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时间:2022-07-15 05:47:17

浅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摘要:初中地理新课标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可见生活化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理念。生活中有许多地现象可以用来丰富学习资源,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结合客观存在于生活之中的生动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实现课堂的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课堂的效益。

关键词: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化;地理教学

著名的演员和节目主持人曹颖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说她记忆力非常好,一篇的文章读一遍就基本能背下来,地理也经常考100分。但是,在生活中的她却不能辨别方向,甚至不知道中央电视台在天安门的什么方向。我想这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悲哀。而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正为我们转变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它要求我们教学应尽量生活化,把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把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那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呢?

一、结合学校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生活中地理知识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会意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一经点拨,便可言传,所以生活中地理知识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例如,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现在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上个学期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在如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我们可以画一幅学校所在地区的地图,以本学校为参照物来研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周围的建筑物位于本校的什么方向等等。然后,逆反之,再分别指出本校位于它们的什么方向。这样学到的“方向”是取自生活的,必然也能用于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生活化地理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调举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行的方面,可以从地形、气候知识了解“南船北马”。至于食、住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有的同学则把自己集邮收藏的“民居”邮票在教室里进行展览:有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探索欲和好奇心。

三、善于向传统习惯挑战,了解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中有许多事是我们认为合理的,但是从地理角度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方法不同,中国以阴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而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那么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老师在讲解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讲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的还是过阳历的?大多数同学都回答过阴历的。然后我随便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六月初八。接着我做了一个设问:我们都知道2012年5月21日闰四月小,那么你2012年与2011年过生日相差了多长时间?学生通过计算,很明显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得出结论:四季的划分还是欧美国家的更准确一些。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更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

四、重视“新闻联播”,掌握“生活中的地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长此以往,使学生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的知识:关注国际时事,了解国内新闻不仅是一种生活时尚,同时还带给我们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球是一个大家庭──地球村,关注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就是关心我们自己。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热点的背景、缘由、过程、发展趋势等的剖析从而了解发生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状况。如从日本的地震灾难,通过了解地震的发生地、时间、灾难性,来解析地震与海啸的关系;为什么发生在这些地区;怎样抗震减灾。更重要的是诱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而且使学生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习惯。

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环境,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让生活走进地理,进而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有用,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好处,受到实惠。让地理走进生活,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实际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让地理服务于生活。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自然也会少一些“曹颖现象”。清人龚自珍有诗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须知,正是在不拘一格的形式中,才会有大量人才的降生。作为地理教师,要善于体验生活,善于动脑,勤于积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因为,生活就像一个百宝箱,无论你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地理教学》2005年11期

[2]《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年1-2期

上一篇:浅谈发展性评价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下一篇:开展“三磨”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