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阅读教学的本质

时间:2022-09-20 10:25:02

漫谈阅读教学的本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是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也难以获得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阅读教学必须重视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知,而语文教师只是学生读的一本书。

一、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训练能力、发展智能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传授知识,但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果片面地认为知识只是一个静态的客观存在,忽视了知识的创造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智能、情感、个性,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能、情感和个性,那么教学就会变得刻板、枯燥、可憎。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容易导致把教学看成单纯的传授知识,把教师当做知识的灌输者,学生也就成了装知识的容器。

对知识教学的认识偏差,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得很普遍。例如阅读教学的内容大量的是语法、修辞之类的“语文知识”。叶圣陶先生就“不大赞成‘语文知识’这个说法。把语法、逻辑、修辞之类称为‘知识’,好像只要讲得出来就行,容易忽略实际运用……要让学生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在生活中能够随时运用,教学的目的才算达到了”。其次表现在把分析作品的层次结构和主旨等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过于重视对作品本身的分析、综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自由联想。这种分析往往是教师的或者教参的观点,与学生甚至与作者的想法未必一致,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被迫把它当做“知识”死记。

阅读教学还包括训练能力、发展智能。叶圣陶先生很重视训练,他认为语文教育,“听、说、读、写四项应该同样看重,都要让学生受到最好的训练”。其实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训练是指有目的阅读实践,通过阅读实践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他说,“阅读要达到真正地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必须认真地辨析词义、句意义和语言”,“注意作者思路的开展”,“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件或是书籍报刊中练习”。他要求训练“不脱离文篇之思路发展与语言运用”,反对放开文篇,“另外说一番道理,另外说一番篇章结构之类”,“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地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这种训练是与内容融合在一起的,是思想的磨炼,与其说是训练,不如说是实践。

二、阅读教学是为了获得阅读技能,更是为了审美体验

我们常常看见一些脱离文篇思想感情的阅读训练,把文章的语言作为训练学生掌握语法、修辞、表现等语文知识的材料,而不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语文知识体味作品的内涵,丰富自己的情思,导致一篇美文被肢解得支零破碎,美感全无。就像学骑车,他已经骑在车上体味踏脚、控制车头、转弯、往前去,你却要让他下车,告诉他什么是踏脚,什么是车头,叫他分别训练踏脚、转弯。褊狭的形式化的训练有时会使师生出现尴尬的情景:学生读了作品,思想的火花已经点燃,想象的翅膀已经张开,需要教师为它提供燃料和风,教师却问,这段文字从什么角度写的,分几个层次,中心是什么……如此用狭隘的训练方法使学生的发展能力,很快会被狭隘化,成为形式化的技能。

阅读需要技能,但是一般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阅读技能,往往只求思想感情的碰撞和共鸣。这是作品语言的内化过程,阅读教学应该促使这种内化,引导他们重构、提升内心语言。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发展求生的本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不是单单靠训练所能达到的。可以从有形的磨炼中获得阅读技能,却难以从阅读技能中获得人文精神。

以训练能力、发展智能为目的的阅读教学不能不讲究科学性,但过于强调它又会扭曲人文精神。今天,哪怕是科学家也都认识到,不同的人在看相同的东西,却未必看见相同的东西,这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心理、态势、经验和理论背景。杨振宁先生解释狄拉克方程的精神竟然用了两句唐诗:“性灵出万象,万骨超常伦”。个性、文化内涵、人文精神靠的是培养,是训练不出来的。你可以训练学生朗诵得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你能训练学生由狄拉克联想到“性灵出万象,万骨超常伦”吗?

三、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独立的创造

对阅读教学来说,更应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重视学生发现、创造的思想火花。每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什么是“美”,可能是泥墙上垂挂的牵牛花,潭面的涟漪,也可能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内心未曾体验的美感、情操和文化知识,有一些可以传授,但不可能强加给学生,只有把它融入学生的体验或创造中,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思维、情感与知识产生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因此,教师应当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的感知,增加学生的内心体验。课堂里分析、归纳实在太多了,学生听了十年八年哪个不烦?不如多提供一些能触发学生思考想象的阅读资料,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维的空间。如教“底层的光芒”这一专题,可以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接触过的擦皮鞋的外地人,被城管赶来赶去的小贩,通过比较,能更具体地感悟到底层人的心境。

阅读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把作者的作品化为自己的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创造的能力。学生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再创造,这是一个不断内化、重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这样的:教师把自己阅读的体验、创造或者能引发学生想象、思考的材料尽可能充分地提供给学生,而学生也参与创造,也有自己的阅读材料,或阅读的体验创造,通过交流、碰撞双方的体验创造不断生成、转化、提升。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主导谁的关系,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教师是单脑,学生是群脑。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读的一本书――一个动态的,个性、情感表现得更加直观、鲜明的书,而学生也是教师读的一本书。教师的问题、观点、阅读创造的作品之所以更有讨论的价值、更有吸引力是基于教师具有更能说服人的理论知识、丰富的阅历和对学生的观念、心理、情感的了解,但千万不要因此试图“主导”或者控制学生,否则可能会扭曲阅读教学。

明确了阅读教学的内涵,就会改变对阅读教学的一些认识。教师不是运用教材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人,而是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方法和策略的人。应该鼓励学生学有创见,重要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学生有独立的思想见解。学生不再简单地向老师获取知识,而是和同学、和老师相互交流,丰富自己的感知、体验,自发完成对阅读审美的再创造,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311812)

上一篇:文言文教学中的“读、品、思” 下一篇:例说细节让文章更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