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与中学生素质教育

时间:2022-07-16 09:06:48

名著阅读与中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其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促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素质教育既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学教育实践中可以以名著阅读的形式为载体。中外名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倡导中学生阅读名著,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就名著阅读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内在机理,以及我们在实践中推行“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做法进行探讨。

一、名著阅读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经典名著以其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精髓。斯蒂夫•爱伦曾经谈到为什么应该阅读名著时提出:“第一,名著开阔你的眼界。第二,名著助你成长。第三,名著帮助你了解生活,认识自己。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名著可以使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可以肯定,你几乎能够从许多书中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一旦你读进去了,它会把你带到更高的境界。”[2]名著阅读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以下功能。

1.语文素质教育功能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3]从一般意义上讲,语文素质是指语言文字基本功,即我们通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名著具有典型性、学术性、科学性、规范性等特点,一方面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可以尽情地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广泛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名著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后,学会观察生活和思考人生,记述熟悉的生活和议论熟悉的对象,写自己所思所想的内容,克服写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在阅读名著中,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教师能将名著的有关内容进行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的讲解,发挥学生听的主观能动作用。听的形式和手段还可根据名著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例如录音、影视、录像、广播等。

“说”就是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名著阅读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师要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说”的机会,可以结合名著的不同语言特色,以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从“说”的内容、声音、感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系统的训练。比如学校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参加“我与书的故事”主题交流会,设置“名著小讲台”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能和阅读收获的机会,锻炼了他们说的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审美素质教育功能

当前,中学教育中对于审美教育重视不够,青少年把握美丑标准的能力还很弱,受网络文化、动漫文化、外来文化中的庸俗化、低级趣味化的影响,部分学生良莠不分、美丑不辨。审美能力是人文素养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美丑鉴别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歌德在与爱克尔曼谈话时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4]经典名著是具有大智慧的先贤们深刻思考和精辟见识的结晶,经典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风格,传达着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具有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可以跨越时空激起现代人情感体验的共鸣。经典名著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

广泛阅读这些具有高尚的审美价值的经典名著,可以体味名著中体现出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语言美,在优美作品的感染熏陶下,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获得历史、现实、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知识,在精神道德上得到陶冶升华,进而为成才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3.思维素质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5]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经典作品来培育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等能力,对中学生进行思维素质教育。

阅读经典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思维训练要贯穿在阅读经典中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逻辑思维培育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经典名著的结构层次来提升归纳和概括能力;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经典名著的开头和结尾、写作背景、总结性语句提升推理和演绎能力。在形象思维培育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学习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发展联想能力。在发散性思维培育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名著进行多元解读和立体分析,使思维更准确、更广阔、更深入。

4.品德素质教育功能

经典名著凝聚着人类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其孕育的精神内涵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智。

青少年正处于建构人格理想的关键时期,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品格是中学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通过阅读经典,学生与伟大的心灵交流沟通,前人的优秀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到青少年心间。学生在阅读体味中可以滋养思想情感,提升道德境界,完善个性品质。

经典名著具有普遍永恒的启迪教育作用,因此,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的品质,发扬爱国爱民、勇于奉献的精神,遵守谦虚礼貌、友爱亲善的道德规范,使学生通过对大量的作品的学习积累,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美好的品德,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二、“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内在机理

名著阅读具有语文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思维素质教育和品德素质教育等功能,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名著阅读这种活动是如何内化为中学生的素质,它的机理又是怎么样的?现代西方阅读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构建“名著阅读――素质教育”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从总体上说,“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内在机理实质上就是“认知――接受――建构”交互作用的模式和过程。

1.认知

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在认知心理学上,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从而不断地与外部世界相适应。“阅读是读者把从材料中感知的信息和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生成意义的过程”。[6]

从阅读过程来看,认知是学生对阅读材料准确而快速的感知,具体指认识字形、认读字音、感知书面语言符号、了解文字意义等,经过大脑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准确地认识阅读材料的本质意义。学生在阅读时,一般经历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理解,再进一步由整体到部分、由内部到外部、由内容到形式、由思想到语言的理解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循环的认知活动过程,才能全面完成阅读理解过程,才能真正认识阅读材料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因此,根据现代认知理论,我们可以把阅读经典名著看做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人的感知、记忆、思维通过顺应或同化机制,强化或者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从而使人的能力获得提升。

2.接受

传统上,读者的作用在传统的阅读理论中完全被忽略。而事实上,“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7]乐谱并不是音乐,而只是一些符号,只有通过演奏活动,它才能变成美妙的音乐。读者的作用有如演奏者,能够把阅读材料变成思维的素材,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在阅读活动中读者是一种能动的因素,阅读的作品能否产生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赖于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地做出反应的环节,读者在理解和接受阅读材料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作者的禀赋和个性、作品中的思想内涵进行同化和吸收。

3.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

阅读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读者不管是初学者或是熟练的,都运用其头脑原有的知识结合所读文章提供的线索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在这一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包含有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转变和重组。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对文本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建构主义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已有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就阅读过程看,阅读中的建构能力是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词语所提供的间接表象重新创造出新形象获得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感知阅读内容之后,借助于想象在头脑中再创造出阅读材料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情节、情感等,并把它们与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交融触发,这种建构能力架起了抽象与具体、概念与实体间的桥梁。因此,良好的阅读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建构知识体系。

三、“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为了促进中学生读好课外书,扩大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创建特色教育学校,2007年以来,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中学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契机,开展“亲近大师,走进经典,提升素质”为主题的“名著阅读――素质教育”活动。

1.指导思想和活动目标

(1)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核心,探索开展以课堂为主体、课外校外为两翼的“名著大阅读”活动,旨在营造学校浓厚的经典阅读氛围,形成学校鲜明的名著阅读教育特色,让每一位师生亲近大师,走进经典,养成爱好书、读好书、常读书的习惯,为个人成长、发展乃至整个幸福人生奠基。

(2)活动目标。使学生自觉养成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学生每学年所读名著不少于四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形成名著阅读的基本鉴赏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基础;以人类的先进文化影响学生,抵制不良杂志和青春文学对中学生的精神侵害,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使教师成为学习与研究者,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良好习惯,并以自己的行为带动和影响学生;营造学校浓郁的经典文化阅读氛围,深化书香校园建设内涵,打造经典文化特色教育品牌。

2.实施途径和方法

(1)制订计划。为了保障名著阅读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学校制订了《书香校园建设规划》《校园读书节――“名著节”活动方案》,各年级语文备课组、各班分别制订了相应的名著阅读计划,并由相应的部门(教科室、语文教研组)负责监督落实,各班名著阅读小组则制订具体的阅读计划,同读一本书,并由组长负责监督。如学校语文组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纲,拟定了初中三年的名著阅读总计划。

另外,学生也制订个人阅读计划,包括“篇目”“阅读量”(如5页/天)等,列成表格。这种做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和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了解学生阅读的速度、知道学生课下有没有自主阅读、明确学生的阅读量等。

(2)个人阅读与集体阅读相结合。个人阅读就是让学生从教师推荐的名著中选择自己喜好的名著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学校加大购买名著的资金投入,图书室新增图书生均达5册以上;每学期安排专项资金为阅览室征订报刊10多份,供教师和学生阅读的杂志各达40多种;图书馆、室按时向师生开放;学校还为每个班级添置了书架,便于图书的存放和管理。

集体阅读就是让学生共同阅读一部名著。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可以围绕同样的话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见解。集体阅读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开展小组共读一本书活动。划分名著阅读小组,要求各班根据阅读水平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人数一般4~6人为宜,每组选一名阅读水平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帮教师把握阅读情况、检查阅读任务的完成。各组由语文教师统一安排阅读进度,集中进行指导。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集体阅读与欣赏。如开辟校园广播“名著阅读专栏”。学校每周二利用中午时间播放一段有关名著的“评书”让学生集体收听。引导学生从报刊、网站上搜集名著的评论性文章并制作成精美的ppt在 课堂进行集中展示。三是开设名著阅读指导课,提高集体阅读水平。名著阅读课是为推动名著阅读,提高学生欣赏水平而设立的新课型。学校排定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每月一节的“名著导读课”,在阅读课上,学生能赏析精品,展开交流;教师能进行名著导读,介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和探究。

(3)课内集中与课外分散相协调。课内集中是学校排定每周两次早读、一次午读时间作为学生集中阅读名著时间,语文教师每周有一节固定的阅读指导课,用于学生名著阅读、交流或教师开展阅读指导。课外分散是鼓励学生利用课间、放学后、双休日、寒暑假、睡前15分钟等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

3.活动评奖和成果展示

(1)活动评奖。设立学生个人单项奖。对与阅读名著有关的活动设计相应的评分标准,组织评委打分,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颁发奖状。各年级则分别评出首届读书节先进班级若干个,采用参赛分与奖励分累计得分的方式进行。比如以班级为单位,每推荐一名学生参加上述读书节活动加5分;在评比中获一等奖者,所在班级加30分;获二等奖者,所在班级加20分;获三等奖者,所在班级加10分。所有活动结束后,由教科室最终统计各班积分,并结合平时活动开展情况,总评出先进班级并颁发奖状。

(2)成果展示。在“名著节”开展的各项竞赛评比的基础上,集中开展“名著大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师生的阅读成果,表彰先进,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名著大阅读”成果展示活动主要有:班级“示范图书角”及“读书之星”评比表彰活动;名著大阅读知识竞赛;阅读课展示课活动,由语文教师执教,展示班级阅读名著的阶段性成果;“名著大阅读”成果汇报演出活动(如小组读书汇报、讲故事、经典对白朗诵、课本剧表演等);其他成果展示如优秀书签设计、读书收获卡、阅读摘录本、读名著手抄报、读名著征文集、学生随笔集等。

学校围绕“名著阅读――素质教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使校园文化氛围更趋浓厚,学生综合素养得到较大提高,名著阅读素质教育体系初步构建,所取得的成绩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07年至2011年王店镇中学一直被评为秀洲区“书香校园”;学校领导有2次在秀洲区举行的读书节活动总结会上作为成功典型介绍经验;陈玉芳等3位教师被评为秀洲区“书香教师”;廖延娟、王芳等十几位教师的读书随笔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有几十位学生在省、市、区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获奖。

学校名著阅读特色教育体系的构建,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与熏陶,有效地抵制目前市场上、网络中不良文化对中学生的精神侵害,为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乃至整个幸福人生奠基。“名著大阅读”终将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品牌和鲜明的书香校园特色,同时也能促进校风、学风,以及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仁贤.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41.

[2]斯蒂夫•爱伦.怎样欣赏名著[J].语文世界,2004(12).

[3]庄文中.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J].语言文字运用,1995 (2).

[4]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6]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4.

[7]章国锋.国外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接受美学[J].文艺研究,1985(4).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中学)

上一篇:从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谈加强残疾儿童随班... 下一篇:同伴交往与儿童英语学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