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观”下的“增值阅读”

时间:2022-07-15 08:36:26

“核心素养观”下的“增值阅读”

摘 要:曾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树立“增值阅读”是学生核心素养之一的理念,把改革阅读教学放到关键位置,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走上“增值阅读”这条道路,使小学语文教育成为学生阅读源泉充分涌动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增值阅读”

“增值阅读”是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需要学生明晰阅读的实质、挖掘阅读的兴趣、提升阅读的能力,以期发展成一种集通读、理解、运用于一体的综合阅读力。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生“增值阅读”的重要平台,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增值阅读”的比重,为其日后更好地学习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就如何开展语文课堂“增值阅读”谈一些看法和体会,以期“一石激起千层浪”。

1.时刻谨记围绕文本特点抓课堂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1978年的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就提出:“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北师大版教材中选用的都是专家、名师的精挑细选之作,其不仅有着丰富的人文素养,而且从布局到谋篇都独具匠心,这对学生的“增值阅读”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从文本知识源中挖掘出精彩、妥当的阅读形式,并将其奥秘转化为阅读素养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增值阅读”的过程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基于这一认识,笔者高度重视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感知言语中推进阅读训练,提升阅读智慧。例如,在教学《早操》时,笔者在深入解读的基础上,秉承“随文识字”的阅读教学思想,由句子过渡词语,再归结生字的规律,由浅入深,如同剥竹笋般由外到里层层递进地进行阅读教学。又如,笔者在教学《瀑布》时,为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韵律之美,使其在阅读中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笔者将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图片导入―听读课文―细读感悟。文章分三个小节,逐一读通、读透。在教学这三个小节时,笔者采取个别读、教师范读、全班读等多种朗读形式,通过不断读、反复读、深入读来品味诗歌的意象、情感、韵律,最后读写结合,要求学生写下对瀑布的所思所想,使学生在读写中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

2.发挥课文标题对阅读的提纲挈领作用

标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旗帜和眼睛,它是作者反复推敲而巧妙设定的。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寄寓着作者丰富情感和写作意图的标题。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审视标题,探究标题与阅读内容的关系,围绕标题设置一系列阅读问题,引导学生们以I悟课文精髓为目的,步步进入课文、层层分析课文,使之形成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全文。

比如,在教学《春天的雨点》时,笔者初看这一标题,还以为是描写春天的雨景,其实这是一篇讲述发生在春天里的师生之间平凡又感人的故事。于是,笔者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看题目猜文章内容”。由于学生在课前都做过充分的预习,所以都能脱口说出:“这篇课文是描写在春雨中发生的师生间的感人故事。”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们围绕两个问题阅读文本:“为什么课文要取‘春天的雨点’为题?”“春天的雨点还有什么另外一层的含义?”有了这两个疑问,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都积极主动地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又如,在教学《可爱的小生灵》时,笔者要求学生们仿写一篇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的文章,很多学生取“小猫”“小狗”这样单调并缺乏新意的题目。于是,笔者又选择了类似的文章《带刺的朋友》供学生们阅读,然后笔者与学生们一问一答 :“这篇文章还可以取什么题目?”“刺猬!”“哪个题目更好呢?”“‘带刺的朋友’更好!”“为什么呢?”“因为它表现了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而且这个题目更好听、更吸引人。”笔者抓住学生们的回答,马上作了总结:好的题目能让人一看就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并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3.安排足够的时间强化阅读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科学地训练好学生的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生思考问题和陶冶情操的有力工具。

针对当前阅读训练的形式以及内容还存在较大分歧的现状,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大胆对阅读训练教学进行改革,正确处理好阅读训练与语文知识、思维训练、道德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等之间的关系,摒弃单一的、静态的、机械的训练方式,强调多元同构的训练过程,达到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完美融合。为保证阅读训练扎实到位,我们必须保证训练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笔者坚持做到恰到好处地凭借教材内容,用足够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比如,《美丽的武夷山》一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非常适合语句语、感训练。为此,课堂上,笔者安排了近一半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语句、语感的训练,在训练描写美丽而神奇的武夷山的景象的句子时,笔者乘机追问:“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通过训练熏陶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又如,在教学《失踪的森林王国》时,笔者几乎用了一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通过训练,绝大多数学生能很快抓住重点语句,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中“鸟语花香”“接二连三”等成语的意思。尽管学生们对成语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但还是有话可说的。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每堂课能安排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训练,它会像诗眼一样,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

4.千方百计让阅读乐趣深入学生灵魂

引导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语文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做到好读、乐学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就可以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读一阵”为“读一生”。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导入新课;无论课堂讲解,还是课后巩固,笔者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阅读“乐趣”上下大功夫,做足“文章”。例如,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其情节起伏跌宕。在教学这篇文章时,笔者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孩子处境危险”那部分文本,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从而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孩子的处境,使其更透彻、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学生针对课文中船长的做法,提出了“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好办法”的疑问,并依据课文描述的情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一一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在此基础上,笔者先表扬这位发现问题的学生,然后指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船长的办法是唯一救孩子的办法,反映了船长机智、果敢的品质。这样的评价,既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有益的启迪,又培养了学生“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如果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快乐的体验,感受到乐趣的存在,就会“阅”得正确,读得到位,这也是“阅读增值”的彰显和成果的显现。

总之,课堂是教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有效开展“增值阅读”活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得到提升,个性和人格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姜 城.那一个孔子:在理想与现实中升华的修身法则[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下一篇:让学生学会“精批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