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读、品、思”

时间:2022-07-16 12:05:30

文言文教学中的“读、品、思”

纵观历年高考,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分值一直比较高,且有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基本按照“作者简介――时代背景――逐字逐句讲解翻译”这种模式进行。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两眼无神、昏昏欲睡。如何让文言文课堂“灵动”起来,是不少语文老师的追求,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读、思、品” 三步骤的文言文教学方法,非常有效。

一、读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巧妙地指导学生诵读呢?

1.教师要敢于在课堂上范读

现在不少老师多以多媒体手段替代教师的范读。教学是一种双边的活动,在活动中融合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录音虽说很动听,但毕竟是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而教师的范读却是和学生面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的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动作进行交流,从而使师生在情感上达到零距离状态。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结合该句是感叹句这一特点,读出烛之武心中因年轻时不得重用的委屈和埋怨的语气,适当点拨,让学生理解烛之武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和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

2.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并强调一些不常见的文言字词的读音,顺便介绍词义,如《季氏将伐颛臾》,数(cù)罟(gǔ)不入(wū)池。数可以解释为“细密”的意思,罟就是“网”,这里与池字合用,可以理解为池塘、水塘,进一步引申为鱼鳖虾蟹生长的所在。

再读,适当提高要求,要求学生能读出句读,读出文中的语气语调,一些文言句式基本都是固定的结构,掌握住规律便能举一反三,如“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在朗读时应读出反问语气,“胡”即“为什么”。2006年江苏高考卷:“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句中“胡”也是“为什么”之意,此据亦有反问语气,据此就不难理解此句意思。

3.提出要求,让学生细读课文

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激情朗读,可以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朗读,把握住作者情感变化的流程。如朗读《后赤壁赋》中“霜露既降落,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之句,感受作者由美好景象而产生的快乐。“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由美酒引起复游赤壁的兴怀,表达有美景无美酒的遗憾。“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壮景写情,借冬景写出内心凄凉“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然乎其不可久留也”,表现作者由阴森险恶之景色而感到悲恐……由此苏轼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

知识的理解不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由学生去读、去悟,诵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

二、思

苏轼有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强调了对经典要熟读深思。读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思。教师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基础上考虑文意

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是人物传记,这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人物的性格行为、人物的主张言论、人物的情感思想、人物的志向才智等。了解了这些特点,再结合具体语境,把握文意,这类题型也就迎刃而解了。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凸显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

2.字词是一个绕不开的坎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同学对每篇课文中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都必须整理归纳,但对每课的整理归纳不局限于本篇,既要结合以前学过的意义,又要随着新课的学习不断地丰富,并要求学生运用表格的形式,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进行归纳整理。并且要求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

3.在文言文主题把握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文章的关键句

一般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观点倾向的句子,都是议论或者抒情性的句子。关键句所在的位置一般在文末或者段末,如《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在文末,也有在文首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文首。找到关键句,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了。

三、品

如果把中国的文化比做天籁之音的话,文言文则是其中的高山流水,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美的享受,情怀的陶冶。这种美则是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味才能得到的。

1.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言文的“美”

在“精读”、“深思”的基础上。学生对作家和作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识,但是文中的“美”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仔细品味作品,走进作品,去理解作者的内心,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与之共鸣,产生向往。如司马迁的“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庄子……

2.通过品味感悟,感受美的形象

引导学生对文言认真品味,依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文言的结构美。《项羽本纪》:“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莫敢”,是因为惧怕,表现出人物的神威,气势的慑众,“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莫能”,是不忍心看,表现的是凄惨和末路。司马迁用语如此精炼,仔细品味,回味无穷。

3.联想、想象,走入美的意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联系实际,比照自身,去浸润其中,涵咏体味,则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认识,引起强烈共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屈原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可以启发学生对人生的存在价值等终极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面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一言堂”做法,教师要真正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去品,才能真正了解古人的智慧,获得真正的文学审美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226001)

上一篇:例谈新课标下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漫谈阅读教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