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管理体系构建分析

时间:2022-07-15 08:14:02

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管理体系构建分析

摘 要:针对交通运输业实施节能减排的必要性,从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三个方面构建了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以期提高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工作实效。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管理体系

1 我国交通运输业实施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从国际形势来看,能源的持续过量消耗以及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均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007年,联合国安理会首次把气候变化作为安全问题进行辩论,促使187个国家就未来气候谈判战略达成共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成为了国际社会节能减排的重要关注对象。

从国内形势来看,节能减排是有效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在2012年3月5日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将节能减排工作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进行阐述,提出要重点做好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交通运输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大户,其每年消耗的燃油量约占我国汽、柴油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因此,交通运输的节能减排工作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

2 影响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成效的因素分析

2.1 政策与制度因素

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节能减排的激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从而使得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工作缺乏积极性与规范性;另一方面,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还没有建立起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即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与考核体系,使得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成效无法准确衡量。这均不利于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

2.2 技术因素

一方面,我国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及设备的节能技术不足,如公路、航道等的实际状况,造成高耗能、高污染的物流运作工艺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从事交通运输的主体,即从业人员的驾驶技术等不达标,不能够很好的掌握交通运输工具的节能减排操作技术,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

2.3 管理因素

主要在于缺乏对物流运作的合理规划与有效管理,使得在物流具体运作的过程中,物流运作方式选择不合理、物流路线选择不合理以及物流衔接不够顺畅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同样也会影响到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成效。

3 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管理体系是推进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制度保证,同时也是规范、准确地衡量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成效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以公路、水路和港口企业为例,着力构建其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即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

3.1 节能减排的统计体系

3.1.1 能耗指标的设立

(1)公路能耗指标。主要能耗:汽油、柴油、电力等。能耗指标:机动车燃料总消耗量;百车公里燃料消耗量;百吨(千人)公里燃料消耗量;单位GDP能耗;机动车运行耗能效率;燃料消耗量节能率等。

(2)水路能耗指标。主要能耗:重油、柴油等。能耗指标:船舶燃料总消耗量;各类船舶燃料消耗量;单位产量燃料消耗量;单位GDP能耗;船舶运行耗能效率;燃料消耗量节能率等。

(3)港口企业能耗指标。主要能耗:煤炭、柴油、汽油、电力等。能耗指标:港口能源消耗量指标,主要包括装卸生产能源消耗量、辅助生产能源消耗量、附属生活能源消耗量、生产综合能源消耗量、港口综合能源消耗总量;港口能源单耗指标,主要包括装卸生产能源单耗、生产综合能源单耗、港口综合能源单耗;单位GDP能耗;燃料消耗量节能率等。

3.1.2 污染物排放指标的设立

交通运输污染物排放主要包括废气排放和废水排放。在运输工具的排气中,除了排出水蒸汽和二氧化碳外,还有许多有害成分,如一氧化碳、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粉尘等;对于废水排放,重点关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

排放指标:二氧化碳排放率(克/公里);一氧化碳排放率(克/公里);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排放率(克/公里);氮氧化物排放率(克/公里);硫氧化物排放率(克/公里);粉尘排放率(克/公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t)等。

3.1.3 节能减排统计报表制度的设立

节能减排统计报表的类型可以分为年度报表制度和季度报表制度。具体的执行思路为要求公路、水路和港口企业按照国家或地方统计局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及统计指标内容,统一的报送程序(网上直报)和报送时间向上级监管部门(统计局)报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统计资料。

在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统计的工作中,主要涉及到统计主管部门、环保部门、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水路以及港口企业等四个主体,其各自的职责如下:

(1)统计主管部门:负责设计统计表格形式;选定需统计的能耗指标;在统计网站上定期公布统计结果。

(2)环保主管部门:确定需统计的污染物排放指标。

(3)交通主管部门:加强对公路、水路和港口企业统计数据上报工作的监管,确保统计数据及时上报。

(4)公路、水路和港口企业:完善仪器仪表配置、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统计台账建设等基础工作,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全面加强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计量、记录和统计,依法履行统计义务,如实上报统计资料。

3.2 节能减排的监测体系

在建立健全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数据质量进行监测,确保各项指标的真实、准确。监测指标体系的设置可根据节能减排监测需要,选取统计指标体系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统计指标,作为监测指标。其监测方法可以采取自动监测与不定期流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在减排检测方面,主要区分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确定有效的检测方法。

对于固定污染源,建议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实施自动监测,通过高效的数据传输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传输。如港口企业,可按码头分布及作业特性,确定检测重点区域,实施自动监测,动态掌控港口空气质量。

对于移动污染源,由于实施自动监测的成本过高,建议实施不定期流动监测,设置监测数据台帐,做好监测数据的记录、保管。

在耗能检测方面,对电力消耗,其监测数据可从当地的电力主管部门获得;对油类消耗,可在重点耗油设备上采用能源计量技术(能耗智能分析系统)来获得耗能数据,并实现能耗数据的在线监测。例如,中远集团通过建立燃油消耗监控平台,实时监测油耗数据,实现了燃油数字化精细管理。

对于其他的耗油设备(如机动车、轮船等),实施自动监测的成本太高,可实施不定期流动监测,设置监测数据台帐,做好监测数据的记录、保管。

此外,为了确保节能减排监测工作的成效,还需明确监测实施主体,划定监测责任。具体职责如下:环保部门主要负责监测污染物排放相关数据;统计主管部门负责监测能源消耗相关数据;交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环保主管部门和统计主管部门的监测工作,起到协调与配合的作用。

3.3 节能减排的考核体系

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考核体系可以采取“省、市、县、企业”四级的分级考核体系。省级交通运输业管理部门对市级交通运输业管理部门和节能减排示范单位进行考核;市级交通运输业管理部门对所辖区域内一、二级公路、水上运输和港口企业及县级交通运输业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县级交通运输业管理部门对辖区内三级以下公路、水上运输和港口企业进行考核,企业进行内部考核。

具体的考核方法可分为半年度考核和年度考核,采用量化办法,相应设置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指标(如节能量、减排量等)和节能减排措施落实指标(如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实施、技术革新等方面),满分为100分,主要考核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及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具体评分工作可由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依据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统一部署进行。

总的来说,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就能够从制度上来规范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而为实现“十二五”规划中预设的我国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做出交通运输业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滔,孙兴洋.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对策建议[J].法制与经济,2009,(02).

[2]樊一江,马天山.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方法实证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08,(01).

[3]蔡凤田,刘莉,韩立波.公路运输能源消耗现状及其节能降耗对策[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6,(03).

上一篇: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班级企业化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