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5 03:55:59

语文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课程标准》中指出:“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同时,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我们身为语文教师更应该率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尝试。

一、激发创新意识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支点呢?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和热情。教师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在课堂中引导、鼓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习的探索者,给他们提供表现思考、探索、创造的机会和舞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让他们享受自己思考的成果,让课堂充满生机和灵气。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产生兴趣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

二、增强学生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学生步入思维发展的阶梯,只有拥有了疑问才能够促进学生一步步地去思考问题,才能够去动脑筋想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读引导,使学生成功地走进会思考的境地。并且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善于利用已有知识去大胆质疑,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敢问善问,敢说会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的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才会有创新的思想。我执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时,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大胆地说了起来。有的问:“作者为什么 把蟋蟀的洞穴写成蟋蟀的住宅?”“你提得真棒!请全班同学认真读课文看看是否有答案。”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中,有的说“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把蟋蟀的洞穴比作人的住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给人以生动的感觉,鲜明的印象。”还有的说“……”,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学生在质疑问难解惑中增强了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

三、营造和谐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的是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这样就导致了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学生出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课,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民主的思想,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以学生为朋友,给他们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学生就会接近你,热爱你,听你的话,也会尊重你。他们才能不惧怕你,才能说心里话,倾吐内心所想,他们的大胆精神也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了,创新精神也就得以实现。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语文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水平,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时代和社会所需的真正人才。

鲁冬梅,吉林省农安县师范附属小学教师。

上一篇:乡土的习作教学研究 下一篇:例谈信息技术与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