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7-15 09:35:21

浅谈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中小学应积极倡导的学习模式。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体现四互: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帮,生生互帮”。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在课堂中,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享成果的快乐。切实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生存。

【关键词】合作学习 合作意识 互动 互帮 现代教育技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体现四互: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帮,生生互帮”。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的看法。

一、活跃课堂气氛,做到两个“互动”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相互的联系中调节,互帮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活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绝大部分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几乎没有给学生留下活动空间。这样就很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更大的展示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说,多练,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通过提问,讨论,质疑,交流等形式,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培养合作精神,力求两个“互帮”

学会共同生活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要学会共同生活,首先就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课堂讨论,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此时不仅仅是指导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交流中给予必要的点拨提醒,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设疑,解答,分析,归纳,综合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了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独立思考、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信息流通网络化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选择信息资料,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网络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理解、感悟、表达、交流等实践活动,广泛接触语文材料,有助于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并通过阅读筛选过的语文材料,互相浏览其他同学的学习体会,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和尊重他人良好品质。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学生则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把网络媒体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四、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同时把握好“度”

“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合作学习中发展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标准”不仅指出了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还强调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和方法,获得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努力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

课堂上要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因为它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合作学习不要一味追求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管有无价值就让小组讨论。看似课堂气氛活跃了,实际效果并不好。所以,要重视过程和效果。合作学习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优中差合理搭配。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及时归纳梳理,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要把握好“度”,合作学习的问题应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缺点。课内外连接的切入点的讨论,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四互”,学生才能在参与过程中逐步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钟志贤.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4.

(作者单位:河南省鲁山县让河第一小学)

上一篇:谈信息技术在品德学科中的应用 下一篇:不要让孩子心灵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