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时间:2022-07-16 07:37:07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摘要: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教师面临更大的考验与挑战。这就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 数学新课程标准主题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笔者的体会是必须精心地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要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一、“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

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例如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入”,我问:“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学生当然不难作出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来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时,学生就感到茫然了,我趁学生构成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切入新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又如,在学习“同类项”一节课时,可通过设计情境:准备一小袋零钱(有1角、2角、5角、1元),请一位同学来数数一共有多少钱,在情境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从而引入新课。再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时,我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钟表、电风扇叶片、大风车、自行车车轮等,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生活化”。在这节课后,我请学生应用所学的旋转设计一个广告图案,并为设计书写说明,这又使得生活“数学化”了。

2.让数学回归生活。

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由于业务关系,急需一辆汽车,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这些都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教师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习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

三、把数学文化渗入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这门学问是完美而井然有序的理论体系。但这一体系并非一开始就是那么完美无缺的,为了创建这个体系很多先哲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他们在这个进程中也感受到在很多发现和发明中的无穷乐趣。所以在学习数学中,学习数学文化,能使我们一开始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是一门趣味性很深的学问。在数学课堂上无目标地装知识,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而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将使数学课堂不再像嚼蜡一样枯燥无味。

例如在学习完四边形一章后,我向学生介绍《精巧的蜂房结构》,介绍蜜蜂在数学与建筑学方面的贡献。数学家证明了蜂房是一种最经济的的形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形状的容积最大,所消耗的材料最少。由此,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尖端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渗透了从自然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的思想。

四、设计多样的开放式的试题,采用开放动态的课堂学习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以纸笔考试为主,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过于注重分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忽略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与思考,采用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

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与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在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过程中,我们要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口试题、创意设计、课题报告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减轻学生的压力,凸显其学习和发展的过程,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新蕾出版社,2004.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中学物理概念教学 下一篇:新课改下语文学习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