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时间:2022-07-15 07:20:53

如何实现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摘 要: 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师必须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思辨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既古老又有时代性,知识既丰富又庞杂。《历史课程标准》针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从三个维度提出要求:对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的能力;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呈现出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20世纪50年代,英国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知识应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教师仅靠书本上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表明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我有以下感想。

一、用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育者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涉及“为人师表”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不但要把自己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成为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示范者,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

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时,让学生观看有关八国联军侵略时的录像资料,还展示了因此而流落到海处的一些国宝文物的图片。在影片放完以后,同学们都很激动,我问他们,看了影片以后有什么感想,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曾经在侵华历史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呢?有的学生喊出:“去那些国家把我们的国宝抱回来、也放火烧他们的宫殿。”可以理解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以牙还牙,以仇报仇”的层面上,但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态度当中作出理性的选择呢?我说:“假设你们要做的事情都做到了,但你们身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老人,妇女在火海中惨叫,战争和悲剧又一次重演了,那么大家觉得你们今天的选择正确了吗?”最后大家讨论,到底该怎样对待呢?同学们得出了两种意见:一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友好的传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二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最终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由此,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二、充满热爱之情――注入人生不竭的动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角色意识,演员演戏需要进入角色,教师站到讲台上讲课同样需要进入角色。赋予角色意识的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当时所产生的感情,能在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建造一座沟通的桥梁,能使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情感相通。如《南方的初步开发》一课,我就投入爱家乡、爱祖国的激情进行教学;《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我用满怀的忧国忧民的激情来感染着学生。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这种情感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和持久促进学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第1版.

[2]张永谦主编.金四导《教材全程解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7,第2版.

[3]施和金,朱昌颐.中学历史教学新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

[4]朱汉国,刘军.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上一篇:怎样才能上一节成功的高中历史课 下一篇:清音回环,余韵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