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二次函数”的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16 07:05:01

初中数学中“二次函数”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初中数学是初中学生教学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学好初中数学是保证升学成功,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的关键。“二次函数”在初中教学中,不但是重点,更是难点。学好“二次函数”对其他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为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函数是数学领域的重要理论,高中数学的函数尤其如此,初中的数学总体上相对简单,特别是在初一、初二年级的时候。一到初三,逐渐开始学习函数知识,“二次函数”也就走进了学生视界,为学生开启了数学的一扇大门。就新课标下如何开展好“二次函数”的教学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策略

函数不单单是一个数学定义,而且还是重要的学习数学方法。“二次函数”是开启数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能深入讲解,不能把抽象的函数具体化,很多学生都不理解。所以,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特征,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而且还要从深度上进行扩展。

一、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鉴于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是数学学习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又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掌握好的课程,我国当前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学习效率不高,对基本知识不甚理解

函数在本质上就是对相关数据变化的总结。函数的变化很多,内容丰富,学习起来需要先掌握函数的基本常识。然而,对函数学习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反而产生了厌倦情绪,学习兴趣不高涨。

2.方法守旧,没有创新

大部分老师没有进行生活教学,对抽象知识没有具体化,没有创新教学方法。函数如果不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往往会让学生不能理解,觉得函数是空洞的,不切合实际的。

3.函数图形在函数教学中实际运用不多

函数图形是最能简洁明了反映函数内容的主要形式,学习函数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单一的函数图形来理解和分析函数中包含的所有内容。但是,很多老师在函数教学时往往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函数图形的存在,并没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函数图形。

二、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中主要策略

1.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强化理解

初中函数的“二次函数”教学与学习,是初中函数教学的较高阶段,其教学的好坏直接受前期函数基本理论、一次函数的学习情况影响。为了更好地学习“二次函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打好函数基础,先学习好函数基础理论,逐步学习“一次函数”,然后进入“二次函数”的教学;必须强化对“二次函数”的理解,学习“二次函数”最重要的关键点就是理解好函数的形成方程、图形表达方式,要通过图形来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

2.结合函数图形进行“二次函数”的教学

学习数学函数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用图形表达一切函数,这也是函数的魅力所在。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应该以函数的基本宗旨为出发点,用函数图形来表达函数内容。但是,鉴于每个学生对函数的理解不同,利用函数图形教学也应该根据实际选择教学方法,由于很多学生还没有入行学习函数,如果单纯地用数学图形进行函数教学,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函数的难度较大。为此,数学函数图形的教学应该循序渐进,结合方程式进行教学;先用方程式把函数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等学生把函数方程式学习差不多时,以函数图形进行深入讲解。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更高层次的函数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为了提高初中“二次函数”的教学质量,培养学习兴趣尤其重要。近年来,各个阶段的教学都倡导讨论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相应国家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就是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到学习讨论中。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初中“二次函数”教学如果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就能够得到较大提高。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二次函数”教学在新大纲、新课标的前提下,要转变过去陈旧的数学教学方法,以新的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强化理解”是最基础的方法;结合函数图形进行“二次函数”的教学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的基本要求,更是转变教学方法,全面推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新的时期,数学教学必须更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开拓与创新,时刻用新方法和新理论来进行教学,开拓数学新途径,提高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王正美.初中数学中“二次函数”的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8):47.

上一篇:探讨“学进去、讲出来”的课堂教学 下一篇:论历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