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奥运的零部件

时间:2022-07-15 12:15:31

大国奥运的零部件

大国奥运是一种情结,已经存在了很多年。

大国奥运每四年发生一次高潮,这种高潮被喧叫、热情和忧虑代言。在金牌攸关的瞬间,中国体重教练向李卓大喊一声:“全中国人民都在看着你!”这声呐喊出人意料,又让人血脉贲张(央视某主持人语)。

我知道,这和战争年代鼓舞战场上的士兵有异曲同工之效,但是,李卓显然辜负了这种鼓动,她败下阵来――我不愿说她丢了金牌,金牌本待字闺中,凭什么就预订谁家花轿?!

当然,这不奇怪。预计金牌从来就是官方和民间传统。

金牌,在极端的荣辱观里等同起“奥运”全部的意义。所以,我们看到运动员动作变形,看到教练容颜变形,看到成功时的忘形,看到失败后的懊丧……

不知为何,这时我想起了赵蕊蕊。“玻璃美人”在中美之战首发上场,但3分钟后即旧伤复发,梦碎雅典。

这时,人们关心赵蕊蕊伤情,但关心又变了调:不少舆论在关注,她还有没有再战“雅典”的希望?这种逻辑一如郝海东受伤后,人们计算他的伤势告终日期一样。只是,被关心的对象在伤情中的挣扎和眼泪却是谁也不会关心的。因为,他们就是奥运战略的零部件。

但是,赵父斩钉截铁地说:“绝对不能上了!”

这是一位父亲的结论,更是一位有识之士的结论。从专业角度来说,赵蕊蕊的旧伤口虽已复合,但骨胳的生长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玻璃美人”在这一刻是真正属于“玻璃”质地。

可是我们和他一样无法掩饰困惑:在金牌的召唤下,赵蕊蕊竟然首发上场。对于大局而言这似乎无可指责,但是从人性的角度看,我们真的没有失误吗?我认为,在那一刻,大国奥运在衍变为功利奥运。

不可否认,奥运很重要,很伟大,但是冷静想想,对于个人而言,它绝非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它也绝非全部的竞争力所在。

1988年,我们在“赢”了一场奥运的前提下,“输”了一场奥运――仅仅是金牌数和大国的脸面不符,那时的举国木然至今仍直指人心。为了在金牌榜上而不是在全民的素质上强壮起来,我们的刻骨铭心、卧薪尝胆被不负责任地换算成“急功近利”四个字。

这四个字所代表的程序、目标是大国奥运的另一种零部件。这正是我们必须检讨的第二点――虽然,作为一项庞大的活动,奥运必然由其零部件支撑起来。

在8月16日的报纸上,我看到了这样的境界:在南京,一群年轻人踢着街头足球;在南京一处闹市,市民在转播奥运赛况的大屏幕电视下,一边消受着啤酒花,一边看美少女跳街舞……

和奥运交错而行,进行正常的正点或业余生活,这就是民间的奥运零部件。它的动作演绎的是真正的奥运精神:以人为本,顺其自然。

中国赢得了2008年奥运举办权,真正打动全世界的不是金牌明星的光环,不是代表团的口才,而是13亿人玩转的奥运零部件。

赵凝写了一篇文章,文字内容我读不下去,但题目却令人印象深刻:把目光投向金牌之外。(据8月15日《江南时报》报道)

这是一种大国意识的流露。没有这种意识,奥运,和我们的奥运项目就只能是一块被各种变形的零部件堆砌起来的机器,平庸而不忍卒读!

上一篇:假如 第15期 下一篇:谁知道素质教育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