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论

时间:2022-07-15 04:51:26

银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论

一、 理论的由来

银行内部资源是指银行拥有和控制的资产、负债、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信息、市场客户及服务功能的总称。银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是指按价格信号对银行的内部资源进行再分配。市场经济就是以价格信号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在银行中推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可以完善银行内部的协作分工,降低内部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银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对银行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内部和外部的形势迫使银行进行不断的创新来适应市场。各家银行在近几年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创新活动,如机构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客户经理制等,其本质都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科斯认为,无论企业和市场都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企业是通过一束长期的要素合约来实现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市场则是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并通过连续不断的市场契约过程,将不同的外部分工环节连接成一个生产整体。选择哪种组织形式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张小斐博士在《企业的合约经济理论》一文中讲:“市场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制度);企业也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制度);市场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机制,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机制。”,“企业制度是一种产权交易的合约制度,企业合约应否、能否或在什么程度上达成,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以上两者说的是同一个道理,这将成为银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理论基础。

在企业界,海尔的“市场链”理论是企业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个典型案例,能很好地说明“市场化配置”这个概念。海尔的“市场链”即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围绕集团的战略目标,把企业内部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联系由原来的单位行政机制转变成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把外部市场订单转变成一系列内部市场订单,形成以订单为驱动力,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海尔把“市场链”和业务流程再造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对原来的业务流程做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把直线型的垂直业务流程结构转变成水平型的网络结构,使每一个流程都有直接服务的顾客,每一个流程都有高度的决策自,每个业务流程的效果都可以用货币计量,使企业质量、成本和周期等绩效指标取得显著改善。

银行进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必要性关键在于目前行政化配置导致的过高的交易成本。由于行政机制而不是市场机制,银行内部普遍存在负激励、过高的监督成本,机构重置等情况。如人力资源配置上靠行政安排,没有竞争,人们被直接指令去干什么,而不是通过市场价格的引导,不能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优秀的人员不能脱颖而出,形成负激励,导致人才流失。全国各机构都要对下属机构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监督,成立稽核中心、事后监督中心和审计办事处,加上各种定期不定期的检查,被动的而非自我约束,由于信息不对称,占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大量的费用开支、大量的低效劳动,监督成本非常高而效果不佳。按行政区划设分支机构,画地为牢,各自为政,人为地分割市场,造成银行资源的巨大浪费,在同一区域内机构重置非常普遍,相应的重复占用资源。信息不能自由流动和共享,在业务上的重复劳动屡见不鲜,一个驻地的几家机构都去营销同一个客户,增加了内耗及业务费用。总之,内部资源配置的高成本导致的效率低下严重地影响着银行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不能应对现实的和未来的竞争。

进行银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要把思想观念建立在对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深刻理解之上。成功的企业,不是在追逐潮流,靠一时的风头发展起来的,而在于一种系统的思考能力,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社会资源如何配置最有效率,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方式,事实证明市场较计划更有效率。对企业内部资源,行政配置和市场化配置也都是一种方式,是选择长官命令导向还是经济利益导向,茅于轼说:“过去,我们总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对社会不好,而现在,市场经济的论点则相反,只有按个人利益办事才会对社会有益。”这句话很能说明问题,行政配置的效率一定不会优于市场化配置,因为只有进行市场化配置才能真正实现按个人利益办事,所以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是企业微观管理的必然规律。其次,劳动生产力上的增进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亚当·斯密已经证明过的,不过是在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的前提下,离开了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人为的分工、多余的分工反而会破坏生产力。银行业内现有的分工,如组织机构,人员安排,网点分布,业务流程几乎都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人为的和多余的分工太多。市场化要求对分工进行优化,增加分工和压缩分工同时存在。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分工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可以说,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其遵循的原理应该是市场化、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第三,按市场规律建立内部资源的价格体系。内部资源只有按价值规律配置效率才能达到最优。冯·米塞斯曾经指出没有价格体系我们就无法维持一个建立在象我们这样广泛的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社会。价格体系的主要作用是使个人在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做符合普遍利益的事情。第四,进行银行内部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要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重塑价值链来实现。银行的功能是通过对资产、负债、机构、人员、、信息、客户等资源要素有机组合来实现的,其本身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使利益按价格信号在这些要素之间进分配,同时银行作为市场的个体参与更广泛的分配活动,银行的内部资源则象一个小市场,银行参与大市场的能力在于这个小市场的运行是否更有效率。业务流程则是实现银行功能的载体,银行的内部资源是形成业务流程即银行功能的各个部件,在业务流程上形成一个价值链。

二、实证的说明

(一) 银行业的状况

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内外资银行不断开业,金融竞争空前激烈,迫于内部(同业)和外部(外资)的压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先后成立了各自的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改善了财务指标,这是政府主导的改革,银行内部自发性的、面向市场的改革是在这之后逐步展开的。随着加入WTO,外资银行的涌入,国有银行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经营机制,加上国内股份制银行的抢摊设点,内忧外患,人员流失的冲击,综合这些因素,国有银行系统先是把国有专业银行变成国有商业银行,使银行由行政性的机构变成面对市场、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现在又有理论提出进行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造,外资参股、私人参股、上市、发展私人银行等办法。在内部经营机制上,大力推进面向市场的改革,采取了对内压缩费用,如在组织上削减机构和人员,在分配上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外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对市场的研究,推行客户经理制,进行市场营销等措施,在市场竞争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是,国内银行业,无论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新成立的股份制银行,目前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激励约束机制和业务流程基本上大同小异,各种内部资源的配置仍是以行政机制为主,资源配置的效率仍然低下,交易费用仍然很高。例如,国内股份制银行虽然通过上市、抢摊设点、开发新产品等手段获得了不少市场份额,但是却不同程度出现了股份制银行“工农中建化”的现象,即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股份制银行中一样出现。1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赢利状况呈下降趋势,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营风险,如不良资产比例升高,赢利水平降低,筹资能力弱等。90家地方性的股份制银行的危机程度比国有商业银行都大,资产质量很差,不良贷款占比达60%。地方商业银行更加脆弱,成为地方政府的附庸,亏损严重,甚至出现挤兑。有人解释说,这些股份制银行的经理和员工都是从国有商业银行过去的,自然带去不少在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习惯。以前把国企的弊端归结为产权不明,现在股份制银行产权明晰,按理应出现经济学家关于股份制论述的各种优越性,但在现实中仍然出现了各种弊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讲上述事实在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银行这个产业,中国银行业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尝试各种改革,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是中国银行业如此,西方资本主义银行业同样面临各种问题,日本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许多银行破产倒闭;欧美的银行并购活动此起彼伏以及今日南美的金融危机,可以说全球金融业的压力都是巨大的,所以,金融变革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无论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还没有最后的赢家。中国有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广阔的市场,金融创新活动有着广阔的舞台,银行业将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形势和问题,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成功地应对这个时代。

(二) 银行目前内部资源行政化配置的实证分析

银行内部资源行政化配置是指银行的资产、负债、人员、客户、机构等内部资源主要以行政手段,没有或较少的运用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来进行配置的情况。行政化配置内部资源有如下典型表现,这些表现综合起来,形成国内银行过高的交易成本,过高的交易成本又导致银行业目前糟糕的状况。

1、 内部人控制。

国有银行的所有者是国家,经营者的报酬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就国有商业银行来讲,各级分行和支行员工的工资基本上是固定的,他们努力与否与工资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他们倾向于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选择不努力。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趋势导致内部人控制的发生,如设立“小金库”,费用超支,政府干预甚至等现象。信贷员对放贷款工作不是基于工资的增加,而是领导安排的工作,对企业的资信及还款能力由于没有切身的利害在里面,所以不会尽心去评估,贷后也没有劲头去进行跟踪管理。银行经理发放贷款是1千万还是1个亿,挣10万还是100万,与他们个人收入全无关系,亏损与他们也无损失,经营者报酬与银行的赢利没有挂钩,所以他们也没有内在的动力去抓好经营。相反,配置资源的权力在他们手中容易成为寻租活动的重要手段,谁出的好处多,与谁关系好,谁的权力大,倾向于给谁钱。在内部如普通员工的岗位安排,中层干部的提拔任用,临时用工的进出,工程的承包,设备的购置等等的资源配置过程中靠行政手段和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是普遍的倾向。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分开的,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和员工并不全是股东,但是他们却能为公司的利益而努力,不是个人财产制度的激励,而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了一套市场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作为一种杠杆,使经理人员和员工在努力达到个人目标的同时,也达到了企业(所有者)目标。在西方成功企业中,所有者也是缺位的,但是他们的利益从来没有缺位,因为他们利用一种机制把自身利益与经营者利益联系在一起。

2、 资本品和费用博弈

无论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最高大的建筑物都是银行大楼,银行真的需要这样的大楼吗?不尽然,这正是资本品博弈的结果。博弈,简单讲,就是相互争夺没有产权边界的资源。你建办公楼,我也建,你买高级轿车,我也买,地区之间互相攀比。在费用开支上,出差尽可能的住好旅馆,就餐尽可能的吃好菜喝好酒。部室之间,你配电脑,我也争取配,形成了对资源的无限争夺,导致资本品刚性增长和费用最大化倾向。虽然这些资本品不属于个人,但可以给他们带来优越和舒适。行政化的内部资源配置方式,使经营者行为不受市场价值信号的影响,投资行为和费用开支背离成本效益导向。在资源配置上不遵守投入——产出机制,使经营者行为失去约束,只追求投入,投入对他们有激励,而产出对他们没有约束,所以失去了追求有效产出的动力和压力。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按照成本效益导向,经营行为受到投入——产出机制的约束,经营者投入如果没有相应的产出,则会影响经营者自身的报酬,这种规则一旦形成,则会很好的控制“博弈”行为。

3、 外部性

外部性也称外在性,指企业的经济行为无补偿地作用于外界。银行的外部性表现为银行为外界提供了大量的得不到补偿的福利,国有银行几十年来为社会提供了数以万亿计的资金,然而今天却背负巨大的不良资产和呆坏帐损失,社会无偿的得到银行的福利,而银行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银行业巨大的外部性与银行内部资源的行政化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考察一下这些不良资产和呆坏帐损失的成因可以找到答案。再有银行提供的许多免费服务,目前银行中间业务的大部分不收费或者收费很低,不能补偿成本,与其承担的风险也及不相称。如银行承兑汇票只有万分之五的手续费。近年来银行用大量投资来发展科技,几乎从来不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不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结果不仅限制了相关业务的发展,而且费用空前提高,极大地影响了效益。外部性是行政化配置资源的典型表现之一。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规则,要求开办的各项业务能够经得起经济效益的核算,决不能干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4、 高昂的监督成本

基于内部的监督并不能带来相应的约束且成本费用非常高。企业制度的根本职能是降低交易费用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银行内部资源的行政化配置,导致的内部人控制、博弈、外部性等问题,极大地增加了交易费用和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成为金融监督的主要内容,也是监督成为必要的根源之一。国有商业银行各级机构都设立了会计稽核中、储蓄事后监督中心,审计办事处,配备了大量的人员,每天、每月、每季都要进行检查,银行的检查制度是所有企业中最多的,其耗费的资源相当巨大,与其成效不成比例,且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发生。内部的监督,相互之间都没有利害关系,不能形成真正和有效的监督,各种违规违纪不能消除,反而增加了交易费用。亚当·斯密讲过:“对职工的有效和真正的监督,不是他们所属组合的监督,而是他们的顾客的监督。使职工不敢欺诈懈怠的,乃是对失业的恐惧,排外的组合,必然削弱这种监督力量。”近一个时期国内银行业出现的如中行纽约分行遭到美国财务调查,民生银行的黄谨事件和光大银行事件,其涉及的会计失真等问题充分说明现行的银行监督的制度缺陷和行政化资源配置所存在的管理漏洞,已经为银行敲响了警钟。银行内部资源的行政化配置是导致各种问题存在的内生机制,这种机制存在一天,出问题的可能就存在一天,再好的医生也不能保证人不生病,关键还要人自身增强体质。

(三)现行资金管理体制与市场化配置的矛盾

商业银行现行资金管理体制源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理论,实行总量的规模控制和比例控制,以存定贷,讲究期限、结构和规模的对应,具体到某个行有存差行和贷差行,这在理论上是违背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规律的,在实践中更是陷于机械和教条。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以效益为中心,资本的本质决定了它由低收益区向高收益区流动,在开放和统一的市场中,资金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实现资本的效率。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它的资金仅靠本地经济的供应是不够的,必须有外部资金的进入,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相应就多,如仅靠本地存款供给贷款需求,则一定不能满足,这时,如果遵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无疑会失去许多挣钱的机会。有的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缓,银行存款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或者当地的资信情况较差,则把资金按市场规则调往经济发达地区,正是符合了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要求,不仅发达地区资金需求得到满足,欠发达地区的资金也找到了市场,于双方都有利。如果你的钱你用,我的钱我用,人为地分割市场,影响了资本的自由流动,于市场经济的规律也是不相符的,势必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自由流动是一切资本的秘密,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运行效率不高,与人为的进行市场分割,限制资本的流动以及缺少统一的银行间资金融通市场有相当大的关系。

此地的资本与彼地的资本,只有在市场条件下依价格信号流动才能达到最优。如果此地的资本与彼地的资本在人为条件下配置,必然会降低其效率。传统的银行资金走信贷配给的路子,按信息经济学的观点是源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信贷配给从长期讲最终会变的无效。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首先需要资本价格市场化,即由供求关系决定资本价格,此地的经济发达,财富与日俱增,而资本的价格不增,则不利于资本的供给,对于产业资本是这样,一笔资金投资于此地较彼地收益更高,后续的资本源源而来,投此地与彼地收益一样,必然分流或不流动。如果所有这些资本的异地流动不是遵循价格信号,而是由人为调拨,其效率会大打折扣或者形成风险。上级行有资金调拨权,是公有金融资产,下级行则会用“博弈”手段争夺这块资源,他们会尽其所能与上级行掌握资金分配权的人拉近关系以期影响其决策,使资金配置走上行政化的路子。市场化资金配置要求银行建立一个内部资金市场,即时反映银行内部资金的供求情况,使资金的买进与卖出成为银行资金运营的日常业务,各机构成为内部资金交易的主体,资金本身成为客体,资金价格在一定的幅度内自由波动。同时,银行的内部资金市场与外部资金市场衔接,可以参与银行间资金市场的交易活动。

(四)现行业务流程与市场化资源配置的矛盾

银行的业务流程,概括地讲,一是资源的购入,一是资源的卖出。银行要赚取的就是其中间的差价。在市场经济中,银行的一切资源都是有价的,资金的价格是利息,服务的价格是手续费,人力资源的价格是工资。这些价格越是由市场决定,这些资源的配置越接近市场化,其效率越高;越是由人为的决定,越是背离市场化,其效率就越低。所谓市场的失灵和缺陷,往往是权力越位造成的。现在银行的各项业务有价无市,各业务部门、业务环节之间缺少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的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存在各部门关系不协调、信息不沟通,各自为政的情况,对于一些业务,总是要由行长出面协调,而不能自我协调,如果协调不够,业务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种业务科室化、部门化的行政体制,不能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导致机关作风、官僚作风、推委扯皮等情况发生,必然影响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配置市场化要求业务流程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的基础之上,内部资源在部门之间转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各个部门都是一个虚拟的独立的公司,存款部门按其提供的存款的成本加成给付价格,贷款部门按其发放贷款回收后收益的一定比例给付价格,中间业务部门按手续费的一定比例给付价格,服务部门按所提供的服务给付价格,部门的人力和非人力费用都在价格之中。价格是促使人们从事生产并发现新的生产可能性的最基本的激励因素。有了成本与收益的约束条件,部门也就会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积极主动地开展各自的业务。

(五) 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化配置的矛盾

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各地开办分行的过程中,国有银行走了很多人,当然他们带走了很多国有银行的业务(客户和存款),这些资源的丢失首先是价格信号起了作用,因为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对人力资源给付了更高的价格(工资)。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对资源本身有利;在行政的配置下,价格只对拥有配置权的人有利。现在国有银行的所谓绩效工资,总是上级高于下级,机关高于基层,许多人为的考核指标造成地区和部门之间贫富不均、苦乐不均,仍然是大锅饭,是典型的行政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也是受价格信号影响的,遵循价值规律流动的一种资源,不仅受价格的激励,也受到价格的约束。这种价格受供求关系和人力资源效用的影响,当人力资源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就下跌,反之就上升,这就要求建立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使银行的员工数量可以随着业务需要自由调节,人员能进能出。目前人力资源行政化配置导致人员能进不能出,刚性增长,近几年,银行的业务收缩,几乎没有人员的进出,需要的人才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跟不上形势的要求,人力资源得不到优化,形成巨大的人力负担,人力费用居高不下,与市场化的要求相悖。在人力资源效用上,价格是衡量人力资源效用的根本标准,目前价格机制也不能发挥作用,即人员的工资与对银行所做的贡献(个人效用)没有挂钩,人们几乎领一样的工资,能干的人不能受到价格的激励,不能干的人也没有收到价格的约束,导致人们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

有人责怨银行的服务态度不好,其实这正好说明了人力资源配置上的问题,因为服务好坏与个人利益没有建立直接的关系,工资不是由客户发,为什么要对他微笑?工资是靠级别、职称、学历发,所以人们热中于追求级别、职称和学历,这些东西对人们有激励约束作用而服务的好坏对人们没有激励约束作用。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就是要建立由市场和客户为人们发工资的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干的好,可以拿到100万,干的不好,饭钱也不够,只好走人。当然,这种机制要建立在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让千里马耕地是绝对不行的,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可以使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人为的安排是行政化配置,不利于资源效率的提高。

(六)现行组织机构与市场化配置的矛盾

国内银行的组织机构普遍的是内部的职能部室制,条块划分,对内是块块,各司其职,组合起来完成银行的职能,对上对下是条条,讲究对口,与政府的组织一样,是典型的行政化组织机构。这种组织机构模式产生的后果是只对领导和上级负责,没有对市场和客户负责,割裂了业务之间的价值联系,导致部门本位化和信息封闭,即普遍存在的缺乏透明度情况。信息和相应的资源是联系在一起的,部室和分支机构之间没有彼此的利益联系,所以也没有沟通、交流和共享信息的内在需求,相反,信息不对称还会给有关部门带来相关的利益,如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骗取费用指标,或者虚增利润等情况,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信息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采集、整理和应用信息成为企业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银行来讲,市场信息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资金的筹集、有效投放和如期收回是建立在对信息的充分掌握之上的。所以,目前的组织机构与开放信息的要求是不适应的,同时,也不能很好地面对客户和市场,对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不能作出快速的反应。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要求建立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机构,国内商业银行推行客户经理制,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部门,如成立公司业务部、个人银行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等改革,是进行市场化组织机构配置的创新,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部门之间的价值链并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形成市场机制下的买卖关系和契约关系。对于内部资源的整合如机构的区域分布,网点的设置要进行经济的分析和科学的量化,内部管理层次的压缩,营业机构条件(硬件和软件)的优化等还有待于加强。

提高对内外部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内部交易费用是银行组织机构设置的根本任务,也是银行组织机构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银行的资源配置功能是通过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项内容实现的,所以其组织机构按业务内容来设置可以更好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因,一、这三项业务都有其相应的市场和客户;二、三项业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有利于价值传导和价格机制的实现;三、三项业务相互关联,利于信息和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四、三项业务形成完整和科学的分工,即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有利于降低内部交易费用和扁平化管理。依此原则,银行的组织机构如下:决策机构(研发、考评、后勤)——负债业务部(全辖网点的设置、人员配置、负债产品销售)、中间业务部(中间业务的产品销售)、资产业务部(企业、个人贷款发放、保全、回收)——市场和客户。负债业务部、中间业务部和资产业务部按事业部制的组织形式,独立核算其收支及效益,开展业务的各项资源占用费都在所提品及服务的价格之中获得补偿。打破按行政区划设分支机构的模式,按宏观经济指标如按GDP或者存款总量指标设立机构,例如某经济区存款总量达到100亿元可以设一个分行,分行下设三个事业部,负债事业部(下辖若干网点)、中间事业部和资产事业部,负责该经济区的各项业务。三个事业部有充分的内部资源配置权。国有商业银行可以设总行和一级二级分行,取消支行,将支行的职能和资源优化到三个事业部中去。因为支行主要的市场功能是吸收存款,功能很单一,但是却占用了全行80%以上的资源,同时,资产业务在狭小的区域内发展,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使分工成为多余,由分行一个部门10个人可以管理的20亿的资产,却要分布在10几个支行由50个人来管理,违背了自然分工规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劳动效率(如人均利润等人均指标)极低。

三、产权制度改革与内部资源配置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的,在所有者和经营者者之间形成了信息经济学上所讲的委托——交易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所有者为交易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是委托人;经营者为交易中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是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利益选择,如何使两者的利益趋于协调,是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的主要课题。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国家概念,没有实际的利益代表,因此有的理论认为模仿市场经济中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通过进一步明确国家的股东地位改革国有企业,不能解决经营者的选择问题,不能真正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以及不能解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张维迎《詹姆斯莫里斯教授与信息经济学》)。所以只有通过建立私人产权制度来改革国有企业。实际上,任何的产权制度只在于明确产权关系,是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对于资源的配置效率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企业的效益也不是起决定的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社会资源的行政化配置还是市场化配置,在于对委托——关系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选择。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钱颖一认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不仅仅在是否用价格实现资源配置,更本质的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同。”“激励和约束都是市场经济里非常本质的东西,在有效配置资源背后起了根本性作用。产权也好,公司治理结构也好,最终还是为了要提供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同时对决策人提供约束机制。”企业内部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本质上是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市场机制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国有产权实际上已经是明晰的产权,硬说产权不清,在产权上做文章没有道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关键不是产权,而是没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都是产权明确的,并且是私有产权,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遵循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规则,一样会破产倒闭。今年的美国安然公司事件和世界通信公司事件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其实成功企业的一切优势并不在于人员多么优秀,或科技手段多么先进,或产品和服务有吸引力,而是本质上它们都成功地遵循了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原则,如此,优秀的人员聚集而来,新思想得以采用,产品和服务得以提高,使创新得以实现,使资源配置的效率更高。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赢利最大化的目标,只是遵循这一规则的结果而已。

上一篇: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理论命题与机制转变 下一篇:浅析报纸版面编排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