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改善建议

时间:2022-07-16 04:20:14

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改善建议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完全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而是继续保留了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方式,可见,我国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较为复杂,这也是会计实务中的难点之一,在会计处理中容易人为割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其实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之间的联系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是指企业在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会计如何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准则》)将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分为企业合并中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除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两大类。合并中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可划分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两种方式。《准则》第3条和第4条规定,除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以及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外,在其他方式下都应当按照企业为取得长期股权投资而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计量金额,这种会计处理方法既符合市场理念也符合资产对价原则。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在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如何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原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其关键问题在于投资方采用何种方法确认对被投资企业实现的损益。《准则》将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控制能力划分为几类,第一类是绝对控制,表现为母子公司关系;第二类是共同控制,表现为合营关系;第三类是重大影响,表现为联营关系;第四类是其他。其中,第一类和第四类应当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第二类和第三类则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见表1)。在核算时需要注意三点:

1.如果投资方不能对被投资方构成控制、共同控制或者重大影响关系,且被投资方的股份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例如被投资方属于上市公司,那么投资方应当根据持有意图将所持有的股份初始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者“交易性金融资产”,而不属于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2.如果企业是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那么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判断该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如果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则应当按照账面价值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金额。但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不同,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成本,而前者是按照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

3.虽然目前按照《准则》的规定,达到控制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方应当按照成本法在个别报表中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后续计量,但投资方编制合并报表时依然需要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使用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后续计量的只有第四类,这也与成本法和权益法本身的内涵相符。

二、初始计量对后续计量的影响分析

(一)对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影响

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资产减值》的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企业持有的资产发生增值,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的方式会对其持有期间减值准备的计提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甲企业2010年1月1日以一项账面价值800万元、公允价值1500万元的固定资产为代价,取得了乙企业60%的股份,乙企业合并日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000万元,假设合并后甲企业能够对乙企业实施控制。2010年12月31日,甲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为1000万元。1.如果甲企业与乙企业被认定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甲企业应当按照享有的乙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对应份额1200万元(2000×60%)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金额,2010年12月31日计提200万元(1200-1000)的资产减值。2.如果甲企业与乙企业被认定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甲企业应当按照付出固定资产公允价值150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金额,2010年12月31日计提500万元(1500-1000)的资产减值。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不同金额会直接影响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虽然《准则》对“同一控制”做出了具体的时间限制,但由于企业合并一般会纳入双方企业的长期规划,企业之间完全可以通过人为的安排调节合并类型。

(二)对投资收益确认的影响

接上例,假设乙公司2010年度实现净利润500万元,发放现金股利100万元。甲公司和乙公司之间不存在需要调整的内部交易。1.如果甲公司和乙公司之间能够构成控制关系,那么甲公司应当按照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确认60万元(100×60%)的投资收益。这里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如果甲、乙公司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甲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为5%(60/1200);如果甲、乙公司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甲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为4%(60/1500)。2.如果甲公司与乙公司的其他股东签有协议,甲公司不参与乙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因而不能对乙公司构成控制关系,只能施加重大影响。甲公司持有的乙公司股份就不属于通过合并取得的,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确认成本只能为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1500万元。甲公司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应当确认300万元(500×60%)的投资收益,甲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为20%(300/1500),远远高于前一种情况。而事实上无论采用何种会计处理方法,对甲、乙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都没有实质影响,并不能认为第二种情况下甲公司的投资经济效率要高于第一种情况。会计处理方式的不同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政策建议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复杂在于规范的复杂,使会计处理方法有了较多的选择性。

(一)企业合并是否属于“关联”交易,不能仅从双方企业合并前后是否属于“同一控制”的形式上进行判断虽然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但笔者认为,按照“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规定,企业合并是否属于“关联”交易,即合并交易中双方资产的计价是否公允,不能仅从双方企业合并前后是否属于“同一控制”的形式上进行判断。即使是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也有可能是公平交易;反之亦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也可能会由于合并双方的“串通”、“协调”而变得不公允。由于在目前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权益结合法会降低企业的合并成本并提高企业合并后的盈利水平,不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取消了权益结合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应与国际趋同,进一步限制权益结合法的使用,对企业合并中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不再区分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一律要求按照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

(二)《准则》应当重新规定达到控制标准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时,投资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当和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变化紧密结合,因此最应当使用权益法的控股比例应当是第一类即达到控制和被控制关系。而《准则》要求控制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在个别报表中按照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虽然从表面上来说,既可以避免会计信息的重复又可以防范母公司过度发放现金股利,但当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持股比例不断发生变化时(比如从不能实施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上升到可以实施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再上升到可以实施控制),应当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追溯调整,这样就使会计处理难度加大。本文认为《准则》应当重新规定达到控制标准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

(三)将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合并报表相关会计准则进行整合、协调我国目前的准则体系是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第20号和第23号规定,而事实上这三个形式上看似不相联的会计准则所规范的经济业务却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作为长期股权投资业务和财务报表编制业务桥梁的企业合并所规范的主要内容,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讲述的是企业通过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问题,即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另一部分讲述的则是合并日合并报表的编制问题,合并日合并报表的编制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规定的合并报表的差异仅在于不存在内部交易,可以理解为特殊情况下的合并报表编制,属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问题。本文认为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设置内容重复,这样容易给会计准则学习带来困惑,因此应当打破章节,按照长期股权投资业务的逻辑顺序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计量、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期末时的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的计量来设置相关规范。

上一篇: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方式探索 下一篇:市县水环境整治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