已经孕育了这种基调。反讽就是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反衬的方法间接地表达出来,并给予欣赏者一定的思考空间。如隋建国的“中山装”系列,将代表一个时代印记的服装样式与西方古典雕塑相糅合,使得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符号走下神坛,以获得一种戏谑、荒诞的效果,形成较为强烈的视觉与思维的对抗。客观地讲,反讽风格语言的运用,一度创造了不少值得肯定的作品,也拓展了创作思路。反讽的存在与我们现实生活状态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反讽情境,这种情境滋养了我国早期当代艺术。我国当代艺术家们尝到了反讽甜头,于是竭尽反讽之能事,将其无限地扩大化。从早期的政治符号到现在的流行文化,无不成为反讽的对象。当反讽超越一定限度以后,便肆无忌惮地调侃艺术、艺术界以及大众,最终沦为类似于娱乐圈的八卦制造者。我们知道娱乐圈很大一部分的八卦信息,其实就是源于演艺人员自身,目的就是为了见报、上镜头,这种方法也启迪了我国不少当代艺术家。

四、以设计名义而艺术

当代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在一定层面上有融通之处。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对于设计思维的讨论逐步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设计,思维反映设计的本质,也探询设计行为的规律与联系。所以设计思维既是一种思维特质,也是设计的方法论研究。对于当代艺术思维的研究,大家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创造性思维或创新思维,似乎只要具备了创造性思维,所有问题便迎刃而解。艺术的本质是一种创造,创造是艺术与设计的灵魂与核心,但如何创造以及如何实践创造性思维却始终有点形而上。创造性思维与当代艺术的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应该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目前我们对艺术思维研究始终存在着以一般替代特殊的倾向,如“异质同构”、“聚散”、“逆转”、“超前”等思维训练的命题。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复合思维,具有过程性。在艺术设计中将“陌生化”艺术理论运用到设计思维中,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与思维训练模式。当代艺术似乎对于“陌生化”理论更能驾轻就熟。无论是观念化艺术,还是对艺术的调侃,无不显现对于日常生活、艺术活动的“陌生化”处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当代艺术与设计的界限模糊了,很多设计作品就是当代艺术品。当然,这里所言的设计作品,更多的是装饰或工艺设计作品。

属于我国当代艺术隐私的关键词还有不少,如“海外炒作”、“中国认同”、“艺术资本市场的运作”等。我国当代艺术发端于边缘,却身不由己地走上了国际化道路,当代艺术是我国艺术实践活动参与全球化的急先锋。在艺术全球化过程中,当代艺术家在海外获得了某种身份认同,并以一种先进艺术的姿态影响国内的当代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国外艺术资本的渗透与国内艺术市场的逐步形成也成为一种风向标,促进了我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对个体而言,隐私是完全的个人空间,揭人隐私会遭人诟骂。但当代艺术的隐私是属于我国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公共空间,之所以称其为“隐私”,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隐秘性;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当代艺术从困惑、不确定到较为全面的认知也是一个过程。当代艺术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艺术现象,覆盖面也很广,良莠不齐必然存在,这与它的门槛较低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宪.二十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67.

[2]扬旭.艺术被“观念”了[J].读书,2008,(2):104.

[3]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5.

[4]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

上一篇:略论宗教文化的崇拜信仰对藏族佛教信仰和习俗... 下一篇: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敦煌艺术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