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母亲友好公益城市促进母婴健康

时间:2022-07-15 03:11:13

创建母亲友好公益城市促进母婴健康

关键词:母亲;友好公益城市;母婴健康

江苏省昆山市2006年10月荣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发的健康城市最佳范例奖中的“母亲友好公益”奖。多年来,昆山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简称“一法两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995年与2005年比较,孕产妇死亡率从21.99/10万下降到接近零,婴儿死亡率从12.52‰下降到6.69‰,出生缺陷发生率从19.57‰下降到7.49‰,婴儿的母乳喂养率从60%上升到90%。我们主要做法是:

1.政府推进,全社会关注,形成了“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社会环境

1.1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昆山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母亲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母婴健康社区行”活动》、《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实施办法》、《建设健康城市的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市政府对妇幼卫生经费作了明确的规定:按每人每年1元的经费标准设立母婴保健事业发展的专项基金;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产品与社会保障、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对已婚准备生育的家庭按每对夫妇280元的标准,安排出生缺陷干预经费补贴;育龄妇女实行生育保险、优生优育保险等一系列的措施。

1.2开展“关爱母亲”行动:近年来,全市推行了关爱母亲的十大行动。(1)婚前医学检查,婚育和性保健指导;(2)孕前生育健康指导,准备怀孕前3个月开始服用小剂量叶酸增补剂,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3)建立《围生保健册》,进行规范的围生保健检查,并纳入生育健康电子监测系统;(4)开展产前筛查,预防21-三体综合征儿和神经管畸形儿的出生;(5)尊重妇女生育健康权利,禁止胎儿性别鉴定,禁止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6)准妈妈培训,孕期卫生指导和心理支持;(7)介绍产妇安全分娩知识和非药物性无痛分娩的方法;(8)产后访视,进行产后康复和生理、心理指导;(9)新生儿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筛查;(10)新生儿保健管理,进行神经行为的测定,高危儿的干预。使每一位母亲从孕前开始,在产前检查、住院分娩、产后访视的不同阶段,得到关爱和服务。

1.3加强社会宣传:编写宣传材料,如招贴画、小册子、网页等,面向社会大众宣传。医院形成“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氛围,在门诊、病区的走廊、墙壁上张贴宣传画,设立宣传角;候诊大厅装有触摸式的宣传视屏。医务人员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广泛开展社会性的宣传教育。平均每年义诊咨询20多场次,发放宣传册7000多份。新闻媒体积极开展“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宣传报道,电台开辟了“关爱母亲和孩子”的宣传栏目,每周由专业人员进行讲座。真正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画面,报刊有文章,引导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妇联把爱护母亲和婴儿、普及母乳喂养知识纳入人口学校的必修课程。工会、劳动保障部门贯彻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建立企业女职工保护网络,为孕妇检查提供时间,按规定提假,保证上班期间哺乳的时间。司法部门把《母婴保健法》、《女职工劳动保护法》、《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条例》纳入普法教育的内容。

1.4建立健全评估机制:近年来,全市开展了“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妇幼卫生目标管理”、“健康城市建设”、“爱婴医院”、“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工程等评估活动,采用听取汇报,考察现场,查阅资料,走访家庭等形式,监测评估指标完成情况,分析薄弱环节,提出和实施下一步的工作。通过不断的评估、整改、促进,保证“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工程的健康发展。

2.完善医院机构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队伍素质

2.1调整产科资源,整合专科机构和队伍:2000年对全市设有产科的医院从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医疗质量上进行调查分析,兼并了部分医院的产科业务,接产医院从原来的19家整合为12家。加强管理,包括房屋的改造,设备的更新,人员的进修、培训与考核,做到知识技能到位,服务到家,责任到岗,全面提高助产人员的综合素质,保障母亲和婴儿的安全。2.2加大医院的硬件建设,改善住院条件:近年来,全市的产科医院都进行了硬件改造。市一院、市中医院建成了新的病房大楼,扩大了产科和儿科病区。各医院把产科病区改为爱婴小区,病房改为母婴同室。爱婴小区设有“温馨爱屋”,产妇从住院、分娩至产后护理都在“温馨爱屋”中完成。医院购置了国际上一流的医疗设备。要求产科和儿科急救药品齐全,标识醒目。2.3建立急救组织网络,开通急救绿色通道:为应对产科和儿科突发性事件,市卫生局制定了《产、儿科紧急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产、儿科急救组织网络,开通了急救绿色通道,做到分工明确,程序清晰,120车辆畅通,急救器械、药品全齐,急救人员随叫随到,形成了个完整的急救系统。2.4强化医务人员的培训管理,提高业务素质:各医院采用送出去进修学习、请专家老师来院授课的方法,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训练,使每个产、儿科医生掌握产妇和新生儿急症的抢救要点。近年来共举办了“助产技术”、“产科急救”、“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培训班10期,培训了900多人次,组织“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竞赛和操作比赛2次,使全市的产、儿科医生、助产士、护士得到了训练和考核。全市组织产科主任和护士长到日本、新加坡考察医院管理,学习改善母亲和新生儿的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2.5加强职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52页)

业道德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全市开展了“白求恩杯”优质服务竞赛、“十佳医生与护士”和“十佳服务明星”评选、“病人或保健对象选医生”、“行风评议”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医院职工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优质、便捷、价廉的服务意识,规范母婴保健行为。推出了“文明行医”、“医患沟通”的措施,定期召开服务对象和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向社会发放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广泛征求意见,及时改进工作。2.6改革旧的产科制度,引进了新的产时服务模式: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以“保护、促进、支持母亲安全分娩”为核心的爱母行动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10条措施。全市启动了“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工程,改革了一些旧的、不适合产妇和新生儿需求的制度,引进了新的产时服务模式――陪伴分娩,建立助产士和孕产妇联系制度,实施孕产期全程的“一对一”服务,保障产妇安全分娩。2005年全市各产科医院分娩7218例,无孕产妇死亡发生。产科医院开展的陪伴分娩,让产妇、家属主动参与分娩工作,得到了产妇及家属的认可和支持。

3.转变服务观念,以人为本,改善孕产妇和新生儿护理

3.1以孕产妇和婴儿的需求为中心,建立整体护理的理念:各医院把医护人员的照片、工号、职称、职务一起公布上墙,责任护士在产妇入院时首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介绍医院和病区的环境、制度,介绍主管医生,使产妇得到人格尊重,让她们感到医务人员对自己的关心,由此产生对医务人员的信赖。医生护士在进行医疗护理时,重视倾听和交流,帮助解决生活所需,让孕产妇在医院有如同在家的感觉。3.2以孕产妇和婴儿监护为中心,进行培训和指导:为孕妇在产前开设“胎儿大学”,每个学员都拥有一套《准妈妈课堂》教材。从孕妇怀孕5个月开始由医生指导孕妇做胎儿教育;产时由助产人员讲授分娩知识,严密观察产程,进行系统监护和生理、心理上的护理,满足产妇需要;分娩后做好早吸吮、早接触,让新生儿吸到第一滴初乳,获得人生第一次免疫;产后由责任护士到产妇床边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新生儿养护技巧的指导,帮助产妇正确哺乳,并教会产后保健体操;出院时进行出院指导,告知就医服务热线电话,带上《出院需知书》,并由责任护士护送出院。3.3以孕产妇、婴儿和家属为主体,实行温馨助产,陪伴分娩:由一位有经验的助产士担任“导乐”,自临产后一直陪伴在产妇身边,直到分娩结束。这期间,“导乐”观察产妇产时的进展,及时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并教会产妇减轻疼痛、加快产程的方法与技巧,产程中根据产妇的需要,帮助改变分娩,“导乐”用目光、语言、抚摸来鼓励和支持产妇,帮助产妇安全分娩。整个分娩过程中,孕妇的丈夫同时陪伴在身边。丈夫的参与为产妇提供了安全感和精神抚慰,也使他见证了分娩的过程,有益于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更会尊重妻子,关爱孩子。分娩结束后,“导乐”帮助产妇喂奶。产后第二天,“导乐”与产妇及其丈夫一起回忆分娩的过程,让分娩过程成为家庭人员中美好、难忘的记忆。3.4做好出院产妇和婴儿的管理,使他们在产褥期都能得到关心和指导:医院在产妇出院时发放《出院需知书》,填写《产后联系卡》,保持热线电话24h开通。产妇出院后的第2、14、28天,由医生上门做家庭访视,细心周到地为产妇和新生儿查体、护理,观察室内温度、通风、卫生条件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卫生护理和指导。出院后42d母亲和孩子到医院门诊做一次全面的检查,使产妇和孩子在整个产褥期都能得到医院的关心和指导。

上一篇:增强护理人员关怀 改进护理工作质量 下一篇: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沙眼衣原体检测及临床分...